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七
又有惊人发现
必须从迷宫一样的矛盾的细节中找到一个清晰却突出的线索。张探长这样想,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过去五个多小时,还有半个小时列车就要到达二连浩特。何去何从,假若弃车去案发现场,死者若不是黄副总工程师咋办?再回到此次列车已经过了苏联境内,一切来不及了,那将一切鸡飞蛋打,功亏一篑。黄副总工程师没有找到,那张秘密图纸也丢失,那将终成泡影,造成的损失不言而喻。同时必将延误詹部长死亡事故的调查,自杀也好,他杀也罢,必成积案。
车窗外,闪过的那流动着的画面,一排排树、房子、一眼望不边的草地,已经变成印证着岁月的变迁,成为过去式,天空被黑色笼盖,什么也看不到了。晚饭,张探长慢慢端起那碗鸡蛋汤,轻轻抿了一口,却感觉苦涩难咽,轻轻搅拌着汤勺,略有所思,随后点燃一颗烟,重重吸一口,吐出一口烟雾,似薄纱般萦绕,迷雾中他把烟灰按灭在烟灰缸里,对乘警说:对我们而言,这正是本案的吸引人之处,所有的正常破案的程序都打乱了,表面看好像乱七八糟没有头绪,无法找到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已经惊动了凶手,我们要再给他一个动静,刺激他们的神经线。
张探长向局领导提出了继续留在本次列车调查的申请。通知发现无名尸体的那所沿线铁路派出所,仔细把死者的情况调查清楚,比如穿什么颜色衣服,身高,头发留型,有没有假牙,鼻梁高不高,戴不戴眼镜,身上有什么特征,携带什么物品等等,仔细勘察后迅速给自己汇报。
张探长把每位旅客又认真分析:
黄副总工程师是此次案件的关键性人物,如果失踪,为何失踪,如何失踪; 如果死亡,为何死亡,如何死亡。
胡助理,憨厚,处事浅薄,有点傻气,像个不知情的被利用者。
诗人,自命不凡,孤芳自傲,有些女人女气。
詹部长,表里不一、虚伪至极的两面派。
莉莉娅,胆小怕事,詹部长自杀事件的发现者。
肖掂包,欲言又止,心怀鬼胎的盗贼。
张探长拿笔在纸上画出几个人的关系链接:

从上述关系中张探长惊讶发现,黄副总工程师与胡助理、诗人、詹部长、莉莉娅四人都认识,但四人之间相互并不认识。黄副总工程师的票座在四人的中间,左首挨着胡助理,右首挨着诗人。黄副总工程师与四人都是单线联系,四人之间没有发现有啥联系。这是黄副总工程师的故意安排,还是售票员售票时偶然排座位。
唯独黄副总工程师与肖掂包是陌生人,却发生了不愉快接触,此次接触导致了黄副总工程师的失踪。
张探长顿悟,肖掂包是神偷,定与黄副总工程师接触中发生了重大事情,肖掂包却隐瞒了,立即对乘警说 :再次提审肖掂包。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八
再审肖掂包
张探长与乘警来到肖掂包的包厢。
因为时间关系,张探长面对惊慌失措的肖掂包,没有刚才的温文尔雅,单刀直入地说:实际上,你从始至终一直在撒谎。你知道么,一次撒谎,就有次次撒谎的可能。
肖掂包的脸色顿然煞白,两眼紧紧盯住张探长说:我不明白……
张探长用温和而严厉地语气说:否认是没有用的,事实如何,我与你已经打过交道,什么你都懂,我们还是开诚布公的谈谈。
我愿意配合。肖掂包喃喃自语。
你到俄罗斯做生意,贩卖什么货物,你的货物呢?
我、我还再干老本行。
你怎么撬开黄副总工程师厕所的门。
我有万能钥匙。
你发现黄副总工程师时真的在蹲厕。
没有,他躲在厕所门后看材料。
你进去想干啥?
你懂得。
你故意预定紧挨着厕所的包厢,就是要窥探上厕所旅客,以利行窃。
我看到他的手提包很昂贵,装作去厕所。
他手里提着手提包。
是怀里夹着,当时吓得掉在地上。
你利用替他捡包的机会,割了他的包。
他的包里并没有钱,只有一封信,是用俄文写的信。
你看了信。
我不懂俄文,但我会几句俄语。
于是,你用俄语与他对话。
是的。
说几句来听听。
Извините。Let's Make Friends - Play Toy Lite。(对不起,愿与你交个朋友。)
他当时是怎样表情。
慌而不乱。
你们没有打斗。
没有,我本来想看看他的那份材料,为什么偷偷到厕所来看,可他一把攥住夺过去了。
你没有撕下来一小块纸角。
没有。
是这种纸吗?张探长把在厕所水池盆底下面捡到的那小块纸条拿给肖掂包看。
是的,就是那份材料的一角。肖掂包瞪着惊奇的小眯缝眼,不明白张探长怎样得到的这张小纸条。
从那时起,你还看到过黄副总工程师了吗?
没有。
你没有撒谎。
真的没有。
张探长把肖掂包打量一番说:你这次是盗窃未遂。
是的,你这一来,把我吓得半死,以为又逮我。
你能确定在这个包厢内,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不认识,绝对不认识,你知道我一贯吃独食。
好的,不许离开本包厢,老实在这里候着,随叫随到。
首长放心。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九
张探长的二个推论
(一)
宁集火车站派出所来电,那个无名尸体,已经搞清楚,系经常在铁路沿线捡垃圾的盲流。
时间离火车到达二连浩特进站还有十分钟。人们整装待发,做好了出境的一切准备。
张探长把人们集合在餐车车间。人们在餐桌围坐下来,表情几乎都是一致的,期待中掺杂着不安,不安中捎带着迫切。
胡缪助理仍在唠叨:人和图纸找不到,如何是好,一切都完蛋了。
莉莉娅小姐表情宁静,仍在安慰胡助理:你要相信张探长会把一切搞清楚,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凶手肯定会抓到的。
诗人仍然没有放弃时时刻刻表现自己的机会,在那里阴阳怪气地拽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肖掂包像是闻到什么气味,沉默着一言不发,像只偷食的耗子,始终偷瞄着张探长的一举一动。那双耗子眼滚动着,在滚动着耗子眼下面,藏着一颗精于算计的叵测之心,以便做出什么应急反应。
这时列车长和列车员走进来。
张探长用眼睛扫视一周,清了清嗓子,用平缓的声音道: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此次列车马上要出境了。大家知道列车发生了两件事情,都是大事情。一件是黄副总工程师的失踪,另一件是詹部长的自杀。经过初步调查,询问,取证,我得出了二个推论,也许有待核查,请大家裁定。
张探长的推论一:
现在大家都基本了解案情,你们的同行旅客中,自杀了一位,他就是詹部长。他的自杀符合一切自杀前的条件。大家知道,但凡人有一丝希望都不会自杀,都会去想各种各样的方法解脱,都会千思万虑,瞻前顾后。所以,詹部长亦然,临自杀前吸了大包的香烟,定是踌躇思量再三,当把整整一包烟一根不留全部吸完,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但也有不寻常的地方,比如,他没有留下任何遗物,比如手提包,遗书,喝水杯,烟灰,甚至随身携带的现金也一分不留,统统扔到车窗外,处理得如此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正所谓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铁路沿线发现了此次列车撒下的大量十元票人民币,不用说,定是詹部长心灰意冷抛空一切所为。
张探长把那份公安部对詹部长的通缉令读给大家听说:詹部长贪污人民币五万元潜逃,毫无疑问,这是一起畏罪自杀。
一片寂静,大家深以为然。
张探长继续说:但这一切是真的一段唏嘘至深的故事,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局,要么是一个圈套,做得如此干干净净,谁又知道不是冰山一角,下面藏了什么漩涡,一旦峰回路转,真相不会逃走,也不会溜走,真相就在大家眼前。
一般常识,自杀者割腕由于力量越来越小,刀口的深度会越来越浅,而詹部长手腕的刀口深浅一样,十分有力,一刀下去整齐毙命,像一个熟手所为。
而我们在詹部长的座位夹缝里下面又发现了折合人民币五万元的俄币。
张探长把那双锐利的眼睛,向每一个旅客的脸上巡视,继续说:
试想一个准备逃往到俄罗斯的人,肯定会把一切提前安排妥当,座位底下那五万元才是真的詹部长的赃款,这十分合乎情理,无疑是他藏匿的。他不可能有两个五万元,因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那沿途散撒的人民币又是谁的,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当然不是,是精心策划,严丝合缝自杀前的佐证。
詹部长逃跑时并不知道自己事情已经败露,也就是他没有看到对他的通缉令。临自杀前十分钟,他哼着小曲去饮水处打水,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点列车员可以证实,并去过他的房间,里面没有烟味。他是沉浸在即将脱离“虎口”的庆幸中,而十分钟后却自杀了,而且满屋浓烟充斥。试想,一个从不抽烟的人,能在十分钟抽完一包烟吗?这有些不合乎常理。
人到临死前,求生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詹部长面目安详,熟睡一样,没有一丝死前纠结挣扎的痕迹。经化验,詹部长包厢窗口上的水珠,含有安眠药的成分。也就是说,詹部长把装有安眠药的水喝完后 ,把水倒向窗外,一个既要自杀的人,有必要这样做吗?
每个人都倒抽一口冷气。
张探长说:我考虑着,能把上述疑点解释通的理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他杀的可能性。
张探长继续说:那么,这个假设成立,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
几位旅客互相看了看,继续把疑惑的眼睛一起瞅向张探长,眼里充满了期待。
张探长沉思了那么一瞬又说:很简单,只能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掌握了什么人的秘密,发现了什么人的隐私,阻碍了什么人的计划实施。所以,必须杀他灭口。
二是,只有杀他灭口,才能更好地保护黄副总工程师,转移我们对黄副总工程师失踪侦查的视线。
因此,我要说,也就是我的推论一:詹部长是他杀。这个结论能解释通一切疑惑。
什么!一时间,这几个字似古井起惊澜,两条平行线拐出一条不可思议的弧度。众人无法理解,异口同声瞠目惊叫,有人想从座位上站立起来,但努力压抑住了。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九
张探长的二个推论
(二)
张探长的推论二:
但是我还要告诉大家另外一个推论。也就是詹部长为什么被他杀。
常言道,两害相权取其轻。
诗人告诉我,刚刚开车,詹部长与黄副总工程师在甬道谈话。现在黄副总工程师已经失踪,此话无从对质真假,我们权作真话。诗人听到了“发小”二字。也就是说,两人早就认识。却又现在表现很拘谨,证明二人曾经邻居过,后来分开了。今在列车上相遇,实属偶然邂逅。
也许火车驶离二连浩特火车站,到达莫斯科需要漫长的六天六夜,孤寂冷落,詹部长想找个伴,竟必做贼心虚。
而就是这个做伴,让他看到了不应该看到的秘密,才使凶手骤起杀心。
首先凶手来到詹部长的包厢,假装与其唠家常,麻醉詹部长的情绪,放松警惕,趁其不备把安眠药放进水杯中。等詹部长昏睡,另一个人潜进来,这是一个职业杀手,他用黄副总工程师的那把水果刀,在詹部长的左手腕上一刀毙命,之后布置自杀现场的假象,把我们可能发现的任何线索毁灭,比如,手提包,水杯、衣物等统统扔向车窗外,为了造成詹部长自杀前的焦虑踌躇,把一包烟灰少许故意留在窗口边,用来迷惑我们。
而詹部长戒烟多年了,凶手并不知道。所以,我相信诗人所说,黄副总工程师与詹部长是发小,却已经多年不见。我相信诗人这句话是无意说出来。
我发现那烟灰是555牌香烟灰,本车厢只有黄副总工程师一人抽此烟,也就证明了黄副总工程师与詹部长早就认识。所以我说,姑且认定,诗人提供黄副总工程师与詹部长在甬道说话是事实。
假设黄副总工程师刺杀詹部长,从刀口来看,他没有那么专业,没有那么有力度。也许黄副总工程师只让詹部长喝了安眠药,引第二个人来刺杀,那这个人又是谁?
这是我的推论二。
这个解释是荒谬的。莉莉娅喊道,眼神里分明就是带着怀疑与某种动机:那五万元人民币怎么解释,要么是有人钱多,烧的,无处花了乱扔;要么是故意制造假现场。
张探长转身惊讶地看了莉莉娅一眼,把头又扭向众人。
詹部长并没有带钱,而是让他的情妇带到香港,只留了一路所需花销。凶手故意沿途丢撒人民币,恰恰证明他看到了对詹部长的通缉令,谁有可能最先看到詹部长的通缉令,当然是他的上级,黄副总工程师。
詹部长座位底下也没有俄币,是我故意放出的风声,意在观察再坐每个人的细微变化。根据细枝末节,推演出一个极强的阴谋。现在我的目的达到了,你的沉不住气出卖了你。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十
张探长的一个结论
(一)
对于这起谋杀案,还有另外一个推论,不得不使我说说黄副总工程师与另外一个人的关系。
听胡缪助理说黄副总工程师与前苏联女专家有姐弟恋。这是事实。
1959年6月,苏共突然来信,婉拒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料,这是苏联政府在核领域毁约停援的先兆,后经中方多次催促、商谈,仍无进展。直至1960年8月撤退全部在华专家,停供所有设备材料。
这时,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美国幸灾乐祸扬言,中国造不出原子弹。
同时,黄副总工程师的姐弟恋不得不宣告暂停。
年少不知离别苦,方知滋味,却被相思累。但二人的关系并没有随着苏中关系的中断而中断,多年来他(她)们仍然保持着联系,切磋工作,讨论国事。从另一个角度严格地说,黄副总工程师自觉不自觉一直在泄露着国家机密。
姐弟恋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中苏关系的破冰之日。七年之痒,这次姐弟恋终于要见面了,爱情是没有任何阻隔的,婚姻协议却是一把牢拴。黄副总工程师激动之余,把秘密图纸还给师姐同时,要给师姐一个惊喜,师姐最需要的东西——《核试验进展情况报告书》。做为订婚礼物献给师姐。
一个痴迷的恋人,智商就像喂了狗,等于零,甚至是负数。
有些知识分子技术上越专业,政治上往往越幼稚。
黄副总工程师就是猎物,师姐要把小狗子磨牙口了。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黄副总工程师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已经步步陷入深渊,而这深渊到底有多深,自己并不知情。
这时候,张探长看到莉莉娅霎时脸色一黯,似乌云覆盖,脸上红白瞬间显得略有点狰狞。但这些变化其他人是看不出来的。
我有个荒谬的想法,为表达准确、形象,莉莉娅能否发挥你这为演员的天赋,扮演一下黄副总工程师,帮助我把这个推论继续演绎下去。
莉莉娅眼珠子似乎灰暗了,也许那颗心沉沉往下坠,也不知道要坠到什么深渊,但这些都被藏住了,一脸好看,始终端着微笑。
张探长对她说:你不敢吗?
莉莉娅僵直着,没有动,眨了眨大眼睛,这个细微的小动作,暴露了她的情绪复杂,欲说什么,却又在喉咙间梗住,没有说出口。
你不要拘谨,我只是对我的推论拿捏不准,请你帮助我现场表演与发挥,使大家更加清晰明了。张探长说。
莉莉娅莫名其妙打了个寒颤,想拒绝,却没敢,生生忍住了,粲然一笑,喉间泛出:做戏么,演员就是做戏的,我只好盛情难却,越俎代庖了。
黄副总工程师,临发车,你在北京火车站台上抽烟,焦躁地跺脚,是在等谁?张探长对准莉莉娅发问。
不在等谁,无聊呗。莉莉娅果真扮演起黄副总工程师的角色。
你拒绝警卫保护,是怕妨碍你与接头人联系,所以你选择了稚嫩的胡缪做助理。
张探长想象力真丰富。莉莉娅笑笑说。
那个神秘人物的出现,穿长衫,戴礼帽,披银灰色毛围巾,这是你们的接头暗号,是你的前苏联师姐派来的护卫,他不是个诗人。
莉莉娅朝诗人撇了一眼,笑笑。诗人摊开双手,耸耸肩,回敬了她的一笑。
你不会知道,部里选派了二名护卫保护你,装扮成列车员。
这一点我想到了,但没有猜测出是列车员。
你没有想到,甬道内意外邂逅詹部长,你们相识,你也知道他正在被通缉,但你没有点破。
我与詹部长并不相识。莉莉娅在撒谎,不需要脸红。
事情坏就坏在,你为了躲避胡助理及护卫,藏到厕所里看材料,其实那不是材料,是情书,是你与师姐的情书,情书里叙说着工作内容与核试验进度,及你们的接头暗号。
恰逢肖掂包进来,吓的你把手提包掉在地上。肖掂包利用替你捡包的机会,割开了你手提包,发现了你的泄密,但一律俄文书写,他看不懂。
但他会用俄文说几句家常话,并与你对话。你却误认为他懂俄语,偷看了你的情书。知道了你利用还秘密图纸的机会,向你的师姐护送核试验机密材料。
事情败露,本想杀肖掂包灭口,可情况紧急,无奈何你们做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应急保护措施——乔装,藏匿。
男扮女装,这是一个极好的保护色,既可以抢占了先机,暂时稳住肖掂包,又得到了隐瞒的主动权。
呵呵,张探长,您的假设有些跑偏了吧。诗人说,唇角微翘,有了个讥诮的弧度。
张探长俯身向前:诗人,我怎能相信你,你不是在掩护你的朋友——黄副总工程师。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十
张探长的一个结论
(二)
张探长接着分析:肖掂包说俄文,吓坏了黄副总工程师,他认为肖掂包看到了情书内容,从肖掂包手里急忙争夺,撕扯之中肖掂包撕下一小块纸条,可并没有查觉,随火车惯力风吹到洗手池盆底端,贴在上面,恰巧被我捡到了。
张探长说着,把那一小块纸条从塑料袋里掏出来,上面写着一个“核”字,说:黄副总工程师,你敢拿出你的情书,与这张纸条嵌对吗?
又一个神奇的猜测,我只是演员呀。莉莉娅笑笑,但很机械。
奥,我太投入了,见谅。因你拿不出来,信已被你烧掉了,纸灰屑渍被水冲过,虽然没有留在马桶上,但沿途巡线的铁警发现了。
你心虚肖掂包发现了你的破绽,匆匆乔装,本想与师姐的护卫在张家口火车站下车,改乘其他方式迂回去俄罗斯。可火车司机紧急制动,停车封门,把你的计划全部打乱,使你失去了一次绝妙的逃跑机会。你来不及下车,不得已实施了第二个计划——失踪,改坐到二号包厢,男扮女装,隐匿身份,等待车过二连浩特,出境,解除危险,万事大吉。
可詹部长并不是一个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他的贪污就是因情人而起。他知道事情暴露,与情人一起出逃。一个乘飞机直接飞往香港,等待与他汇合;一个转辗俄罗斯,再去香港与情人汇合,飞往美国。他手里攥着讨好美国的资本,我们在他情妇的内裤里搜出了詹部长工作单位——材料供应设备处《经济发展投资规划财务预算表》,情妇交代了一切。铁路沿线巡警从他的手提包里发现了他飞往香港的飞机票和去美国机票双人飞。
寂寞,寂寞,人在孤独时最怕寂寞,去俄罗斯的六天六夜使詹部长想到了旁边二号包厢的旅客,他想和二号包厢的旅客一起消磨六天时光,聊天、壮胆,打发心悸,而他进了这名旅客的包厢,无疑进入了死亡区。一个秘密,一个天大的秘密,莉莉娅就是黄副总工程师。
于是,莉莉娅与诗人,利用詹部长的致命伤——通缉、追击、潜逃,迷昏他,杀害他,巧妙的布置了自杀现场。
诗人站起身来走到莉莉娅身边,翻了个白眼,可能翻得太用力,那眼珠子几乎陷入眼皮里,露着整个眼白。
你们不单单是为了灭口,更重要是蓄意扰乱我的侦查视线,忽略或延误黄副总工程师失踪的调查时间,以便顺利到达二连浩特,巧妙出境。
真可谓一箭双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乘警说。
下面我们看看你们每个人的证词,黄副总工程师的失踪,助理胡缪在甬道里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每个人都言听见了,而莉莉娅小姐却说没有听见,是故意没有听见,还是不想听见。只能证明一条,是在撒谎。
为什么要撒谎,因为要刻意隐瞒。
隐瞒什么?一是故意把黄副总工程师失踪的时间推后十分钟,杜撰了一个与黄副总工程师饮水机旁相遇的情节,让我们怀疑胡缪助理在撒谎,转移侦查视线,把侦查目标锁定在缪助理身上,拖延时间。二是黄副总工程师的那把水果刀留有胡助理的手印,只有黄副总工程师知道,借刀杀人,把胡助理作为重大嫌疑人,以达到你们混淆视听的目的,错判胡助理就是杀人凶手。
小聪明这种东西,有的时候是雪中送炭,有的时候是烈火烹油,你的自作聪明恰恰暴露了你的狐狸尾巴。
在我看来,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莉莉娅小姐,当我第一次见到你那矫揉造作的身子,让我怀疑你是男扮女装,但我必须一点点证实,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寻找破绽,男扮女装,那喉结怎么消失,所以你一直着高领装藏匿着;那高高的胸围,假的就是假的,与女人那富有弹性的柔软乳房有天壤之别,生硬而挺拔;笔直的鼻梁没有随着脸部表情而浮动,像座小山孤立的存在。这一切只能糊弄门外汉与不懂常识的旅客。
莉莉娅小姐,开始我是同情你的,以为你是受害者,但随着案情一步步地深入,我发现,人的欲壑是难以填满的,你为了恋人,贪恋一己私利,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出卖国家利益,出卖国家机密,法理难容。
莉莉娅嘴里涌起一股甜腥,一口血活生生涌起又咽下,反问:杀人灭口,永绝后患,你是想让我为死者负罪,背负凶手的罪名。
张探长眉宇凌厉似有刀锋闪过,冷冷地道:莉莉娅,其实我们第一次见面,你用手帕捂住鼻子装咳嗽,无意识露出马脚,男人装出来的扭捏与真实女人的扭捏是不一样的。女人娇柔可媚,男人形似太监。你再怎么乔装,可你的眼镜暴露了你,千算万算不如天算,你的近视眼是真实的,必须戴眼镜,你没有备用眼镜,只能一直戴着原配眼镜,此时此刻,你的眼镜与照片中的眼镜一模一样。
莫斯科列车凶杀案
文/陈玉兰
十
张探长的一个结论
(三)
张探长让大家看看照片中黄副总工程师戴的眼镜,对比莉莉娅戴的眼镜不差分毫。
我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我只是奉命把前苏联专家的图纸还给她而已,无所谓罪与不罪,你们可以搜查。莉莉娅装作无动于衷地说道。
张探长并没有理会她的狡辩,镇静地说:莉莉娅,你被欺骗了,你的师姐,已经结婚了,并有了孩子。她的丈夫正是你莫斯科大学留学,你与师姐的共同老师,安东尼奥。张探长把师姐一家三口人的合影拿让莉莉娅看。
你的师姐已经投靠了美国,现在台湾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做反共宣传。张探长采取攻心至上,四两拨千斤。
突然,猝不及防的莉莉娅,整个脸埋在手臂里抽搐,心碎到了极点,平日踩死一只蚂蚁都要念“阿弥陀佛”的文弱书生,在对付情敌时,也会面不改色心不跳,捅对方三刀。莉莉娅精神崩溃了,感觉天塌了,瓜田李下的幻想就像气球,“砰”地一声破灭了,吃惊地尖叫起来:我真是个傻瓜,十足的大傻瓜,我要杀了她。
莉莉娅心中在烧灼,被人抛弃,欺骗,愚弄,把“她”的愤怒放大了数万倍,愤怒如射杀的子弹,顶在枪膛,核弹待发。师姐如在眼前定会一刀捅了她。
卸妆吧。张探长对莉莉娅说。
警察把莉莉娅的假发摘下,三七开分头,油光水滑;胸罩掏出,平平的胸口,一马平川;鼻梁拔掉,哈迷蚩朝天鼻孔素面朝天。
莉莉娅,不,黄副总工程师,如一滩泥瘫在地上,呆呆的,张着口,神如木鸡,心情,一下子就跌入低谷,大起大落,让他看上去十分颓败。
在黄副总工程师愣神的空隙,诗人挺身而出,很突兀转移了话题:你们没有理由逮捕黄副总工程师。袒露着诗人的正直与好打不平。
此时此刻,诗人必须要拿出一个态度,张探长清楚。
我要到国际法庭控告你们。诗人说。
我说要逮捕谁了吗?张探长说。
你们没有从莉莉娅身上搜出任何证据,也没有莉莉娅的任何口供。
莉莉娅的证据,此时此刻能带在身上么?恐怕早已转移或藏匿了。
仅仅凭莉莉娅男扮女装,你的胡乱推论,嫁祸莉莉娅实属武断臆行。
你说怎样才是莉莉娅的犯罪证据。
一要有莉莉娅秘密图纸;二要有莉莉娅泄密材料;三要符合国家逮捕法律程序。
那好,我问你,你认识詹部长吗?
当然不认识。
你们有过接触吗?
不认识怎么接触。
可我在詹部长的尸体旁发现了一根头发,经认定是你的头发丝。
仅凭一根头发丝又能说明什么。
我想莉莉娅携带的泄密图纸与文件应该在你身上。
你们没有权利对我搜身,我是俄罗斯公民。
这时车厢门口进来四位警察,他们走到诗人身边,亮出搜查证。诗人极力扭动身躯反抗,但都是徒劳的。警察从诗人公文包里搜出了他的证件——台湾特工,与黄副总工程师携带的秘密图纸及机要文件。
证据确凿,事实胜于雄辩。
警察把诗人伪装的面皮揭下,礼帽摘下,长衫褪去,一个活脱脱的帅气女人——西服白衬衫,咖啡色领结,黑色西裤、漂亮的短发——真正的莉莉娅。
黄副总工程师,你一定不会知道,你的莉莉娅师姐亲自来接你不是去俄罗斯而是拐弯去美国。张探长说。
黄副总工程师太意外了,打死都不会想到师姐会这样做,与师姐,也就是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无声胜有声,黄副总工程师很愤怒、泄气,执着、忠诚在师姐这里坦然无存,面对蛇蝎般的师姐怒视着气急败坏,脸型扭曲着,像一头斗败的狗“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黄副总工程师已经没有力气捅师姐了,疲乏极了。始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利用被利用的关系,而明白这条箴言,代价是余生在牢里度过。
一切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也许不说会比多说效果更好,也许坦白更会有救。
真正的莉莉娅,面对黄副总工程师,神色凄然。稍许,突然对张探长说:你们没有权利逮捕一个外国人。眼神似捕猎的豹子,有种嗜血的狠戾。
张探长说:你没有机会回到俄罗斯了,你是派来接应黄副总工程师挟持到美国。
我没有犯罪。
你挟持黄副总工程师投敌叛国。
胡说,一派胡言
你刺杀了詹部长。
证据呢,法律讲究证据。
是她杀死了詹部长。黄副总工程师指证诗人。
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法律规定,台湾特工莉莉娅,你被捕了。张探长义正言辞。
真正的莉莉娅垂头丧气,一场精心的安排,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顺理成章。然真真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黄副总工程师,我刚才说了,你的眼神出卖了你,你对爱情的绝望,证实了我的推论的正确性。张探长说:有些动物皮值钱,比如狐狸;有些动物肉值钱,比如牛;有些动物是骨头值钱,比如人。你的中国人的骨气哪里去了!
黄副总工程师一脸灰败:今天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害了自己。”有气无力转过脸去,不着痕迹把眼泪抹去。
特工莉莉娅懊悔万分:黄副总工程师,一个城府不太深的傻男人。这趟车凑巧遇见了神偷,凑巧碰到了詹部长,如此凑巧之下,自己精心设计主导的局—— 一个“乔装”的计谋,竟在几个凑巧之下输得如此凄惨。
但她并不承认失败,抱怨嫉恨张探长不应该出现在此次列车上。仰面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天意难违啊。怅然若失,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应对中国警察。沉默也许是一种技巧,痴心妄想用沉默期待美方救她。
却原来,整个包厢旅客原本互相认识。仅仅肖掂包一人是陌生人,而这个陌生人用龌蹉的方式撬开了案件的罅隙。
这个罅隙成了张探长翘开破案的支点,保住了国家利益与核秘密。
众人一片皆惊,哑口无言,太不可思议了!
胡助理喜极而泣:我的妈呀,终于洗清自己了,可以向领导交代了。
肖掂包垂头锁目:自己又一次面临“再进宫”。
月光从玻璃窗照进来,熠熠生辉。
列车长、列车员留在餐车,其他旅客随着张探长来到专挂包厢,各自回到自己的包厢内。
列车准时达到二连浩特火车站,专列包厢全部旅客没有一人下车。整节车厢被提勾,摘挂,调道,挂靠在北京至莫斯科K2次返程列车尾部。
列车一声警笛长鸣,风驰电掣一路奔向北京方向。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蒋介石目瞪口呆,高喊多年“反攻大陆”的“基本国策”彻底破产。美国胆战心寒,开始重新考虑和中国的关系。七年后尼克松访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