为家乡注入灵魂的诗歌
——读路军锋诗集《太行之光》所想
赵为农
我不是诗人,对于诗歌,是门外汉。所以,对于路军锋诗集《太行之光》提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不准确,不专业,说的都是外行话,甚至于可能弄出一些笑话,希望懂行的诗人们不要太在意,对于不应该的错误或误解,还请大家谅解,并批评指正。
我与路军锋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大约三年多时间,记得他的诗集《太行之光》出版之初,他赠送给我一本,第一时间便打开翻看了几页,一下就被一首题为《坐化的村落》吸引,特别是看到“到处是不戴帽的房子\还有脱光衣服的院落”的诗行,我被这两行惊艳的诗句惊呆了。
以前,我也不是不看诗,但没有看到过如此精彩惊艳的景物描写,没有看到过如此漂亮而充满想象力的诗句。当然,这样惊艳的语言,对于写小说的我,虽然感觉到了好,但在小说创作中却无法学习应用。因为这样子写一个山区的村庄,是那样的充满诗意,它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山庄的景象,如果我不是山区人,我无法想象不戴帽子的房子和脱光了衣服的院落是怎样的情景;但因为我就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之中,我觉得如此的诗句,把我所熟悉的山区村落,描绘得出神入画,淋漓尽致,太超乎我的想象了。《坐化的村落》里这两行诗,把我印象里很是秃废的那些窝铺一般的石头村庄,用诗化的语言之火,点燃了山区颓废村落神奇的灵魂,一座座石头构造的村落,被诗意惊艳的语言刻画,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面前,是那样的神奇多彩。
这就是诗,给一个秃废山庄注入了灵魂的诗歌。
《太行之光》全书共144页,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第一辑,写意太行;第二辑,太行恋情;第三辑,梦之路的春天;第四辑,泥土是一件珍品;第五辑,云树云天。
粗看,确实是由一首首诗组织起来,5个部分,分别是5个不同的归类。但如果细细地品味,就觉得并不是分了5个不同的类别那么简单,因为这里深含着诗人的情感,它其实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情感深化的一个过程,它就像一部长篇小说,像一部戏剧,由一个引子写起,或一场序幕拉开,慢慢地展开了《太行之光》的全部。所以,我看到的是,轻轻的开始,用非常写意的诗行,将读者带入到了诗人家乡的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村落,让读者知道了诗人家乡在诗人笔下的基本样子:
小路弯弯
饱含着阳光与水分
……
雨花踉跄于瓦沟
淋湿的灰喜鹊缩着头
土坯墙
舔着雨水
……
行走在太行深山
穿梭于颓废的村庄
尘土与茅草相伴
青石在路旁冷看
到处有不戴帽的房子
还有脱光衣服的院落
石碾、牛栏
槐树、老井
早不发光的小路
这就是诗人呈现给读者的他的家乡,那里的许多村庄已经颓废,房子没有了屋顶,院墙已经塌落,村里的小路很常时间没有人走了,没有了发亮的光泽。但如此的村庄,仍然是那么让人难忘,所以诗人带着我们,从漫不经心的“写意太行”开始,不知不觉进入到了“太行恋情”的深处。尽管我的家乡已经颓废,但作为在这一块土地上生长的诗人,他却依然《爱恋紫柏山》,并《期盼四月》《思念梨花》等,流露出各种各样的不舍,不愿意离开,更不愿意放弃。因为他的心灵深处饱含着如此的诗行:
太行山眨着两只眼睛
思念的泪掉在狼毒花的脚下
于是,狼毒花有她不一样的感伤
她和他的感情在时间的记忆中老去
一个在城市的喧哗中成熟
一个在狼毒花的地方凝视
现在的情感不像以前踏实
现实就是现实
忠诚与永恒会在寒冷中摇摆
但我还是相信太行人的爱情
淳朴善良真诚
肯在门口熬上几年
一定会点燃太行人的恋情
诗集的第二部分,太行恋情,共收入21首诗,几乎都是在倾诉着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深深的爱恋,是那样情深似海,难以分割。在诗人心里,家乡是父母,更是难以舍弃的初恋,是他寄托梦想的所在。所以,他要奋斗,要改变颓废了的村落的样貌,要让忠诚与永恒在寒冷中结束摇摆,他毅然踏上了“梦之路的春天”,于是,我们在诗集的第三部分便看到了《马场骑士》《年没过完,你就走》《临时起意》《坚强的花朵》等等燃烧着强烈希望的诗篇:
早春,我提前来到这里
想看她最初的容颜
谁知突来的飞蝶
削落了洁白的花瓣
我看到了残忍的伤感
片片花瓣如同打碎了的心
让我切指好多天
它零落的容颜
似乎告诉我
什么是酸甜苦辣
什么是悲欢离合
可在难过后
我猛然看到枝头上
还有洁白的坚强
似乎也看到了甜蜜的硕果
正迎风摇曳
整个第三部分,共计42首诗,所展现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了为家乡的美好前景奋斗与抗争的梦之路。在这一部分中,如同长篇小说进入高潮,戏剧进入最精彩的场景。在这样的《梦之路的春天》里,既有《清明祭奠外祖母》,也有《从北大造梦中醒来》和《阳城,有我的诗行》《我喜欢七月》《宁静的析城山》等,深含诗人奋斗记忆痕迹的诗篇。这些诗篇,无不透露着诗人的情感,透露着许多诗歌以外的东西。
也许认识诗人首先是认识了他这个人,有着如此的基础,我把他的诗集居然当成了长篇小说,深深地感悟着,觉得他的每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甚至于常常觉得,这部虽然只有5个部分,101首诗的诗集,其厚重的分量并不比《白鹿原》,它何尝不是阳城山区农村史诗般的心灵纪实呢!
所以,说到这里,我便想脱开文本,就我所认识和理解的诗人,与各位到会的文友和诗人们分享。
路军锋的人生也并非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大家能够看到的是,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曾经还是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的能力是社会公知的,他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农村支部书记,是一个胸怀大略,建树满满的企业家,他为家乡做出了众所周知实实在在的众多贡献。可是,有着对社会那么多实质性贡献,为什么他还觉得不够,还要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寄托于文学?事实恰恰也就是这样,在我们实际而现实的生活中,你有许多的寄托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像我这个以写农民为主的作者,我想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但真实的世界往往被打上了阴暗面的负能量缩印,仿佛真实反应生活就是对社会不满,所以被时代不允许。我以为路军锋之所以要写诗,也是在现实世界中以一个农村干部和企业家所无法实现;生活中包含着太多的无奈,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能寄托于自己打小就热爱的文学和诗歌;在物质方面难以实现的追求,只能通过精神方面的努力,来完成心愿。在如此的情景之下,写诗自然就会成为他最美好的一个向往,最起码可以通过诗歌创作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完美自己的人生。而文学,正好在精神方面给予一个有理想的诗人,实现完美人生最好的选择。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当然知道,只要你热爱文学,再艰难的生活,都可以快乐地去面对,变痛苦为幸福。因为文学,物质贫穷的你,却丰富了一个精神世界。在现实的生活中,你可能每天面对艰难的生活都觉得度日如年般痛苦,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景下,你一旦走进文学的世界里,物质贫穷的你,立刻便拥有了一切,你就是你作品的上帝,你拥有了你全部精神方面的幸福。这就是我对文学的理解,也是我对路军锋从一个农村干部、一个有建树的企业家转向于文学的理解。
他不是为了他,他是为了他的爱。他已经通过实物证实,对于家乡的爱,只有物质的贡献是远远不够,不能完全表达他对于家乡的全部的情感,走文学这一条路,便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更多地对家乡表达深爱的唯一出路。这当然也是最后的选择。所以,他拿起了笔,为自己的家乡注入了灵魂的诗歌,正如《太行之光》第五辑《云树云天——致田从典》所写:
百川东逝,凛凛清史
你有万民衣上的万民之心
你有太行谷里的春草春晖
于天地之初始
在百姓之心终
一代清廉宰辅
一段春华秋实
从龙泉寺的云树
到挽李烈妇秦氏
山川与风物之间
红颜与霜刃之间
诗文如星辰般耀目
格调有清芳似兰
也许我的理解是错误的,世界是另一种样子。但“诗文如星辰般耀目”却是路军锋心里最崇高的梦境。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去说更多外行邪说了。
但对于已经出版了《太行之光》,在我心里却有一点儿分外的遗憾,那就是阳城的地理方位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究竟住在哪里,我们没有归属感。所以,住在太行山上的人,说自己是太行山人,住在太岳山上的人,也把自己当成了太行山人,住在中条山上的人,也说自己的家乡在太行山上。
这个错误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错误,是教育的错误,但说到底,也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家乡没有很好的了解,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张冠李戴的地理方位性问题。
就《太行之光》来说,八分之七十的诗篇写是中条山,比如析城山,再比如杨柏,这些地方都属于中条山的山脉,跟太行山没一毛钱关系,甚至于诗人家乡的坡底村,也是座落在中条山脉析城山脚下濩泽河畔的坡底。我们都是中条山的子孙,而我们却把自己家乡所在的山丢在一边,给自己家乡借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张冠李戴地戴在了家乡的头上,总归让人心里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
这也许就是我对《太行之光》最大的遗憾。
但这并为影响诗人对家乡最真实,最真诚的爱与贡献。无论太行,还是太岳、中条,都属于阳城,是阳城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家园就处在三山的交汇处,我们的家不只有一个太行,也还有一个满满红色记忆的太岳,还有一个被山西宣传为“这里最早叫中国”的中条,这就是厚重的阳城。作为阳城人,我们深爱着的不是哪一个山,而是整个阳城。
这就是我读《太行之光》后所想。
谢谢大家。
赵为农,男,汉族,1962年1月8日出生,横河镇索泉岭人。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山西文学》、《黄河》、《西南军事文学》、《热流》、《报告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孙文龙》、《活路》、《皇城梦》、《农民的幸福路》4部,中篇小说集《葬山》1部。分别荣获1989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11年晋城市优秀文学奖。中篇小说《臭臭的世界》获2010年《黄河》第七届“雁门杯”优秀小说奖。

鸣谢首发评论文章的公众号!鸣謝赵为农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