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老校长】
文/尹文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和我们几十年前的老校长——魏存智老师相遇!他削瘦的脸,面色微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他的眼睛高度近视,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夕阳洒在身上,显得有些沧桑,他一脸慈爱,脸上条条皱纹好像年轻创业时一波三折的往事,寒喧几句立刻勾起了我的深思……
(图为魏存智老师)
坪塬学校的崛起离不开这位老人,他是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视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启蒙老师,即是创办人也是奠基人,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无限的希望全部倾注和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青年时期的魏存智老师(右)〕
遇恩师,忆流年,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诉衷肠,看今天。而我依然被今日的事实迷茫,不可回避的现实与凄凉让人痛心,一川烟草,一带秋水,目送已是芳尘去。坪塬学校如今规模也算不小,校园环境整洁有序,一排排砖墙红瓦的建筑别有景致,被砖混水泥砌成的围墙壁垒森严,南北两条水泥硬化通道宽畅通达,周围绿树成荫,可惜少了许些过去的热闹,偌大校园似乎看不见老师学生的踪影,但国旗在校园的中央依然飘扬,现状与事实极不相称,前辈的夙愿既被付诸东流。

而童年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的令人难忘,此时此刻我的心情被几十年前的往事淹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在这位"工程师"的带领下,坪塬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在几眼简陋的箍窑里一浪接着一浪,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备非常简陋,但在魏老富有独特的创意能力支配下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呈现着绚丽灿烂的色彩,教育教学一直全县名列前茅。学校师资雄厚业绩突出,受到上级多次表扬,成为全县教育一大亮点。
坪塬学校建校初期条件极其艰苦,没有操场、没有教室、教师没有办公场所,都是他组织师生借助社会力量利用课余时间抢修,当时的农村架子车还算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他发动高年级学生利用架子车拉土填方,低年级学生用木棍竹筐抬土运料。节假日别人放假他不休息,不论刮风下雨都忙个不停。
箍窑是当时最基本的教学基建,箍窑构造都是在魏老的精心设计下用原始的土坯垒成,教师办公为纵立式一室一套,外间办公,套间设有锅台炉灶做饭用餐;学生教室为横卧式,课桌座橙都是用土坯泥巴垒成,一堂课下来学生成了土人,到了冬天冰凉的屁股颤巍巍难以入座,这一切都揪痛着魏老师的心脉。创意设计是他的天赋,他搜集一些废纸将其浸泡仿制成浆糊,再通过技术加工试图改良学生座椅课桌,但由于雨水稀少仅有的一眼水窖蓄水严重不足,魏老利用社会支援组织全校师生就在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将废纸装在缸里用水浸泡,再用扫帚把或木棒搅拌成纸糊浆,涂抹在固有的土坯桌橙上,然后贴上麻黄或杏黄色的木纹纸,其形状恰似木制品,样式美观,用者舒适,亦不影响学生健康。
他擅长多种技能,多才多艺,满腹经纶,房屋建设、土木工程、勘察设计、雕刻绘画、裁剪缝纫等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也是建筑行业的一把能手,他平易近人德高望重,赢得了学校师生的爱戴,也获得了上级领导的信赖。始终坚持一线的工作热情,在校长、学区校长的岗位上认真负责,成绩显著!是多年的市县级人大代表。退休后本该有一个颐养天年的环境,但他勤劳俭朴不辞劳苦的天性总是闲不住,在工作中没留遗憾,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的享受,在农业领域又呕心沥血摸滚爬打着他的余生。而今我们敬爱的老校长现年事已高,已显得老态龙钟了!
作者简介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爱好,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和《诗艺花园》《陇上风情》及网络文学平台等,"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资料提供:魏继芳
编辑制作:尹文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