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消失的旅客
也许这个事件说出来有些泄密,但时间已经过去许久了,或许已是,不是秘密的秘密。故事发生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夕,唯一一列涉外列车K 1/2次北京开往莫斯科国际列车上。
炎热的夏天,张家口火车站郊外,一辆绿皮列车停靠在此待避已经半个多时辰,专门等候一个人地到来。
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知了在树上拼命叫唤,像是在报告:热死人了,热死人了。一个着上白下蓝警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踏上这列火车。乘警与列车长早已在车厢门口等候多时,焦急与不安布满在每个人的脸上,空气在整个车厢弥漫着担忧与不祥,与热浪沆瀣一气考验着每一位旅客的生命耐力。
一名重要旅客在本次列车神秘失踪。年轻乘警迫不及待汇报。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女列车长补充,说话干脆利索。
这个人叫张梁,是北京铁路局公安处刑侦二科探长。
张探长踏上这列列车,火车鸣笛缓缓启动。
旅客在哪节车厢失踪?张探长问。
最后一节专挂包厢。乘警答。
列车在驶进张家口火车站前,把这节车厢旅客与其他车厢旅客隔绝,任何人不准离开包厢。张探长命令。
列车长与乘警诺诺答应。
火车鸣笛警告,徐徐停靠在张家口火车站内。
张探长与乘警来到站台巡视,最后一节专挂包厢,窗帘紧闭,悄无声息,没有人向外观看。车厢外一片冷静,没有人走动,连觅食的麻雀也不见踪影,仿佛被人抛弃,孤寂冷漠,死寂沉沉。
这便是火车待避半个多小时,浪费一车旅客宝贵时间的价值,车内车外如世外孤岛完全隔离,互通全无。
火车在站内做片刻停留,等待其他车厢旅客上下站,再次鸣笛,迅速驶离张家口火车站。
张探长被围坐在年轻乘警办公的座位上,大家来不及寒暄,来不及握手,脸上表情全部收敛,一脸严肃,直奔主题。
乘警汇报情况,列车长旁听。
乘警指着身旁站立的一位年轻男子向张探长介绍:这是核工业部K项目T 工程总负责人黄副总工程师的助理胡缪。
张探长眼神犀利:此人约二十岁上,着一身深蓝色咔叽尼中山装,领扣紧系,身高1.80米。眼里的惶恐与胆怯,透过掩饰不住急切跺脚与不安搓手表现出来。
胡缪迫不及待抢过话头:我奉命陪同黄副总工程师到莫斯科为T 工程谈判,并带有A型秘密图纸。黄副工程师乘坐4号包厢,我乘坐5号包厢,北京发车一个多小时,黄副总工程师说去厕所,至今一去未归。
我们找遍车内犄角旮旯,未见,方才与公安处领导汇报。乘警证实。
黄副总工程师会不会跳车死掉?胡助理把心里的担心毫不掩饰地说出来。
张探长抬手看看手表,离北京发车时间已过去三个多小时。也就是说黄副总工程师已经失踪二个多小时。从胡助理语无伦次的磕巴中,他清楚,我国重大国防科学项目负责人黄副总工程师在此次列车上失踪,却莫名其妙,并随身携带一份至关重要的秘密图纸。
我们发现黄副总工程师失踪,火车没有在中途停留,并立刻隔断了与其他车厢旅客的往来。乘警说,显然很有经验,怕发生旅客串车厢、跳车、逃匿事件。
列车啥事到达莫斯科火车站?张探长问列车长。
六天后的北京时间13.58分。列车长答。
还有6个小时零11分钟,火车就要到达二连浩特火车站。张探长有些焦急,这是列车在中国出境最后一站,那时中国乘警在列车到达蒙古边境时候就下车。俄方一般不在列车上配置警力,警察不上车执勤。从中国出境到莫斯科这6天6夜,没有公安执勤。某种角度说,是犯罪分子选择作案的最佳时间。火车一旦出境,我国警方再无法插手任何事情。
必须在6个小时内找到黄副总工程师。张探长说:动员全体司乘员,内紧外松,全力查找黄副总工程师。
张探长看了看座位上的台历1964年7月1日,把这页台历撒下来,夹在记事本里,暂时定为07.01旅客列车失踪案。
这年,蒋介石疯狂叫嚣,国民党在大陆各地建立的反共游击队正在扩大,并建立了稳固的基地,不久将反攻大陆。美国起哄,中国共产党没有研制核武器的能力。
毛泽东主席说:别人有的你要有,落后就要挨打。
张探长悠然产生一种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不觉眉头紧皱,感觉肩头担子更加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