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文人的终极理想
作者:杨正华

宝钗的父亲死得早,这个早,应该不是一般的早,推算应该是薛蟠、宝钗兄妹10岁以下。薛蟠的不成器,是缺少父亲管教,母亲溺爱的结果。宝钗过早的接触到人情世态的无情,小小年纪,有了很多成年人也没有的见识。
在宝钗一家没有来到贾府以前,家中的大小事务,基本上是宝钗协助母亲薛姨妈在处理。哥哥薛蟠,是一个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一个人,没有把薛家的生意和家事,放在心上的。宝钗小小年纪,肩负起了养家和维系生意的重任。
薛蟠在家中实在闹得不像话,而且惹上了一桩人命官司,争夺一个丫头香菱,把冯渊给打死了。估计当地的官员,给她家出了一个注意:“到外面去避避风头吧。”正好借口宫廷选秀,宝钗十四岁的样子,符合条件,一家人离开老家,来到了京都。

在京都,薛家是有房子的,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住到自己的家里,不用去舅舅王子腾家,也不用去贾府。不要看人家的眼色的,自己家里住着自在。薛姨妈原意是要去王舅舅家里住的,毕竟是一个靠山,树大好乘凉,同时可以借助舅舅的威信,教育教育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王舅舅得到了提拔,做了九省统制,这是肯定是一个大官,估计是巡视九省的钦差一类的官职,要离开京城了,薛姨妈临时改为到姐姐王夫人家里来。当时并不知道,能否长住,可能是看看再说。
薛姨妈一家到京城来,肯定是有目的的,选秀这个公开的目的,只是说说而已,大家不可当真。薛家是生意人,选秀里面猫腻多,心悬着呢。来京城主要有两个目的,避祸和为宝钗选对象。避祸是明摆着的,为宝钗选对象,是暗中的,后来,宝钗身上的金锁,透露了这个目的。
薛姨妈当然知道,贾府有一个公子宝玉的,生下来的时候,闹的动静大,衔玉而生,奇闻异事了,又是自己姐姐生的,自然很清楚。贾府是名门望族,财大势大,薛姨妈想着攀高枝,这样的思想也是正常的。
贾府碍于亲戚关系,一直没有明着要赶他们走的意思。首先住在比较偏僻的花园后面,可以与后街连通,从后面进出。后来,元妃省亲,要建造大观园,这一次应该是不想留他们了的,王夫人在暗中应该是极力想他们继续住下去的。此时,金玉姻缘渐渐被王夫人看好。加上贾府的管理者王熙凤,是王夫人、薛姨妈的侄女,当然心中要按照两位姑姑的意思。
宝钗到贾府来了,她处事十分的老练,不像那些同年龄段的小姑娘。她和每一个人相处,都是不温不火,不偏不倚。一言一行,结善缘,挑不出毛病。
她对贾府上上下下,说不上十分的喜欢她,但她的人缘,慢慢的建立起来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她不刻意去讨好谁,但她随时照顾和迁就别人,养成了这样一个好习惯。她会在老太太生日时点老太太喜欢的戏和食物,在送礼时也不会亏了万人嫌的赵姨娘母子,也会尽力周全湘云和岫烟。

以宝钗的聪慧,有心逢迎的话,应该能够看出,老太太喜爱风流活泼、伶牙俐齿的女子,喜爱富丽风雅、情趣盎然的居室。她没有刻意去做,说明她是不在意的。元妃省亲的诗词,她也是草草敷衍了事,不愿意出风头。要知道,就连黛玉这样的世外仙姝,也有恃才的小女儿心思。她也不免有“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样的诵圣之句。
她劝宝玉的仕途经济,她认为那是宝玉该做的罢了----既然身在世间樊笼,无法真正自在解脱,那不如顺了众人的意,博得个功名前程,至少让家族满意,人生也可不那么辛苦。秦钟临死才悟出这个道理,宝钗已经明白很久了,宝玉直到食尽鸟投林,走投无路之时才明白。
宝钗完全明白了人生,应该是在选秀失利以后。但红楼梦里面,没有对宝钗选秀,有任何的记述,似乎作者有意识的把这个事忘记了。但从宝钗对宝玉感情的些微变化,是看得出来的。宝玉因蒋玉涵的事件被打以后,宝钗有了明显的接触,当然也可能是被动,薛姨妈要求的,顺着父母,这是儒家孝文化的精髓,去探望宝玉,并送去了治疗棒伤的药物。选秀不成,退而求其次,心中是认同了金玉姻缘了的。
宝钗虽然认可了长辈安排的婚姻,但对宝玉并没有上心,红楼梦里找不出宝钗对宝玉有感情的直接证据,反而,她认为,嫁给宝玉,不是她自己的心愿。后四十回中,对宝钗的心态,掌握是比较准确的。宝钗在听到要与宝玉结婚,“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她的心里是不愿意的,但为了家族的大体,她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听从了命运的安排。
我们要真正理解宝钗,还要从她的停机德来说。红楼梦判词说,“可叹停机德,”这一句是说宝钗的。停机德是有历史典故的。乐羊子去求学,一年就回来了,他的妻子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纱剪断了,告诫乐羊子不可中断学业,乐羊子七年不归,学有所成。另外一个是指孟母,孟子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孟母用了同样的方法,教育儿子,要刻苦学习。
这是很有意思的,宝钗,具备了这个品德。仔细的想想,我们会发现,这反映了宝钗的人生过程中,教育好了2个人,一个是丈夫宝玉,一个是她自己的儿子,“相夫教子”,老公儿子都学有所成。续书中,是理会到了这层意思的,宝玉后来中了举人,就觉得是可以预见的结局。同时,贾府有一个转机,也在这句话里,作了暗示。但续书中,写了贾兰,“兰桂齐芳”,其实,并非出自这句判词的本意,续书者杜撰的。
另外,还有一句判词,“金簪雪里埋”,很多人理解说,这是说宝钗命运的,她将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不是说没有道理,事实上,贾府衰落后,每一个人都是这种境遇,不应该单独只说宝钗,这不符合常理。这里更深的一层意思是,宝钗是金子,有金子般的心,有金子一般耀眼,但可惜,她没有机遇,时运不齐,没有发挥出她的才华,被埋没了。
宝钗是一个集中了儒家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子,也有佛性浸润其中。既有小女子的本性表露,更多的是塑造一个随缘、随性、随时,实干家的艺术形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单一的褒贬,都不是真正的薛宝钗。
有诗记曰:蜂团蝶阵乱纷纷,唯我香风卷得匀。可叹真金埋腐土,冷瞧清泪落泥尘。

细读红楼梦,偶有所得。写下一些零散的观点,不过是,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欢迎交流,微信号:zyzsxgj777)
杨正华简介
笔名千叶草,湖南长沙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湖南作协会员、芙蓉诗社社员,湖南金融作协常务理事。对《红楼梦》研究,形成独特的系列,发表论文十数篇。已出版散文集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