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潮头识此君
——《张脉峰诗词选》序一
杨金亭
张脉峰是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诗刊》工作时结识的一位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青年诗人。
不久前,张脉峰来我的虎坊居送新出刊的《诗词之友》。他的《诗词之友》办公室与我仅隔一条马路,故常有来往。他说将出版一本个人诗词选,请我赐序。我立即想到,脉峰是我的山东小同乡,又是党内小同志,还是诗歌编辑小同行。也许有了这个“三同”,彼此之间,虽有近四十岁年龄之差,但在三十多年关于诗歌创作、编辑、以及有关诗歌文化活动的交往中,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也许不尽相同,但并不存在所谓“代沟”。难得的是,我们的思想观点、文化观点,还能够“志同道合”,因此成为畅怀交心的忘年之交。我虽年事已高,已有几年不再动笔为文,但因了这么多的情同意同,还是答应了这位小朋友的诗序之请。
张脉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于山东梁山,在《水浒》传奇故事中度过了几分剑气雄风的童年,养成了“英雄好汉作风标”,乃至于“京门仗义行天下”、“立马长城观浪潮”的行侠仗义的人生憧憬。又因为家乡比邻邹鲁弦歌之地,自幼受到“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涵养,并渲染上些许儒雅书卷之气,由此广泛阅读国学经典,“孔府研书三百卷”,逐渐养成了爱好文艺的癖好,尤其爱诗成痴的文化性格,进而形成他为之终生矢志追求的诗意栖居的诗歌创作——诗歌文化事业之梦。
反复阅读脉峰的诗稿,当我在思考这位诗人的创作个性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在诗歌创作和诗歌事业上的成就时,看到文本中一则记载了“三友诗派”之一的当代从新、旧两体创作堪称大师的刘征先生,对脉峰这位青年诗人的评价: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讲,脉峰是一位‘创客’,为诗之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这句颇有创见、且能对脉峰文化身份切中肯綮的点赞,给了我把握解读诗人人格及其创作成就的豁然贯通的启发。
刘征先生之所以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创客”这个颇为新潮的概念,来评价脉峰的诗歌之梦,固然是因为脉峰的“创客”身份,更主要的一面,是他赖以生存的创业。“创客”所指,为诗歌创新之外的诗词文化之创业。
一报一刊传天下,诗界无人不识君。脉峰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了一个以新诗为平台的《太阳诗报》后,又于九十年代创办了《诗词之友》。《诗词之友》办得风生水起,洋洋大观,得到诗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热情支持。脉峰一个人主持主编新诗旧体两个刊物,这在当代诗坛上,可以说得是一个颇为少见的奇迹。
《诗词之友》创办于一九九八年年末,当时脉峰正应邀在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世纪颂”诗词大赛帮忙。《诗词之友》办刊初衷,是把它办成一个面向全国各级诗词社团诗词组织成员、和成千上万的诗歌习作者的刊物,以普及为主,以发表旧体诗为主,兼发有中国民族特色,即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诗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在古典诗词和民歌基础上,并合理地吸收外国诗歌的艺术精华而形成的各种流派的新体诗。
《诗词之友》刊名为笔者所拟,并从臧克家大师历年发表过的墨迹中集出“诗词之友”四字,呈臧老过目。臧老欣然同意钤章,并热情祝贺创刊。脉峰当时在为某部打工,编写党员教材,得到一笔丰厚的稿酬,作了创办《诗词之友》的资金。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脉峰又聘请了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兼《文艺报》总编、文艺评论家郑伯农同志担任主编,脉峰则是执行主编。
《诗词之友》的办刊宗旨,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先进文化方向指导下,使我们这个古老诗国“人间要好诗”的文化梦想得以实现。这个刊物的创意特点是:
其一,大十六开本,装帧设计大方,每期以形成独特风格的诗人半身像作为封面,这在诗歌刊物史上尚属独此一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意是中国众多文化艺术共同的追求,而诗也从诸多文化艺术中吸收丰富自己表现艺术的有益元素。在体式上,有新体诗篇,亦间有对联刊出,还间有赋体诗作。
其二,是为继承诗歌史上诗人多善书画,所谓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诗人迭出的传统,除设“诗书画”专页之外,还在作品与评论文字版面中,不时插入书画作品。这样既活跃了版面,又增强了刊物的文化气息。
其三,解放思想,富于创意。每期以较大的篇幅,推出形成创作风格的诗人词家的重点栏目,刊发其自选代表作,并附论诗乃至自写手稿。在评论版面中则刊发一些关于诗歌从阅读到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以及佳作欣赏、习作评点之类的文章,使读者和习作者得到诗歌美学启示。
其四,是每期刊登诗词创作理论批评活动的新闻动态,以及有关诗歌活动的照片,增加诗坛信息的直观性效果,让诗人、作者、读者了解诗词发展的现状,以提高作者与广大读者对诗歌文化走向繁荣的自信。
其五,还以“年选”的形式,为有创作潜力的作者,以较大篇幅的组诗编辑大型诗词丛书、诗词典籍,至今已出版多卷……
由于这些举措,切中了各级地方学会会员和大量诗词社团诗词组织的成员——未名诗人走向诗坛之梦,稿件源源不绝,为书刊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诗词之友》首创成功,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新生事物,是新时代的创举。
随着《诗词之友》的影响,脉峰也引起了诗歌界、文学界乃至教育界的注意。他先是参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当代诗词社团诗词刊物概览》资料的收集、整理,担任主编,后又应邀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策划、筹备,还发起主持举办了首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诗词春晚”颇具创意,为传统高雅文化的回归和发扬光大,开拓出一个众美同台斗艳的全新境界,对于不同文化艺术的互相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大有益处。如果说旧体诗重新崛起之后,创造了一个空前活跃的局面,《诗刊》《人民文学》等公办刊物的旧体诗专栏,曾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那么,继《中华诗词》之后创刊的《诗词之友》一类的民办刊物,则起到了“赣江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毛泽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对推动诗词事业从新的崛起到空前活跃、初见繁荣的局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脉峰十七岁开始,就已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因此才能以新诗创作趋于成熟的青年诗人的名义,有了入鲁院学习的机会。两次进入作家创作班进修,后又相继进入北大助教班和山大作家班、中央美院批评班深造,打下了传统文学及理论基础。之前,他的新诗创作,已有《重阅诗想》《在诗之湄》《侠骨柔情》等多本个人新诗集问世。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以《走向宽广与深厚》为题与之为序,认为其作品是自然舒展地昭示出心灵的奥秘,不管是写思恋还是写相别,都可窥见真情的流动,而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些作品也触及了人生与命运的局限,表现出对一种更开阔的心灵空间的渴念,和对更自主的情感方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是富有时代色彩的。这也如其山大博士生导师吴开晋教授序中所言,他的作品是那种浪漫气息浓厚的现代诗,是一代青年人真实心声的流露。他咏唱美好的新生活、爱情和亲情,赞美家乡的新面貌,也倾吐在现实纷纭复杂的矛盾下产生的苦恼和忧虑,而在艺术上已较少采用直抒情怀和直摩情状的手法,更多的是意象诗、情景诗,和具有多义的用隐喻、通感象征等手法写成的现代诗,但又不完全和某些令人费解的先锋诗和口语化的生活诗一样,而更像朦胧诗的延伸。从上述点评中可以看出,他的新诗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脉峰的职业和主要精力是编辑。出人意料的是,他除主编刊物外,还新旧两体兼擅。他的旧体诗创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有三十多年新诗的实践作基础,早已把握了“诗言志”且“缘情而绮靡”乃至“诗赋欲丽”的新旧体相通的诗歌美学本质,很快进入创作门径。
脉峰是具有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诗有别材”的诗人。此别材,即诗文化之所需的一种天赋之才。严羽只提到一个“妙悟”,此即对诗意的发现敏感,但第一义则是激情。诗人是爱情、亲情、友情及自然山水、祖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情种。有此激情,方能写出“缘情而绮靡”的美的佳篇。脉峰,是具有这类天赋的诗人,出手不凡,且形成“书写当下、衔接传统”之个性。他的诗歌创作已走向成熟。
诗之梦,固然是有作为的诗人之梦,首先通过艰苦的创作实践,成为一位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且能够做到用自己的声音为人民歌唱、为人民乐于欣赏的诗人。诗之梦,当然还须锲而不舍地孜孜以求,大力弘扬传统诗词文化,使之成为走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绮梦。
脉峰的旧体诗创作,是从他的新诗创作走向成熟以后开始的。因此,他走的是新诗、旧体“两栖诗人”,化古典诗词艺术精华入新诗,又融新诗奇丽意象入旧体诗的艺术实践之路,创作出以臧克家、程光锐、刘征三位两栖诗坛大师形成的“三友诗派”所创的写旧体诗要追求的“三新”。所谓“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脉峰的旧体创新,主要表现语言新和与之相适的格律——新声韵的成功实践。诗的风格,雄健、豪放。请看《山西新田园诗大赛二十周年》:
陌上归来笑语欢,杏花村里梦桃源。
借得三晋风和水,酿我心中不老泉。
这首以田园诗大赛为题的绝句,没有一字涉及诗赛点题话语,却以“杏花村”“三晋”“不老泉”等几个颇有地方文化符号的意象,渲染出田园诗大赛表现古老诗国文化的盛世气象。“酿我心中不老泉”,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之佳句。言外之意,是诗人得名山胜水之助,从中获得了诗歌创作永不枯竭的“不老泉”。
脉峰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他的文化创业方面。书刊编务繁忙,其劳动量之繁重与艰巨,常人难以想象。痴迷于是,也只能“余事作诗人”。不可讳言,他所涉及的题材面不够广阔,作品多是即兴有感,很多和他参与的诗歌活动有关。这类被认为是诗家酬酢应景之作,脉峰却从中发现诗意栖居所感受的生命火花。如《甲午迎春——《诗词之友》十五年“迎春雅集”座谈会》:
良骥呼来斟美酒,遥闻新蕊吐鹅黄。
深情协奏知音调,逸兴高吟品律章。
裁梦曾嫌三夏短,敲诗亦盼五更长。
抱寒独秀思千载,雅韵催花一树香。
脉峰的一些作品里,最可贵的,是没有关于新时期以来时代主旋律、先进文化方面的常用概念的说教,但在他所创造的诗的意境中,却有着时代精神的自然流露,开掘出清新自然、富于新时代文化气息的诗美佳作。如《赞中国女排夺冠》:
谁来里约布奇兵?升起红旗耀眼明。
最是铿锵风雨后,神州处处说郎平。
这是一首向世界讲述中华儿女中的体坛英雄故事,赞颂中华民族精神的歌唱。首句诘问,来里约排兵布阵是何许人也。次句“升起红旗”,象征了一场赛事的胜利。第三句“铿锵风雨后”,则是对英雄几十年叱咤体坛历史沧桑的概括。结句呼应首句的诘问,“神州处处说郎平”,从“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中化出,这叫做“用事如同己出”,诗的境界大大提高。我读到过一些为郎平点赞的诗,脉峰此首,乃是留下的过目不忘的一篇。郎平的英雄形象,诗意地栖居在此诗之中了。
通观书中的篇什,多是围绕“诗梦”的即兴之作。如关于诗意美的捕捉、诗成后的快慰、有关诗歌活动倾情点赞、与诗友的创作交流,写诗、编诗、诗会、笔会、诗赛,以及诗的朗诵、情景剧、演唱活动现场,采风路上与山水的对话等,也都与“诗梦”、诗感的性灵有关。题材集中于“诗梦”“诗美”,并从中开掘出诗意。
他所看到的山水、城市、村落、日月……无不洋溢着一种诗的生机。他的山水诗,是诗化的自然。其中,表达着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作为反映生命的一种艺术,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神农谷之夏》:
薄雾凝山谷,罗霄景色幽。
鹰飘杉影外,蝶落柳梢头。
珠练崖前挂,斜阳帘外收。
一番新雨后,飞鸟去还留。
这首诗,是脉峰的山水诗佳作。他的诗,语言很美,给人的阅读印象也很美。读罢此诗,仿佛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诗的内容,写的是几年前,脉峰主持操办的一次湖南炎帝陵采风活动有感。炎帝陵位于罗霄山麓,神农谷是罗霄山的一个山谷。活动结束的那天晚上,在大山深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意篝火晚会,脉峰即兴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顷刻而就。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切文化艺术与时俱进的创作规律,简言之叫做创新。脉峰多才多艺,诗书画均有涉猎。历史上的文人诗书画家称“三绝”的,如米芾、唐寅,现代的有张大千、齐白石、林散之、刘征、林锴、沈鹏、林岫、梁东等。当然,脉峰与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尚有差距,但他的新诗、旧体、法书,已开始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况且,现在脉峰正值盛年,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创客”张脉峰,青春壮举,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创客”,诗的创新,言新时代人民之志,抒大国人民之情,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两者又聚焦于文化自信——诗歌事业发展层面上的诗意栖居。这位因首创而名动骚坛的“创客”,早已是北京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并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在《张脉峰诗词选》即将付梓之际,赋诗一首,以示祝贺:
水泊梁山觅剑魂,柔情侠骨铸文心。
诗词之友行天下,创客潮头识此君。
(杨金亭,笔名茗萍、窗应、鲁杨,山东宁津县人。1946年入党并参加工作,1976年调《诗刊》工作,任编审、副主编。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北京诗苑》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长。)

(张脉峰,诗人,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诗词之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