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的诗风带来的旖旎春光
---夏维忠《感怀诗》赏析
作者||丁朝玉
夏维忠是我们南湖诗社的指导教师之一。可惜当时我在一个企业工作,没能听到他的诗词课。好在以后长春汉俳一次诗歌创作经验交流会和长春胜春诗社请他讲如何创作格律诗都听到了他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最近几年的春节祝福我连续收到夏老师的几首诗歌,让我喜出望外。2018年2月16日他发给我《除夕有感》:“岁尽云崖落日孤/冰封敝舍换桃符/修身立雪烟尘乱/洗耳听山草木枯/浪得虚名闻臆诟/空谈格调乐穷途/槐边闹弄檐头月/袖绾清风煮玉壶”。2019年2月4日他写《年近古稀有怀》:“迎新送旧换桃符/倒数年轮酒一壶/榻上闲书三五卷/门前老柳六七株/煎茶待客充棋圣/抱月听荷作钓徒/不问云烟千百变/方田半亩种糊涂”。2020年1月24日他写《年届古稀岁日有感》:“灯花万点绽新春/若眷山乡百厄人/偶忆争金催汗血/难言舍玉钓烟尘/书香菊影清风怨/柳色莺声绿水滨/一挂云衫凌照晚/犹凭片甲炫天真”。
以后我俩加上威信后又看到他30多首格律诗词。对夏老师的诗词创作,加深了崇敬之情。本来在2019年9月《湖韵淘声撷萃》上我读到夏老师18首七律时,就觉得其风格与写法很值得认真学习与欣赏。加上上边讲的,这50多首格律诗词,使我的心沉浸在他感怀诗优美的意境和凝练的诗句中。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大序》)。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余常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维忠生命的感发促使他写出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句,他优美的抒情诗句,也感发我主动为之抒发我的生命感触,提醒诗友们一道关注和赏析。
感怀诗较好诠释“诗缘情”功能
我虽然只是阅读了夏维忠老师的部分诗词,自然不能准
确概括其诗词创作的全貌,但总是觉得他的许多诗词是属于感怀诗或接近感怀诗。他的感怀诗,我认为在诸多现代格律诗人中,是写得最有特色的一位。
什么是感怀诗呢?我认为包括范围很广,就景抒情、即事抒情、怀古、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喻理诗等都是。
实际上,纯写景或叙事的诗歌很少,不是没有。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等4句就是写景,没有抒情。更多的诗词都是诗人们借此抒发情怀。《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这是了不起的概括,但不全面;到了西晋,陆机第一次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中间不细讲了,到了王国维才有《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等更精辟的论述。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来看,情景交融才可表达诗人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诗歌就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景于情或缘情布景,以及即事言情等手段,从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怀,使诗歌更生动更有美感,让读者觉得趣味盎然,得到很惬意的审美享受。这在维忠的许多诗篇中都可以看出,如《自况》:“泪洒乡关五十秋/曾任驭马侍荆侯/蓬庐煮梦听双雁/商海夺潮向雪鸥/笔索枯肠诗共枕/风仪瘦骨月相酬/襟怀又向云山许/剪断苍丝万缕愁。”这里基本没有用典,语言很精练,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传达诗人的感情很浓烈:五十年来更多是奋进,为某官员服务也好,在商海奔波也好,换来的不是长久的快乐,更多的是辛酸的泪水。但诗人并不悲观气馁,仍然“蓬庐煮梦”,与“诗共枕”,尽管“风仪瘦骨”“苍丝万缕”,但“剪断”“愁丝”,“襟怀又向云山许”,就是挫不败作者心中远大的憧憬。这种自况,人生感悟,诗句句掏心掏肺,推敲句句凝炼,完全抒发作者心底的真情,要比几百句空洞诗句强得多,读者自会体会到。
就景抒情的诗词很多,如他一首七绝《九日登高赋》:“千尺岚台霜叶红/寒江直落海云中/穹天断雁悲秋暮/老骥长嘶万里风。”作者借岚台、霜叶等九个意象。“老骥长嘶万里风”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个意思,更富有诗意。前边写景是铺垫,主要是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
感怀诗彰显了沉郁的诗风
我一直特别喜欢品位感怀诗,觉得最能扣击自己的心灵。往往因为一首说到心坎上的感怀诗,就成为先贤诗人铁杆粉丝。如骆宾王《在狱咏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很多。感怀诗并不是一样的诗风。我仔细揣摩并与有关诗人比较维忠的感怀诗,觉得明显是沉郁的诗风。
提起沉郁,并不是低沉郁闷的意思。诗歌术语有不少是不能套用辞典解释的。沉郁风格,历来被文人所推崇。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称赞梁武帝萧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诗圣杜甫在其《进雕赋表》中,用“沉郁顿挫”概括自己作品的风格。清代赵廷焯《白雨斋诗话》中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沉郁则极深厚”“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还说“沉厚之根柢深也”。
沉郁要求的深厚往往与忧愤结缘。但也常常与雄浑结伴。当诗人沉思浓郁或忧愤时,恰乃沉郁;襟怀开朗时,雄浑自成;飘逸奔放时,往往造就豪放。由此可见,沉郁与雄浑、豪放亦是紧密联系的。这三种情形,在大诗人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但整体看,杜甫偏于沉郁;苏轼偏于雄浑;辛弃疾偏于豪放。
请欣赏夏维忠老师这方面的诗例。《闲居》:“犬吠西郊忽又东/鸡啼曙色半窗明/庭前信步花怜影/篱外谈棋柳带风/远避尘非非忘世/深居草舍舍浮名/年轮碾断南柯梦/艺海张帆拜少陵。”这里只用一个典故:南柯一梦,属常用之典。少陵,杜少陵,就是杜甫。一般都知道的。
另如《玉门关》:“日送长河下九川/驼声未尽玉门关/ 雕弓已作高天月/酹酒难消匝地烟/白骨曾经悲号角/黄沙几度覆旌幡/依依杨柳何时怨/醉向东风不问年。”诗中如“依依杨柳”化用古诗句,所有诗句都用意象说话,恰到好处。
这样的诗歌写得深沉、深厚、忠厚、沉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袁枚在《随园诗话》所说:“诗贵其有深意: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以上两首用来说明维忠诗的沉郁风格。这类诗歌是他诗词创作的主体,就不多引了。
他的诗歌也有雄浑的,如《读赤壁怀古》:“浩瀚波天万里风/千年一唱大江东/紫桑殒玉悲公谨/白帝托孤叹卧龙/煮酒谈棋分海月/挥师逐鹿扫苍穹/青山依旧人何在/鹤影云帆夕照中。”这首七律用典较多,几乎像李商隐的《锦瑟》,中间两联四个用典,其他也有化用古圣贤的诗句。写得雄浑,当然也有豪放的感觉。看过三国演义和读过有关赤壁怀古的诗歌,都会理解这首诗,也会由衷赞叹。
也有豪放的,或者说在沉郁诗风中含有豪放的气势。如《南行杂感》:“暮色苍茫万仞山/长亭问酒踏秋烟/矶含渭水难垂钓/竹冷潇湘数泪斑/浪迹天涯邀雪月/横泅翰海挂云帆/悲欢一啸三千里/尽取风流五百年。”对这首诗的理解以后会说到。整体是豪放的,也有含蓄的句子。
感怀诗的艺术手法
夏老师的诗词创作艺术手段特别丰富,这里主要讲情景交融、意象运用与奇妙变化及含蓄三种方法。
情景交融。写景是诗人们用得最多的,因为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的最好最常用的载体。有人总结七律的八句,前两句是扣题,后两句是表达作者真实用意。中间四句一般都是景语。这个概括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谁也概括不了。因为每个人的构思不一样,千变万化。加上汉语语法的多样可变、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意象多变、逆向思维等),所以就远不是一种规律所能概括的了。
作者的诸多诗篇都是情景交融的。如《春居》:“柳陌疏云堰上鸡/荷塘垂钓小桥西/桃花带雨争深院/彩蝶怜红越短篱/浪迹琴书频扣月/闲酬故旧偶谈棋/焚愁冶梦埋霜迹/欲借兰台种晚霓。”兰台,战国时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汉时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史官在此修史。唐朝时秘书省称为兰台。明清之季有兰台书院。我理解在诗中是指书坛、诗坛之类。兰台种晚霓,就是夕阳正好,趁着晚霞,创作好格律诗祠。仔细看,八句几乎没有不写景的,那么情在哪里?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 : "垂"“钓”“带”“争”“怜”“扣”“酬”“谈”“焚”“冶”“埋”“借”“种”等12个动词,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进去,或者说这些景物都凭作者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各个景物鲜活起来,从而抒发了作者想说的话。如果光写这些景物,像初学者那样,只是罗列自然景物,不经过作者用脑加工,根本不能叫做意象,作者想抒发自己情怀是办不到的;如果只是用这些动词,没有诗人选择的意象(具象)作载体,作者也达不到深刻抒发自己真实感情的目的。只有情景交融才可以做到。
景与情,是诗歌创作的两个基本要素。“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费经虞语)。“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就是古人说之“物色带情”(《文镜秘府.南.论文章》,也就是西方美学常说的“移情作用”。现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说:“一个人写诗要传达你自己的感受。还不用遇到悲欢离合而‘情动于中’,就是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都要有一个感动的过程”。“杜甫的诗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真诚。”有评论家认为,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情少,
还有摹拟、堆砌之作,缺少真情实感,影响诗歌的质量。这里说的景多情少,我想肯定是没有仔细加工选择自然景物,如果加工得好,而且有些艺术手法运用得好,还有的是含蓄的需要,那样即或多用点意象也会写出佳作。现在景情融合好的作品不少,但多数都没有达到夏老师这样的水平。而一些诗友特别是初涉诗坛的,这方面还有不少缺欠,也许这样的分析和提醒会有一定意义。
意象运用和奇妙变化。这里重点说意象组合和意象叠加、借代、语法词法句法的特殊应用、逆向思维、通感等艺术手法。
意象。按照田子馥《中国诗学思维》一书中说:“中国在先秦文化典籍里没有意象的字样。最早见到“意”“象”是在《易经》成于《易传》。《周易.系辞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没有把“象”与“意”说得很明确,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也没有把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但不管怎么说,已经有了“意象”的萌芽。直到孔子以后1200年的南北朝时期,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才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等说法,把“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象”(自然界的景物加工成的物象)连接起来,成为意象。以后不仅中国运用,也传到了国外,英美诗人庞德等还成立了意象派,在诗歌发展方面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欣赏过外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作品,翻译得不很流畅,但可以看出是运用许多意象叠加等手法写的诗篇。我们的新诗这方面的运用也很普遍。实际意象的运用不是来自国外,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在许多古典诗词中会看到它们被诗人们运用的情景。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跃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中国诗歌理论家陈仲义曾说:“意象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诗歌的走向。一首诗的成功,几乎就是意象生长、繁衍、变幻的成功。”
意象组合与意象叠加。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连接起来,中间没有动词连接,就是意象组合。可增加诗句的信息量和韵味,增加观赏性。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动词,根据需要巧妙地连接起来,不仅有意象组合的价值,更有承担某种艺术手法的任务,使得诗歌创作更加提质增色。如作者《渝州留别》:“石上飞烟卷落红/惊鸿破月作秋声/长亭乱树潇潇雨/曲院残荷瑟瑟风/白发难酬家国志/青衫犹负海天情/云帆已借扬州路/梦在巴山第九层。”诗的颔联:长亭、乱树、潇潇雨三个意象;曲院、残荷、瑟瑟风也是三个意象,都是并列的,中间都没有动词连接,就是意象组合。十四个字六个意象,作者选择的范围很广,信息量增加很多,更重要的是在整首诗中能起到别的意象起不到的作用。意象主要由名词承担,我把名词前边的修饰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加上了,目的为了加深印象。同理,首联的前后句每句都是三个意象,都用动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两个意象叠加。它的作用往往与意象组合不同,是意象组合做不到的,增加艺术创作手法,丰富诗歌内容,增加诗歌张力。作者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把自身思想情怀较好地融入诗句中了。其他两联也与一般人写的不一样。一般人总是把理性概括放在尾联。维忠放在颈联,而且形成工对。我看一是格律对仗的需要;二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上下浑然一体,并且有写景抒情手法上的变化。因为是是与重庆朋友相别(留别),自己的诗作是赠给那里的朋友,而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紧扣诗题,这样放在尾联来弥补这个不足,实质是一个创新的手法,因而把主旨(作者的家国情怀),用很谦卑的心理和恰当的诗句说出,就显得格外合理。
借代。我还觉得《渝州留别》尾联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就是用别的事物代替本体(我):“白发”“青衫”“云帆”“梦”都代替“我”;“扬州路”代替“我回去的地点”(很可能是北方的故乡)。云帆句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两个诗句的巧妙化用。
按照诗人安排,运用不同动词的调动,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发生了质的飞跃,借代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这也是意象运用上的奇妙变化,使诗歌创作艺术多姿多采。
语法、词法、句法的特殊应用。或是全用名词,或是句法、语法的改变,语序的颠倒等五花八门。这是唐朝律诗兴起后带来的可喜变化,减少了平直呆板。从而使得意象鲜明生动、文采飞扬、佳句频出。如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随感觉写,不随词序写;王安石“缲成白雪三千丈,细草孤云一片愁”、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把典故融入语法;温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或更细分十个也可,意象都是平列,都是名词(六个的话,四个是形容词);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八个意象,基本都是名词组成一联好句;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特殊句法,语序的颠倒,两句间转换等等。
夏维忠这方面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南湖小记》中有“曲岸荷风月/长亭柳絮桥”句,基本都是名词(七个)组成两句意象组合。《送别家兄》:“泪雨台边树/孤零路上人”,六个名词,组成很感人的一联意象句子。语法、词法甚至语序颠倒的诗句也很多,读起来很有诗味。《秋饮》有“竹马关山怀故旧/蓬庐雪月抱梅乡/心扉跌宕三江雁/一纸秋声百尺肠”。《虎丘》:“晓破云崖石径深/烟笼水抱小山春/千层柳浪摇花絮/一榻蕉风睡美人。”《冬吟》:“雪柳摇窗三寸笔/冰心寄月一天霜”。以上多个佳句,给人感觉行云流水般顺畅。语法、词法多有变化,词序也有颠倒等,当然也含有其他艺术手法,不一一加以分析。
逆向思维。正常思维是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逆向思维正好相反,往往先写结果后交代原因。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就是逆向思维的佳句,当然也有通感写法等多种艺术的应用。前边引的诗句中有多个句子是逆向思维,如“雪柳摇窗三寸笔”,正面写是笔在窗前边,雪柳拿着三寸笔去摇窗户;而这样写却更有诗意了。又如“一榻蕉风睡美人”,正面写是美人睡在榻上,这里是先榻后人,就是逆向思维了。这样诗句很多。显然,如果正向写诗句,很多诗句就变得很呆板的流水账了。
通感。是意象中感觉变化的艺术。五个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在两个感觉间转换或通用的,比不转换或通用富有诗意,欣赏起来更有韵味。所以此艺术在文学特别是诗歌中经常用到。
这在维忠诗歌里是特别常见的。不引用全诗,只引一些诗句:“两行雁子锁空秋“(《寄怀》);“空秋碧落卷长山、鹤影翻云摇白浪、荻风撼日扫穹天”(《波罗湖纵笔》);“子规啼血泣长风、两袖洪流悲社稷”(《端午》);“柳絮埋沙云影重、江风扫月水声寒”(《送友人》);“无情竹管催黄叶、不尽风尘卷白头 ”(《江村》);七尺襟衫盛海月、十年书剑挂云松(《千山有感》);“桃花带雨争深院、彩蝶怜红越短篱”(《春居》)等等。这类通感和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是作者很鲜明的创作特色。就不逐一分析了。
含蓄。不直白,有暗示性和弦外之音,是诗词创作手法之一。晚唐诗人、诗歌评论家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里“不着一字”,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要简练、传神,点到为止,很有暗示性,有言外之意,达到以少胜多。从而达到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几乎都具有含蓄的特点,自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维忠的诗词总的在沉郁的诗风下,有些诗有明显的含蓄性,或者说带有一定朦胧性、多义性。如《南行杂感》:“暮色苍茫万仞山/长亭问酒踏秋烟/矶寒渭水难垂钓/竹冷潇湘数泪斑/浪迹天涯邀雪月/横泅翰海挂云帆/悲欢一啸三千里/尽取风流五百年。”这首诗总的是沉郁的诗风,但也写得豪放,也有很含蓄的地方。我初步理解:首联交待出发时间:秋天夜晚到南方多地。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渭水垂钓、(舜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行追悼舜帝痛哭)湘妃泪或斑竹泪。作者很可能去了陕西宝鸡和湖南湘妃竹这两个地方,也可能没去。因为诗歌不是纪实文学,到过当然更好,没有也照常可以写,我看叶嘉莹研究李白和杜甫的文章说过,他们的诗歌有的也没有去过。因为是杂感,一般不会是单纯的感怀。一方面他为姜太公高兴,终于有周文王赏识他,重用他,成就了一番大业。同时,他也欣赏舜的两个妃子的一往情深,真诚思念的泪水染红了斑竹。颈联与尾联更含蓄了。也许是诗人想表达如果要实现自己(也可能包括任何人)的理想,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要有浪迹天涯的广阔胸襟与丰富实践;更要有横泅翰海的壮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翰海同瀚海,解释不一,更多指沙漠,也有说指海或湖泊。尾联很可能是夏老师这次南行总的体会。三千里、五百年,不会是真实数字,而是极言其多。实际路程何止三千里。看到许多风景古迹,接触许多诗友亲朋,肯定会有感到高兴与令人伤心的事情。但作者说“尽取风流五百年”,很可能是说有许多风光的事都收入眼底了,包括许多诗人先贤典籍和英雄事迹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希望继续不断,长久地发展下去。
写完这段,我突发联想:小平南巡讲话,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康熙王朝》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有句:“让我真的在想再活五百年”,说不定诗人的南行,进行了改革前后的对比,希望改革开放的好日子不断提高,继续搞五百年甚至更长才好。今年是党中央决胜精准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之年,也正应了诗歌这句的期待。我猜测这首七律大约是1992年后不久,作者40岁刚过的作品,那时风华正茂。诗歌写得沉郁、含蓄,也很豪放,有气派。
《醉笔》:“蓬窗瘦影伴孤灯/一纸波澜砚底生/月下苍山浇淡酒/江边弱柳怯天风/尘中倦客听秋雨/梦里长帆挂雁声/借问兰台谁妙手/半真半假半狰狞。”这首七律也写得含蓄。当然总的格调还是沉郁的。不分析前边几句了。主要看尾联,觉得写得含蓄,有朦胧的感觉。“半真半假半狰狞”,也许是写商海中遇到的人,有的不真诚,甚至面孔和心里很狰狞。但与上句联系起来看,后来我分析很可能是说诗坛上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我知道,有时全国诗歌竞赛,评委主任竟然获得特等奖。不少人都想争当中国现在的李白、杜甫等种种怪态,不一而足。写诗流露作者真实想法是最可贵的,容易扣动读者心弦。叶嘉莹说:“‘文革’的时候,有很多人只抓住一两句表面上的文字就来批判,说杜甫饮酒看花不思进取,就批评他一顿,可你一定要知道他是怎么千回百转说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只有“爱国”两个字,一共24个字呢,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友善”、“敬业”、“诚信”等都是。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许多中外诗人都引用或化用。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钱钟书说:“没有人愿意饱尝愁苦的滋味-假如他能够避免;没愤之所为作”。毛泽东也说:“心里没气,他写诗?”回到诗歌尾联上,“半真半假”出处: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半真半假乔模样,宣嗔宣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半真半假,形容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再看看尾联,也许诗人总结说,诗词界也好,其他也好,有什么可争人头地的,那么多不真心实意甚至狰狞的面孔多么可憎!现在我看到这句诗,促使我想到:不要光说现实中光明的一面,也应看到黑暗的阴影。这次全世界的重大疫情,不充分显露光明与黑暗在不同国度首脑和人们截然相反的面目吗?当然,我们也不应把“厉害了,我的国”挂在嘴边。我们的问题并不少,仅极“左”思潮的影响,就有多方面的表演。我常想:中国出现那么多的民族英雄和烈士,如果不是奸臣和叛徒的出卖,能出现那么多烈士吗?所以除了看到我们的光明外,也要看到我们的国土上也有不少奸臣、叛徒以及腐败分子存在的土壤。我们绝对不能躺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睡安稳觉。维忠这句诗真让我想了好多。
感怀诗是人格、诗品修养的结晶
通常人们说:除个别人外,大体上诗品就是人品。而更严格地
说,真正的好诗尤其感怀诗,一定是人格和诗品共同修养的结果。光有人格魅力,也有天赋,但不勤劳,不加强诗品、诗格、诗风、诗歌艺术、语言等各方面修养,是写不出高质量诗歌的,更写不出好的感怀诗。
我了解,维忠老师有上述多方面的条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生在山村,当过农民、工人、教师(给老年大学和诗社讲课),创办过企业,壮游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结交过天南地北多位老师与诗友,一直相互写诗唱和。当然,在诗词创作方面,他非常低调,从来谦虚谨慎,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了解到他聪明早慧。历史上诗词界聪明早慧的人不少。骆宾王七岁就写出《咏鹅》佳作;杜甫自己也说:“七龄思即壮,出口咏凤凰”。维忠十四岁就能写格律诗了。不然,就不会在“文革”初期,1971年就因为他写古体诗,家乡西新的部分人看不懂他写的内容,就在那个动乱年代,他小小年纪也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与几位老壮年的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一起被批斗、戴高帽、游街。可以想见他所遭到的多种难以言表的不公平待遇。自然会影响他升学、当兵、就业等多方面的安排。
但他面对自己的遭际,并没有感到多么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像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那样,坚强地走过来,从没有什么怨恨,仍然对自己的国家,对党怀有深情,一直特别眷恋生养他的土地。夏老师能够如此快乐地生活,如此“笔索枯肠诗共枕”“梦里长帆挂雁声”“襟怀又向云山许”,就说明他有异常博大的胸怀。他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地在诗坛这块沃土上耕耘,创作了如此高雅、沉郁、含蓄、凝练,动人心弦、让人刮目相看的诗句,并且确实形成了沉郁的诗风。这些诗篇都深深打动了我。我坚信,也会打动所有的诗友。
以上是我对夏老师感怀诗的学习心得,以激励自己更好继承中华诗词光荣传统,创作出有质量的诗词。
2020•6•23

丁朝玉,1942年1月6日生,吉林省政府办公厅退休,中华诗词、中国新诗学会会员,中国(深圳)格律体新诗首届理事,吉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聘任作家,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长春南湖诗社副社长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