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形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张脉峰诗词选》序一
郑伯农
脉峰今年不到五十岁。在老者如林的诗词界,他只能算是“大龄青年”。年纪不算大,诗龄却相当长。中学时代,他喜欢新诗,十七岁就开始公开发表新诗作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被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进修,听名师讲授新文学,也听学人讲解旧体诗词。后来又陆续到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攻读文科,接触过不少古典文学名家,从此迷上了传统诗词。
在诗词界,脉峰首先以编辑家的身份广为人知。他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还是《诗词之友》的创办者。这个刊物已出刊了整整二十年,推出大量新人佳作,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他还是个热心的、富有组织能力的诗词活动家,策划、操办过许多富有影响力的诗词活动。譬如今年春节前夕,他和承德广播电视台的同仁一起,组织了一台“2017(首届)中国诗词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全国首创,被电视台转播,许多媒体报道,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编辑的任务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孜孜以求的是把优秀的新人和新作介绍给读者。在嫁出“靓女”的同时,编者本人往往被人所忽视。其实,脉峰不但热心于为他人操办“婚事”,自己也是个颇有姿色的“靓女”。他挥毫泼墨,勤习书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推敲诗词,也逾二十多年。他的诗和他的工作分不开,往往是在操办诗词活动、与诗友聚会中写出来的。我读过他早期的诗,也读了不少他的近作。使我惊喜的是,经过长期的磨练,他的诗进步显著,越写越有味道。我感觉,他不但是个编选佳作的有心人,也是个研磨诗作的有心人。
好诗要有真情实感,但仅有真情实感还不能保证一定出好诗。要把真情实感熔铸为生动鲜明的诗歌意象,要把情、理、趣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趣是很重要的。低级趣味当然要不得,趣味性却是不可或缺的。好诗,首先要勾起读者朗读的兴趣、鉴赏的兴趣,读过之后,除了受到感染,也能得到美的乐趣。无趣无味,食如鸡肋,纵然编织得很精细,营造得很工整,这样的作品有谁爱看?脉峰的作品很注意情趣的结合。不久前,他填了一首《卜算子》,回忆童年生活:
糖果又花生,眼望除夕到。穿上新衣对镜瞧,正是儿年少。
小伙伴来邀,村口鸡犬闹。快把灯笼点起来,一起玩花炮。
——《卜算子·忆儿时春节》
这是旧体诗还是新诗?论体例,完全符合传统格律;论语言,完全是现代口语。它是典型的古典形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如果说,这一首写的是“童趣”,那么后面两首则写的是“诗趣”:
丹桂飘香日影长,蜂飞蝶舞采撷忙。
归来独醉捎花语,还我秋光一锦囊。
——《寻诗》
陌上归来笑语欢,杏花村里梦桃源。
借得三晋风和水,酿我人间不老泉。
——《山西新田园诗大赛二十周年》
依然非常的口语化,依然是传统格律与现代语言的结合。“新田园诗”这一首,二十八个字里镶嵌了四个地名,很自然,很流畅,很和谐,增加了诗的韵味。脉峰热爱传统诗词,又在新诗的园地里摸爬滚打过许多年。他的旧体诗里有新诗的养料,溶化了新诗的长处。我以为,这一点是很值得热爱诗词者留意的。
我喜欢脉峰的好诗,也赞赏他在编辑诗词刊物、组织诗词活动方面的努力。愿他三箭齐发,更上一层楼,成为更加优秀的诗词作家、编辑家、活动家。
(郑伯农,福建长乐人。中共党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代会长、驻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主编。著有理论评论集、诗词集等多部。)

(张脉峰,诗人,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诗词之友》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