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川知音报特约名家专栏
恩施人物一一铁脚板儿姚天健传奇
文/安丽芳
封面人物/安丽芳
音乐《美丽的恩施》

生命中难免会经历艰辛和坎坷,会遭遇磨难和挫折,但是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淡。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一场跋涉;任何挫折失败,都只是一次历练。幸与不幸,都是人生的财富。
引言
常听恩施老一辈人提起民国时期,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民间曾有过一支篮球队,名“鹤唳球队”, “鹤唳”二字当取自于当时的地名,清代 “改土归流”,置施南府,为施南府治,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改为施鹤道,恩施为施鹤道。鹤唳球队有一个队员恩施尽所皆知,被称为“铁脚板儿”。这个铁脚板儿到底何许人也?我寻访过许多人,都记得曾经有这么一段传奇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空军“飞虎队”来恩施援助中国抗日,中美联合鄂西南空中会战。当地鹤唳球队与美国飞虎队一场篮球赛,看似弱势的鹤唳球队,居然战胜驻恩施、来凤和四川凉山美国空军联合组织的“美空”篮球队,轰动山城。由此,传出两个厉害角色:一个绰号“铁脚板儿”、一个绰号“跳蛤蚤”。跳蛤蚤名王白寿,据说前不久已经去世,遗憾未能采访到。铁脚板儿究竟是谁?我多方打听,几乎没有人知道。
2019 年10月底我匆匆回了一趟老家恩施,意在挖掘、抢救一些行将甄灭的历史素材。我再次去到老城后山湾的老居民还建房小区,拜望住在这里的老书画家刘辉亚先生,据他儿子说,96岁的父亲去年已去逝。我非常悲恸及惋惜!曾采访过的陈靖国、潘永昌、刘辉亚等恩施老一辈人,他们都已陆续离开了我们,对于一个寻根老城历史的我,几乎断了“炊烟”。我已经买好次日回北京的机票,仍不甘心一无所获就离开。我沿着老城六角亭、大十街、小十街,那些没改造过的恩施老居民区转悠。走到小十街(现在的四维街),发现一处老房子,被两边改建过的房子挤压得仅有一道狭窄的木板门可进出。周围的民宅都修葺过,唯有这家,大约从来没有翻建过,成旧的门板像一本破旧的书嵌在其中。据我分析:像这类老房子里边的老居民应该还有些故事。门敞开着,里边黑洞洞的。我这个不速之客冒昧地走了进去。房里像夜晚,没开灯。一位约70岁左右的老太太在看电视。见我进来她开亮了灯,看清楚了,我们发现彼此认识,只是没打过交道。主人热情地让坐、倒茶、端上瓜子。我们聊了一会儿恩施的变化,我自然把话题转到老城曾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例如“小丝棉”、“飞虎队”的一些故事。老太太居然都知道。最令我惊喜不已的是,我要寻访的“铁脚板儿”,正巧是老太太的父亲——姚天键。老太太名姚子琪。我奇怪:“怎么从来没听您说过?”老太太说:“您晓得的,那些年我们自身难保,父亲有黄埔军校、远征军等历史问题,我们哪敢认领呀!我们已经被父亲连累得苦不堪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终于在2019年十月底,寻访到了有关“铁脚板儿”这个施南传奇人物。姚天键出生在鄂西南的施南府一个大商人家庭。一个人的出生地,即是他的根植土壤,性格中无不打上这块土地的烙印。让我们先来了解他出生时的施南府。
湖北施南府位于鄂西南中部大山区,与渝、湘、黔交界的土家族地区。施南府虽然隐藏在偏僻的大山里,远离经济与文化发达地区。但并不阻碍外来文化的输入,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大约这里的山有神灵,地有仙气吧,清末民初宗教文化在这里盛行。湖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及本省荆州、黄州等地商人,来施南集资修庙建祠。施南府城区内,庙宇林立,曾有庙城之称。
缘于大山里桐、茶、漆、枸、麻等,土产丰富,除了修庙建寺,还吸引外地商人纷纷来施南府经商,设立自己的会馆。民国初年已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四川会馆、云南会馆及本省荆州会馆、黄州会馆。几乎全国主流文化在这里都有沉淀。施南府至晚清时已形成了纵横的街巷。在当时,最繁华的街道有东门永胜坊,南门镇远坊,西门永宁坊,北门清宁坊。小巷则是纵多而短,横少而长,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双扇门,雕花帘、垛脊、青瓦面、烽火墙,临街有商业门面,后面则多是三、五、七进庭院。个体商业的发展也基本来自外地。占据施南府的外来商户形成几大帮派。有:汉阳帮、四川帮、河南帮。汉阳帮,多集中大十街、北门街一带开设的铺面,资本较雄厚的有:“孙宏发”、“富顺祥”、“吕福记”、“程春记”、“罗兰轩”、“胡菊芳”等。“鼎昌丝烟行”。除生产丝烟外,还经营海鲜、日杂、百货、柴草等多种货物,销往本镇及八个县及外地;“锦开泰”、“锦禧隆”商号生产挂面,质地柔韧、制作精细,被誉为“银丝面”;糖食商号有:“松兰斋”、“卢永盛”、“康宏泰”、“孙恒盛”、“裕丰”等。“鼎昌丝烟”商号,老板名姚光鼎,正是姚天键的父亲。姚光鼎属本土商户,不属本土人,也无帮派。姚光鼎少年时家道贫寒,十五六岁随老乡从浙江来湖北讨生活,到武汉后买不起船票,帮拖驳扛货到巴东,后沿途乞讨步行到施南。到施南府后生活无着落,靠卖针线小百货商品在乡下赶一四七、三六九的“燕儿场”(货郎担)糊口。后来又在一陈姓人家当徒弟学做丝烟。学徒期间,姚光鼎不仅聪明好学,特别能勤奋吃苦。他不仅学会手艺,还偷偷熟悉了经营之道。出师后自己创立了“鼎昌丝烟行”。施南府清末民初丝烟皆由本地大商号“吕福记”独家高价引进“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刀牌”卷烟。鼎昌丝烟行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创业,本土丝烟与洋烟不断竞争,终于以平价抵消了外商在施南的经销。鼎昌丝烟在本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姚光鼎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想到自己既无帮派,又非本土人,要想扎根施南府,必须在本土安家立业,让姚家这棵大树发展更多根系,以便扩展他在本土的势力——一切选择必须建立在家族的发展上。客走旺家门,上门给他提亲的虽然不少,他看重的是女方富庶的家底,以及女人大奶大屁股的生育特征。他选定本城南门上,家道富裕,且知书达礼的冯氏女儿为妻。婚后,冯氏娘家不仅给了他生意上的帮助,冯氏还为他生养了五男四女,九个后人。使鼎昌商号不仅生意兴隆,且人丁兴旺。“鼎昌”商号除了主营丝烟,后来又增加了百货、海鲜、日杂、柴草等多种货物,批零、赊销给本县城关镇及施南八县。他不仅把生意做到四乡八里,还延伸到外省。姚光鼎做生意也特别讲诚信,舍得让穷人先赊销,不催不逼,耿直、厚道,童叟无欺。他乐善好施,逢年过节施舍乞讨之人。不论冬夏,每天在店门前摆一陶缸茶水,几个碗及一些简单的食物供给过路人饮用。还热心于公益善事,联合施南城内商家一起出资,修建五峰山连珠塔,施南城连接五峰山至东乡等地的东门渡口,及东门城墙。姚老板为人通达。清末民初,清江河流是通往山外的运输要道,木材、桐、茶、漆、麻、药材等本地土特产运输,皆通过清江放排运输到汉口。鼎昌商号雇有放排运输的短期水手。替他家放排运输的曾有个20岁的张姓后生,有一次放木排运送桐茶漆麻去往汉口。途经峡谷地段“卡门”,不幸遭遇大风大浪,年轻人没有对付大浪的经验,木排翻过大浪后,被卷进吊岩下,撞到巨大的暗礁上,木排撞散了架,木排及货物迅速被大浪冲走,放木排人差一点性命不保。想着回去怎么向姚老板交代。这辈子就是做牛马也赔不起。他越想越怕,干脆不回去,在外乞讨流浪。姚老板闻知后,通过警察局,终于将水手抓获。并捆绑送回姚老板手里。水手说:“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打死,我也赔不起。”姚老板让人给水手松了绑,笑着说:“你小子没送命倒算运气,到底嫩了点儿,水上经验不足。赏银元二十,歇几日继续放木排。”姚老板的宽厚,仗义,给人留下好口碑,也让年轻的水手从此越发为他卖命干活。姚光鼎不仅已经扎根施南府,还繁殖了许多根系,他像一颗根深蒂固的大树。不仅如此,无论儿子娶亲,女儿婚嫁,都离不开家底富裕,生意伙伴这张网。大儿子姚天桢,字赣侯。曾任恩施县商会会长,城厢联保主任。三儿子:姚天耀,字文侯。一直在家帮祖父打点生意,收取各地赊账,田租,房租等,打得一手好算盘。娶妻白果坝“团总邓濂溪的胞妹邓秋芝”,家有1000亩田地,城乡房屋26栋,山林4万棵(《恩施县志》记载)。五儿子:(姚天键之弟弟)姚天荣,字仁侯。省十三中毕业后考入重庆商高,先后在宜昌就职。娶妻“国大代表” 富有一方的王献谷侄女王明全。二女儿:姚天蕊,嫁到城内西门袁家,袁家有地百亩,房屋数十间,从事蜡烛的生产、销售。三女儿:姚天秀,嫁到旗峰坝康家,丈夫康仪斋时任参议员,乡长。本人琴棋书画,一手悬笔书法在恩施很有名气。四女儿:姚天芳,嫁到芭蕉乡吴家。吴家是经营桐、漆、茶、麻、食盐的大户,专门销往外省市。其祖上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在芭蕉下街和恩施城内北门关内丁字街,兴建“吴永兴”商号,最早将恩施玉露茶推向外界—(《恩施县志》记载)。家族曾有人被封为“诰命夫人”。鼎昌商号的亲戚网几乎覆盖整个施南府,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亲戚的联手经营,都无疑使鼎昌商号在施南府占据优势。姚老板是一个极其好强的人,不仅扩大生意,赚了钱,还在城郊附近“头道水”、“金子坝”、“朱家坳”、“朱砂溪”等地购置近百亩田产和房屋。
声明:本文系经旅美作家安丽芳女士授权,转载于名家公众号《施南往事》非作者本人授权不得抄袭、私载及用于任何商业宣传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欢迎点赞丶评论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