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的世界里畅游诗意人生
——《张脉峰诗词选》读后
轩 扬
对于古体诗词,我是不懂的。在文化上,一个人不懂就是不懂,那是不能装懂的。可是,脉峰是我的兄弟和朋友,他信任我,让我给他新出版的诗词集说几句话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一不是出于自信,二不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三不是因为我了解脉峰。这一切都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其实,当所有理由都不成立的时候,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友谊。
我和脉峰的友谊,不是一天两天,而一晃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一辈子。这就是我最好的解释,也是我毫不犹豫接下这“苦差事”的动力。
脉峰何许人也?诗词界不知道他的人,也许寥寥无几;特别是他主编的《诗词之友》,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诗词大家及爱好者提供发表和学习的平台和天地。在这个快餐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浮躁的人为生活奔波,对于为生计承担压力的大多数人来讲,张脉峰对于他们,也许是陌生的。
为此,我必须在此先介绍一下他的人生履历:
张脉峰,字宗岳、延昆,笔名梦龙、南岸等。诗人,编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有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诗歌月刊》《华夏诗报》等。1988年创办诗歌民刊《太阳诗报》至今已逾三十年,该刊曾两度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诗歌报刊”。2014年、2015年分别获得人人文学网“最佳编辑奖”“最佳男诗人奖”。诗词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诗刊》《中华诗词》《诗词报》《东坡赤壁诗词》《长白山诗词》《中国艺术报》等。爱好书法,有书法作品发表于《中华书画家》《文化中国》《羲之书画报》等,个人专辑或专栏在《中国文艺家》《作家报·书画艺术专刊》《诗词报》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推出,并有专版对其作品及诗歌活动进行介绍。
二十多年来,曾先后就读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创作班(1991年、199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研究生班(1995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家班(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批评博士高研班(2015年)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诗词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岳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诗词之友》主编……
其实这些还不是脉峰成绩的全部,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更让我刮目相看。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脉峰成功标志的碎片式的展示,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可使你更详细地了解既有侠气而又处处透露出幽默的诗人张脉峰。
脉峰是不是这样的诗人,读一读他的人生编年史,你就会知道:
1991年和1994年,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时,受到《诗刊》杨金亭老师和讲授古典诗词课程的周笃文老师影响,自此与传统诗词结缘。
1998年,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世纪颂”诗词大赛,经几位老师推荐,被聘为大赛办公室副主任。不久学会成立“文化发展部”,又受聘担任主任。
1998年底,经研究决定,由张脉峰主持创办一份诗词类报纸,起名“诗词之友”,当时与《中华诗词》杂志一起,称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一报一刊”。《诗词之友》以诗会友,以诗为友,侧重普及。
《诗词之友》对当时的“世纪颂”大赛进行了整体宣传,向全国所有会员及相关人员、领导、单位等,免费赠送。不定期编印三期后,《诗词之友》改为国际16开本,一年四期,以“普及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为己任,刊发诗词作品,推介当代诗词名家,倡导精品。后改为双月刊,至今已出刊二十个年头。刊物的页码也从最开始的四十八页,后来的六十页、七十二页,到现在的八十页。
《诗词之友》二十年来,始终秉承自己的风格,每期推出一位吟坛大家、文化名人等,贺敬之、叶嘉莹、刘征、丁芒、郑欣淼、郑伯农、杨金亭、周笃文、林从龙、屠岸、沈鹏、梁东、林岫、常江、谷向阳、刘章等著名诗人和诗词专家,均以封面人物专栏的形式推出,至今已刊登了近百位封面大家,得到诗词专家学者的肯定,受到广大诗友的欢迎。国内很多著名诗词和楹联专家、诗书画大家、文化学者、教授,包括已故的臧克家、李汝伦、周汝昌、强晓初、马萧萧、谢冰岩、霍松林等前辈诗人,都十分支持和关注。
2013年10月,应邀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华诗词研究院承办的“首届‘雅韵山河’·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试论当代诗词社团(刊物)生存境遇及发展前景》。《光明日报》在专题报道中特别提及此文,并刊登了一定篇幅的对此文的评论。
2014年9月,应邀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办的“第二届‘雅韵山河’·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相关发言概要及论文。
2015年,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年会,提交论文《毛泽东诗词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的意义及建议》。
2015年,受邀为中央电视台录制“诗词专家访谈”节目,演讲题目《论诗词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2015年,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及相关传媒,在筹办“中国诗词大会”期间,与几位诗词专家、学者参与了前期的方案策划、集体讨论,为节目提供了一些专业方面的建议。目前,传统诗词作为一档文化节目,走上荧屏,已经是一个大的突破。相信这类节目今后会更加接近诗词的本质,传达给观众诗词的美,彰显诗词的千古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成为诗词爱好者甚至诗词写作者。如今,诗词从纸质媒体逐渐向电视、广播、舞台等大众传媒融合,这是一个新的转变和良好的开端。
2016年4月,“赏西府海棠之美,展中华文化魅力。”由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什刹海商会联合主办,《诗词之友》杂志社、西城区旅游委等承办的“第七届宋庆龄故居海棠文化节”在宋庆龄故居成功举办。
2017年1月,由《诗词之友》策划、主办、组织的“2017(首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在承德剧场成功演出,在电视台、手机、网络上面向全国和全世界播放,引起社会关注。诗词走上荧屏,登上舞台,走向新媒体,展示在广大观众面前,与广大网友紧密互动,为诗词在当代社会的快速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推动诗词文化的现代传播,让诗词更有趣味,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提升诗词的社会价值,助推诗词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向主流文化贴近,让诗词更生动,更现代,拥有更多的受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创办了诗词专业网站,近年又注册了《诗词之友》等相关公众微信号,让更多的人爱诗词、读诗词、写诗词,营造诗香社会,打造诗意人生。扩大传统诗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倡导诗意生活。
张脉峰为人真实坦诚,这一点我十分清楚。之所以详细列举以上这些文字,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诗词圈之外的读者和朋友,了解他这样一位为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实事的哥们。我要在此说一句:脉峰兄,辛苦了。你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你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弘扬,将铭记史册,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诗歌世界里畅游诗意人生的张脉峰,可谓是诗坛上的一位奇才: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地编辑两份刊物——《太阳诗报》和《诗词之友》。他还左手古体诗,右手新诗,用一句诗坛前辈臧克家先生的话说,就是“新诗旧诗我都爱”,很是令人羡慕。
我虽不写古体诗,也不懂古体诗,但我还是很乐意阅读和欣赏脉峰笔下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百态。如:
记得当时年轻时,英雄好汉作风标。
常怀水泊梁山事,梦断寒光明月邀。
孔府研书三百卷,红楼品茗五更调。
京门仗义行天下,立马长城观浪潮。
——《感悟》
读罢此诗,一下子便将他的个人形象,在我的心中凸显出来。这不正是生活中的脉峰吗?闯京城的不易,其中的艰辛生活状态,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这首诗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脉峰的距离,当然也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笔下的古体诗。这不是格律和押韵的魅力,这是朴实的文字和厚重的生活积淀凝固出来的况味人生。
每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那么一点点的侠义情结。但作为水泊梁山人的作者,或许比我们具有更深的倾向性和更大的行动力。此时,我大脑中突然跳跃出来的是生活的棱角和漂泊京城的辛酸苦楚,是不是磨平了少年时的那一股侠豪之气?
丹桂飘香日影长,蜂儿飞舞采撷忙。
归来独醉捎花语,还我秋光一锦囊。
——《寻诗》
在《寻诗》中,我深深地被作者这二十八个字所吸引,其中的情趣与画面感跃入脑海,仿佛身在其中,仿佛正在那片花丛中与蝶共舞。以一位翩翩少年的不羁,甩出一记帅帅的回眸,以一树繁花之美,驻足春天的万紫千红。这画面久久不肯离去,一直会在我的记忆中伫立成永恒。这就是诗的魔力和魅力,也只有诗,可以达到这种神奇的功效。
如此细腻又有画面感的诗,越读越惊叹于古体诗的伟大。短短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便把生活的美,传达给广大读者。其中的诗人情怀和生活情趣,无不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诗人脉峰的一些作品中,也多是一些参加社会活动或与诗词文化有关的事件记录。如《中华诗词学会四代会召开》《贺刘征老九十华诞》《赞中国女排夺冠》《凤凰于飞》《丁酉“天下诗林大会”》等,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上乘佳作。在我看来,能给我以愉悦和有所想有所思的文字,都是美的,都是我所欣赏和学习的。
再如《山西新田园诗大赛二十周年》,是这样写的:
陌上归来笑语欢,杏花村里梦桃源。
借得三晋风和水,酿我心中不老泉。
以这样的一种谈笑风生的出场方式,道出了这一千古名村的文化特色——酒。诗人这样的诗意素描,和我小时候读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不乏现代人的时代特征与精神风貌。这样的写法,既不走前人的老路,又不拘泥于当下,这种诗意与生活的分寸拿捏,是很能看出一个诗人的写作功力的。
作为《诗词之友》主编,有此扎实的诗词基础,也不足为奇。贵就贵在这样一个大“忙”人,还有闲情逸致写这样的诗,并通过时间的点滴聚集后,汇成了这本诗选,这就不得不让我吃惊和叹服于他的勤奋和努力。
当人人都为中国女排再次夺冠,站在历史的领奖台上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的时候,脉峰也和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一样,为“好样”的姑娘们感到激动和骄傲。所不同的是,多数人会以喝酒和欢呼的方式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而诗人脉峰则以诗情的昂扬澎湃,奋笔疾书,感慨记之。
谁来里约布奇兵?升起红旗耀眼明。
最是铿锵风雨后,神州处处说郎平。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对古体诗是外行。好在朋友说,你可以写诗外的文字。是的,诗贵诗外,诗贵生活,诗贵友情,诗贵点点滴滴的岁月积累。
我一直是喜欢古体诗词的,特别是李清照的“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我铭记于心的经典佳句。因为不懂格律,所以不写和不敢写,但不代表我不向往或不喜欢。如同我和脉峰,是几十年的朋友加诗友,脉峰也写现代诗,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是诗歌界知名诗人,我们见面后,除吃饭、喝酒、聊天,从不谈诗一样,都在不言中。我对古体诗创作上的不“感冒”,是因为除了对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反复推敲,感到头疼和费时费力外,又怕这种盲人摸象的方式会出力不讨好,害怕让人贻笑大方,所以就放弃了对诗词的仰望和攀附。
承蒙脉峰的厚爱和信任,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地、以我的文学欣赏水平,谈谈我对他的作品的个人看法。因为我知道,文学的价值贵在抒发真情,而诗评的效果,就我个人的理解,贵在真诚。所以,我想把我心中的真实感受,以最真诚的态度,说给脉峰和喜欢他诗歌的读者听。
这个六月,一场雨下了三天三夜,不仅空气清新,还洗去了烦躁的闷热,更带来了心旷神怡的凉意。脉峰的诗词也犹如这雨,给我的阅读平添了一缕缕凉爽的感觉。
这清爽的感觉,像是在夏天里吃一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那份爽爽的舒坦,多么爽口、解渴,又沁人心脾。
为了不辱使命,写好这篇诗评,我这个诗词“门外汉”,也下了一番功夫,做了一些充电和补课,网络搜索《唐诗三百首》等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资料。翻阅《唐诗三百首》,前言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文字,给我不少启发和学习的样板: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这就是我恶补的一些基础知识,摘录记之。
说脉峰,不可避免地要夸夸他的勤奋。他用马不停蹄的求知和探索精神,接连不断地在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学习深造;在文学创作上,他的作品也陆续在《诗歌报》《诗刊》《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这些耀眼的大学和报刊的名字,都是对他努力的褒奖和他勤于学习的证明。
以上这些,还只是他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最令我崇拜与佩服的,则是他坚持二十年一直主编《诗词之友》和坚持更长时间——至今逾三十年的《太阳诗报》这两份沉甸甸的刊物,以及凭借自己的努力,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脉峰兄的另一个了不起,就是他不仅是诗人、编辑,还是一位诗痴。
以《上庄寻诗》为记,道出了他诗痴的秉性:
寻诗我亦入桃源,碑刻翻出锦绣篇。
十里溪沟声韵起,韶光清浅任流连。
如此快乐地寻诗,我想大诗人李白当年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现实生活中,乐观一直是他的性格和特色。他的这种乐观与大度的胸怀是天生的。他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是我学都学不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用在脉峰的乐观态度上,也是十分恰当的。
脉峰是诗坛上的“创客”。如果将那些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说成是“某某家”的话,那么,脉峰一定是一个活动家。其实,在我的意念里,脉峰一直都是行走诗坛的中坚力量。
他的这种快意人生的身影,无时无刻不在现场——他几乎每年都有那么几次或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参加(或组织)这样那样的活动中。为此,他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如为宋庆龄故居主办、《诗词之友》协办的第七届“海棠文化节”所写《有感》一诗,便是其中之一:
故园春烂漫,风雨沐朝晖。
驰目云天外,丹心几欲飞。
短短二十个字,不仅道出了春天里花开满园的气象与馨香,还道出了一位洒脱男人的云淡风高、跃跃欲试、展翅飞翔的俊朗形象。此诗的可贵与绝妙之处,在于聊聊数笔,跃然纸上的,除了春色佳境,还有脉峰身在其中的灵动。
阅读此诗,眼前仿佛临风傲立着一位“心胸开阔,思维敏捷”的谦谦君子。又仿佛他是一只胸怀远大志向的鸿鹄,在我的面前飞来飞去,与花争艳,与苍穹比高。一个敢于与蓝天白云试比高的男人,我欣赏。这样的男人,在我看来更有味,也更加光芒四射。
诗评不是颂歌也不是赞美,但我又必须要赞赞我心中的诗人脉峰。所以我说的最多的不是诗,而是脉峰这个人,一个如此有魅力的男人。他写的诗,你读不读,看不看,随便你,我不管,但你一旦遇上了,就一定不要错过成为知己,成为朋友。他会用他的言行一致告诉你,什么是肝胆相照的“友谊”,他更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无话不说又有话必说的“朋友”。
这就是脉峰,一个朋友眼中的诗人,一个诗意的山东男人。
在文化界,脉峰是个多面手。他不仅写古体诗,也写现代诗,更让人不可思议的,他还写得一手很漂亮又很有个性,洒脱中带着苍劲、苍劲中又不失狂放的毛笔字。作为朋友,我虽没有获赠过他的墨宝,但我曾多次目睹过他挥洒自如的泼墨挥毫。我对艺术中、特别是表现个人艺术特色与价值的张狂,是赞同和欣赏的。脉峰,就是这么一位艺术张狂者。
一个人是不是一位艺术家,不在于外貌的“架构”,更不可以艺术的行为性去抢占读者的心和眼球。
在这一点上,脉峰一直是平平凡凡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他从没有像某些“艺术家”那样,以艺术家的形象去占领读者好奇心的制高点,而是以普通大众的一员,去生活,去写诗,去创作,去爱这个处处充满友善的世界。
俗话说,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览全书,几乎每一首都能寻觅到生活的影子,都能找到现实的足迹。比如:《贺唐槐诗社十周年》《贺广州诗社成立三十周年》《贺新晃县龙溪诗社成立三十周年》《贺浙江临海三台诗社成立》《贺〈凌波雅韵〉创刊》等等,皆为这类与生活有关的作品。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参加诗歌活动的日常记录。
如此接地气又贴近生活的诗,是容易走进读者心灵,容易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因为诗中的词句和意象都是来自生活,来自我们每个人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诗,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最为关键的是,诗句与诗句之间的情怀,全是我们每天所见所闻的生活缩影,有的甚至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和汗渍渍的味道。
在《贺新春》一诗中,诗人张脉峰以其山东男子汉的豪放气概,写出了一个男人的大胸襟、大眼界,更是为文为人的大气场:
一
诗词之友蕴芳泽,十五韶华正气歌。
舞罢金龙抬望眼,东风健笔走银蛇。
二
浩荡天风不染尘,长将新绿洗乾坤。
诗香万里逐清梦,步韵中华锦绣春。
以张脉峰兄的这两首浩然天风般的正气之歌,来为他和他的刊物以及他的人生祝福,我想是十分有意义而又很贴切的。文如其人,我想诗意正好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灵宇宙。这里,给好友脉峰一句寄语也是共勉的肺腑之言:愿好人一生平安。祝脉峰的诗意人生,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未来的诗歌创作和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轩扬,原名曹浩,安徽临泉人,现居北京。青年作家、诗人,曾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鲁迅文学院第一届研修班。《今日诗人诗选》主编。)

(张脉峰,诗人,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诗词之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