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蹚桥系列篇之《我做父亲的哪些事儿》
《独生子女中的“可怜人”》
06-30 6:00于信州城丰溪小区
中年看似遥远,生活总是向前。气恨瘟神没滚远,欢喜孩子在身边,平时就老想着想着……昨晚没什么事,去爱人公司陪她,和她的同事们聊了聊天,孩子却打几个电话来,让早点回去陪她。如今的独生子女其实也挺可怜的,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回家后关起门来面对的只有家长、电视机、电脑、手机,缺乏伙伴之间的交流和玩耍,独生子女的心里是非常孤单的。平时就这样想着想着,瞬间萌生有感谢农村计划生育的环境比城里松一些的好意……
人到中年,真觉得整个人间是秀丽的,现实生活是依然很难的;有些女人看似坚强,肩膀还是脆弱;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独生子女,看似幸福,其实个体的“苦”唯自知,存在蛮多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伙伴关系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亲情中的兄弟姐妹、同龄同学、朋友间的交往均不同于家长的娇宠,是平等的接触和交流。在这种同辈之间的交往交流中,孩子慢慢会认识到自己与同学、他人的区别,培养起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互助合作、相互服务的团队精神及良好个人品德;学会区分身边朋友与兄弟姐妹的好坏、美丑,形成基本的个性特征。
在几千年来一直传承又在大改变的国情背景下,个人多年观察与研究,发现有的家长缺乏这方面意识,他们只重视孩子智力培养,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想一好遮多丑。每天孩子一放学,就将孩子关在家里,剥夺了孩子与同学之间很多接触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交待自己的孩子:与这个同学少来往,与那个同学不要来往,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之态度压根不亚于原北大名教授季羡林。将父母的理念意识判断强行灌输给孩子,殊不知这耽误的是孩子学习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最佳时机。记得托马斯·默顿曾说过:“我们的心就像乌鸦,衔来耀眼的东西做窝,才不管那些闪光的东西把被窝弄得不舒服”。因此有的独生子女在离开父母后遇到问题,要么感情冷漠,要么束手无策,要么自私唯我,要么激情冲动,要么家务什么也不会做,只会死做考试卷子,其它的很多事情基本都是不会做,个别的换洗衣服都是寄回家去给父母洗,这些现象既有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原因,也有父母对幼少时期孩子的教养缺失,使孩子缺乏与人相处交往经历,造成孩子长大后独立处理实际问题与复杂事务的能力差。
从教育规律上讲,孩子有三五个好友,不仅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好帮手,大家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是渡过困难的支持者;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有倾诉的对象、情绪宣泄的出口。
中国人讲究人脉,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会让孩子以后的人脉更加宽广,丰富孩子的人生,让人生更加完美(个人倒是认为,一个国家或单位大讲人脉还是挺糟糕的事)。令人欣喜的是,很多睿智的家长都有意识到这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行动起来弥补、改善,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更加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