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九,宋哲宗崩逝。哲宗死时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由弟弟端王赵估继位,是为徽宗。
神宗的妻子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建中靖国,意思就是要调和新旧两党之间的关系。
新党宰相章悖因为反对立端王为帝,与向太后政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其他新党人物如蔡京、蔡卞等人也相继离开朝廷。

朝廷重新任命旧党人物韩忠彦、新党人物曾布为宰相,形势向着有利于元佑大臣的方向发展,“时号小元韦占”。
二月,朝廷大赦天下,那些被贬的元佑大臣纷纷内移。
诏命下达,苏东坡以琼州别驾,在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但因地处偏远,直至五月苏东坡才接到诏书。

苏东坡略做安排,在六月二十日乘船离开海南。临行前,儋州百姓依依相送,“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别海南黎民表》)。
随他同行者,除了三子苏过外,还有他在儋州所畜养的狗,苏东坡曾为这只名为‘乌觜’的狗写了首《乌喙诗》,诗中说:
“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意思是当乌觜听到苏东坡将要北返中原的时候,高兴地摇头摆尾。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东坡临老得以北返的兴奋之情。
六月二十日登船渡过琼州海峡,已是夜深之时,天上万里无云,月光将海面映照得格外澄清明净,他禁不住赋诗道: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虽然在荒僻的岭南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饱览奇景异俗不也是平生难逢的快事吗?
苏东坡收到内迁的诏令后所作的《儋耳》诗,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情: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阑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自从五月接到内迁的诏令后,年迈的苏东坡展开了与五年前贬谪边荒时近似的漫长旅程,仍旧是诏令多改,依旧是奔波劳顿。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刚过,苏东坡北返到达大庾岭。
他在一村店休息,有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回答是苏尚书。老翁问:“是苏子瞻欤?”回答说是。

老翁就上前向苏东坡行礼,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笑了,非常感谢老翁,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诗题于壁上: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大庾岭对封建时代的官员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如果官员被贬至大庾岭以南,那就意味着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一般少有北还的希望。(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