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我待
文/巴山君子兰
民间有很多古老的民俗文化,现在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经失传了,若再不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收集,恐怕更多宝贵的东西就可能会丢失了。
我讲几个真实的小故事,说明抢救民间古老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老家乡下有一个老人,名叫潘学元,在农村算是比较有文化的人,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他没有现在所要求的行医资格证,但是他用中草药秘方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而且分文不取。那时候,大家都穷,也没有钱给他。很多人为了感谢他,就做了他的干儿、干女,逢年过节,都会买点小灶作坊酒送给他。
他有几个绝活,一是谁的眼睛不舒服,他随便在地上拣个石子,在其眼前一边画圈,一边念念有词,马上就没事了;二是很多妇女得了乳疾,他用毛笔蘸上墨汁,一边在妇女的乳房上画圈涂抹,一边念念有词,乳疾很快就痊愈了;三是谁生疮了,跌打损伤有伤口了,他就去田野里山坡上采集野草,放在嘴里嚼烂,敷在疮或者伤口上,病人几天就会痊愈。
我父亲与潘学元解放前就熟识了,关系一直很好,还在他所在的村小教过书。我们把潘学元叫潘伯伯。
我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我父母和两个哥哥就被从乡场上下放到农村了,刚好在潘伯伯这个队。听父母说,我还有两个姐姐,但是都没有养活。
有一天,我们一群小孩在坡上玩。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分成两伙人,拉开距离,大家用石块互相扔来扔去打架。
我被夹在两伙人中间,不知所措。我还没来得及躲开,突然,潘伯伯的小侄子的一块石子落在了我头上,顿时鲜血长流。大家立刻作鸟兽散。
从小到大,我父母就宠爱我,从没打骂过我。但是我小时候很愚顿,明明我没过错,却很担心回家会受到父母责骂,不敢回家,仍然跟几个小孩一起割猪草。
不一会儿,潘伯伯听说我被他小侄子打伤了,很快就找到我们。他看了我头顶的伤口,马上去采集野草,放在嘴里嚼烂,敷在我头上。我回家,父母并没有责备我什么。没几天,我的伤口就好了。遗憾的是,这个胡豆大的伤疤这个地方一直不长头发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本就缺医少药,经济落后,我们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当时正读初中,母亲不幸同时长了三个大碗一样大的毒疮,非常痛苦,乡医院的医生不敢动手术,都说没救了。我担心,如果母亲去世了,我可能读不成书了。
社员们议论纷纷,都说我母亲不行了。
有一天傍晚,生产队集体劳动收工了。潘伯伯听到大家议论后,扛着锄头来到我家。没想到,他用秘方中草药轻轻松松就把我母亲治好了。他的方法很简单,用老鼠粪便和草药一起,敷在疮上,把疮口烂穿,把脓血放出来,再用两三次草药把脓血彻底吸干净,就好了。
潘伯伯这个秘方中草药疗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很温和,比动手术减轻了巨大的疼痛,二是不需要花费昂贵的医疗费。
不久,我父亲获得平反、复职,我也顶替父亲参加了工作,母亲于是享受了比较安定的晚年生活,一直活到2010年才去世,享年83周岁,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们一家人永远都记得潘伯伯的功德。
可是,潘伯伯自己没有子女,他既没有把秘方传给侄子,也没有献给国家。很多人说起这个事情,都感觉很遗憾。
我分析,估计是潘伯伯长期嚼草药,这些草药有毒性,导致潘伯伯失去了生育能力。正因如此,他坚决不把秘方传给任何人,包括他自己的两个侄子。他去世了,这些秘方也失传了,随他一起带进了坟墓,成了不解之谜。

作者简介:巴山君子兰,本名吴学专,又名吴泉池,曾用笔名:吴金洲、金洲、勿相忘。四川达州人,《史记》第一世家吴泰伯第一百世孙,达州市达川区双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曾做过十余年农村小学教师,达川区作协会员,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诗词协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一个具有极强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
热爱文学,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追求精致、完美,注重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趣味性相统一。先后在《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剧本网》、《达川电视台》、《达州文艺报》、《凤凰山下论坛》、《阅读悦读•写乎》、《作家平台》、《作家荟》、《逐梦文苑》、《都市头条》、《华人头条》、《台湾好报》、《两岸好报》、《成都市场监督网》、《消费日报》等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童话故事作品。
原创的长篇童话故事诗《珍珠公主》,已经和著名作家田雁宁共同改写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拟拍同名童话动漫院线电影,已经领取了拍摄许可证,并改写成网络小说《公主前世是珍珠》,再次丰富了很多内容,在“云起书院”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