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向东,日月向西。一条绷紧的纤绳,拉动的是五千年沉重的历史。
大风吹过了五千年,大河奔腾了五千年,船工的号子响彻了五千年。五千年的爱与恨,洒满了滔滔的黄河水。五千年的悲与喜,融进在一声声的黄河号子里。黄河号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黄河魂,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
其实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周期性的泛滥,裹泥带沙,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南处于黄河冲出峡谷的特殊位置,处在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一起劳动,共同协作,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黄河号子”。
黄河船工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黄河船工从来是不行“哑巴船”的。船工们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黄河叫号”,招呼大家准备行船。“黄河号子”的号词大多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经验、常识等编排而成,熟练时可即兴创作。号词对老河工们来说,都是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内容健康,比较容易在生产、生活中传唱,这些普通的号词里,传唱的是几代黄河河工的精神寄托。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号子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该号子共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和花号四种,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

而随着河道的变化,船工们也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号子,以适应劳动节奏的变化。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峡险、水流湍急。黄河船工们逆流而上,步步艰难;顺流而下,提心吊胆。民间有名俗话叫“船行三门峡,如过鬼门关”。三门峡是黄河最险恶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势凶猛,曾有不少船只在这里葬身河底。所以,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必须有同舟共济之心,力挽狂澜之胆。这时候,使用的号子几乎不用歌词,全用“嗨、嗨”的衬词组成。黄河流出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以后,没有了那种奔腾无羁的气势,缓缓泻入渤海。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其号子也多缓慢悠扬,颇具情趣。黄河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的形式,从歌词到曲调都敦厚质朴、雄劲开阔。

黄河船工长年累月航行在千里河道上,对黄河两岸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船工们在用号子来调节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用歌声来描绘山川景色,抒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如有这样一首号子: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在较平缓的河道上航行或劳动时间持续较长的时候,船工们往往唱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解除疲劳,活跃气氛,黄河船工号子以三国故事为歌词内容的较多。如: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号工之词内容多姿多彩,大多取自于历史故事,其题材广泛,可谓“触景生情”,随编随喊。“黄河号子”属民歌的一个主要载体,是人们参与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而唱。几千年来,黄河河工和黄河两岸的人民在与天斗争、与河斗争的艰难历程中迸发出的呐喊,就是传承千年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既是劳动者能力的表现,也是本地区或本行业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了,黄河号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黄河魂,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