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解如来真实意——重庆华岩古寺游记
惊蛰后,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天色明朗,万物似乎从陈梦中醒来。人的心境随之抛开了阴沉的压抑,慢慢地,舒感到了春天带来的新气。
窗外,春雨正滴滴哒哒洒落在雨棚,从有序的节奏逐渐变化成架子鼓般乱点,与复工后大地上的热情喧嚣声,融汇成了一首报春交响曲。
我原本打算天气好了,约几个挚友去畅游一下华岩古寺。但跨年的疫情所致,打乱了人们本来的生活节奏,也使得全国各地的景观名胜不能如期开放。接连打了几个电话问市区的朋友,回音亦然。
周末,宅家的日子着实难熬,我如同“自家游”般转悠了几圈而无所事事,干脆一动不如一静,沏了杯香茶端坐于写字台前。记忆,也回到去年的夏天那次对华岩古寺的悠游神思之中......
(一)
华岩古寺坐落在重庆市郊的中梁山麓下一片开阔的地带,靠山朝江,是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迹之一,临火车西站不远。城市的寸土寸金,使得这清净丛林,前有高速公路飘逸,后临高铁飞扬,都市的快节奏和古道的幽静形成了截然反差。
此寺院起修年代久远无考,传宋明以来即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供奉络绎不绝。相传最早是从主殿对面的华岩洞开辟,历经扩修,成现今规模的华岩景区,有“华岩八景”分布其间。寺中林荫参天,廊桥林立,甚为一福地洞天,今重庆佛学院亦安住于此。至于历史的其它沧桑传承,限于篇幅,暂且不表。
时值山城盛夏,天气闷热得树梢的金蝉也懒得尖鸣了。
一大早,几位朋友相聚后,便驾着一辆空调已“罢工”的长安面包车,汗流如泼雨,依然乐呵呵地从内环高速往那里驶去。
快接近时,蜿蜒的中梁山脉已清晰可见,挺拔冗长。层峦叠嶂相拥下来,其中的一片葱郁处,依稀能看见一尊大金佛巍然端坐于莲台,这便是华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很远即能使人一眼就知道佛土道场所在。
停好车,从居于寺院最后方的山门进去。
踱过仿古阁楼,进到一广场,四周摆放着许多盆栽莲花,正临时节而芳菲吐艳。正面即见在一高大的花岗岩平台之上,佛祖释迦牟尼金身像跏趺盘坐于莲台,在朝阳金色光芒的映耀下,越发庄严。
佛祖面相圆融,栩栩如生,眼帘低垂,吉祥慈悲。右掌微微上扬,左掌略垂于膝下,似在为众说法。仿佛感悯众生造业苦久,希翼冥顽跟随自己所悟得正觉精进修为,而得解脱之意。
向东南边上一个岔口出了广场,有条斜坡小公路,按路标指示,直接走向尽头就是寺院主体大雄宝殿处。
路边巨木插天、松涛蔽日,阳光透下的丝丝金线散落在地上、寺院红墙上,光斑重重,大自然宛若把自己拥有的美好,豪爽地布施给了万物。
不远处,有一院门,上书“接引殿”,供奉西方三圣。院门对面,有一个半月形的放生池,供游客信众将市场上亟待杀戮的水产买来,在此放生。阿弥陀佛!放生能去除生灵待宰的恐怖心,延长其寿。据佛理,以此因果放生人亦得长寿善报。
此时日头慢慢高起,盛夏的炙热已让人汗珠涟涟。走到红墙的尽头,是正门牌楼。香客接踵而至,道上渐热闹起来,时有僧人和海清居士疾步来往,恭敬施礼,佛文化的浓郁已尽显。
登上牌楼下的石阶,是主殿前的广场,全由石板镶铺而成。牌楼正对面有堵挡墙,上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楷,据说为赵朴初老人之手笔。外殿对面场坝上,有两座木质翘角阁楼,是寺院的钟鼓楼,年代久远,成色斑驳,古朴雅然。
大坝中央,有一大棚,其下是一座长大的香炉,香烟袅袅。旁边的香台上,放着许多香支,供游人免费敬奉,这,也是本寺院如法的一则。

(二)
敬香完毕,进入天王殿,按传统布局,正对面是个高台,玻龛中塑有弥勒菩萨像,盘腿典肚,笑口盈盈。顿让我想起某名寺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是啊,世事纷扰,浑浑噩噩,一朝终了,何不可笑可叹?!
两边的台阁上,塑四大天王雕像,张牙怒目,这让不明佛理的几位朋友有些畏惧。我笑笑,说道,这是金刚怒目像,是护法显示的忿怒身。
正殿位于中央,坐北朝南,广博轩昂,气势恢宏,一座古式飞檐大殿矗立眼前。其下是座香台,香炉香架上已布满游客的敬奉,使得这里烟云如盖,宛若仙境。
拾阶而上,步履这古味十足、露痕斑杂的石梯,如临琼楼玉宇。宝殿正门顶台有大匾额两面,书“大雄宝殿”“天人师”,殿中央正供本师释迦牟尼世尊,阿难、迦叶两尊者伺立两旁,殿中幡盖林林。大门处,已有红软带拦住,大约是文物部门为了保护古迹,让游客止步于此。据记载,殿中存有众多木刻石雕的国宝圣迹,因此,平日除了做法事时大和尚引领僧众进入,不对游客开放。但在门槛处,放有五个大蒲团供信众叩礼。
朋友们赶快随我落膝瞻拜,看他几人满脸虔诚之状,猜是有所愿望,拜佛求福。拜毕,下到中央场地。环顾左右,东面为药师殿,西面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殿,尽皆香客如织。而在正殿的侧后方,是高大的藏经阁,俱是本寺瑰宝。
此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呦呦读书声,循声寻去,来到前厅的厢房处一间大室。驻足之余,向室内张望:大厅俨然一课堂,布满课桌木凳,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伏案认真诵读《大乘地藏菩萨本愿经》!此时,我已被眼前情形所感染,频频向不远处的朋友招手,众人随之拥来,尽皆惊叹不已。我小声道:“大家平时认为佛法是老年人才学的,你们看看,这说明了什么?”
我悄步走进室内,轻轻地在一处空位坐下,感叹:这些孩子多有福报啊!从小心灵种下善根,成长后必定不凡。也赞叹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多么开明,能明了学佛对人生大有裨益。
后面的声响让我回头张望,是朋友在门口招呼正走神的我。原来此时日高午位,朋友们早饥肠辘辘了。
众人问到了寺内食堂大门处,,是供游客和居士用餐的地方,游客们已经排好长长的队。
随着脚步慢慢往前挪,不一会到了门口。旁边有个功德箱,游客随喜供奉,饭菜是不收钱的。义工告诉我们,这些饭菜,尽是大众供奉的,“粒粒皆辛苦”,福报之大,一粒都不容浪费。并且,饭后自己动手洗净碗筷。
几人在前厅排队盛好饭菜,端到食堂中间的饭桌上享用。虽是素餐,却好几种菜品,味美可口,真赞义工师傅手艺之精到。
窸窸窣窣的声音过后,几位都享用满意,洗净碗筷,人也闲散了,打算去前面的景区一游。
大雄宝殿对面的景区低处,是华岩湖,湖边有一大岩石,其下是华岩洞,传古时曾有僧人在此结庵,依岩一体,即最早的道场,经历代修葺成今日的另一殿堂。
前面,湖泊静谧地躺在如大盆的山岗低洼处,浮萍丛丛,石桥飞岸。塘湾处荷花出泥争妍,绿叶成扇,蛙鸣蟪吱。白鹤鳖龟戏水成趣,不时拨起阵阵涟漪。高天的日照把整个湖泊映耀得波光潋滟,耀眼夺目。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景区,突然记起那“金鸡归巢”的传说:很久前有一对神鸡,迷恋此地的景色优丽而不愿离弃,遂成今日寺院地势。传大雄宝殿处即金鸡之背,对面山岗是“抱过来的鸡翅”,越看越像。
沿湖边小路悠步一圈,众皆已大汗淋淋,便找了一处树荫下的石矶歇脚。

(三)
看着无精打采的朋友们,我笑了,开始切题发挥:“我来给大家聊下佛法吧。”我问道:“大家不是常说初心吗,可知道,平日里耳熟能详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来自《华严经》么?”
朋友们略起了点兴致,我便接着说:“谁知佛陀为何要为天下广说法语?”
一位朋友回答“为了扬名立万”,另一朋友则答“为了统治天下”。
我大笑:“大家错了!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之前就是王储,享受无尽荣华,而他并不贪恋,毅然摒弃王位,出家了悟大道。只因感念众生在迷惑中造作苦业,果报绵延,便不忍独享圣理,苦口婆心为大众说法四十九年,这就是佛陀的伟大初心。后来弟子们将佛所说整理成文字,共三藏十二部,律理兼备,浩如烟海,广为流传。大家知道现代有多少名人是认同佛法的吗?有爱因斯坦、李嘉诚等等,甚至现代很多学者也认同了佛法的正确性。”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说过:“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有朋友不明地问道:“那些空呀,色呀,还有轮回啊,不就是迷信吗?”
我笑笑:“佛理核心是——因果,现代科学已经认可因果这个法则了,其实因果和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类似,万事万物不会凭空存在和消失,能量守恒呀。所以,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六道轮回即是因果的产物。佛就是感悯众生多造恶因,恶性循环难以自拔,才不辞辛劳为大众说法四十九年啊!”
“色,是指一切世界上能看见,能感受到的事物,空反之。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吧,大家知道吗,佛说世界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就不用说了,宇宙浩然博大,无可穷尽;往微观方面看,比如我们人体,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是由细胞构成,往下分,有原子、质子、纳米等,直至分解到量子,再往下面分解,什么都不存在了,是些波动的能量’弦’,就是所谓’我’。人体的六根六识,喜怒哀乐,就是靠它来作用的,这个灵性才是源动力!”
“已死亡之身,器官一样齐具,为何不能行动自如了呢?就是因为物质已不存在这个能量了,其走与留也是靠因果业力。人们多不明佛法,对于死亡,觉得畏怖,其实死亡不过是前一个过程的终了,而另一个新循环的开始!所以,《心经》说’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看见朋友们兴趣有点浓了,我继续道:“从时间上讲,我们的一个心念,一个动作,刹那间无影无踪,不过万分之一秒,你现在执着的瞬间,其实已经过去很久了,就像电影画面那样,每一帧都是如此之快。又比如,你年少时和现在的你,那个才是你呢?哪有一个长久永住的你呢?这不就是空吗?因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佛,全称是佛陀耶,是古梵文发音,意为’觉者’,而非魔术师,不能凭空给你什么,你烧香叩头佛就满足你,那不等同行贿受贿了吗?佛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因果经》说,富贵从布施中来。福报要自己修善而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福自我求。其实,宝殿、佛像这些物质不过是来表法的,真正起作用的就是佛法这个’理’。它不是佛发明创造的,是自然界的本真,是佛陀洞彻了悟后将它宣示出来罢了。”
有朋友突然打断我:“《西游记》中说佛是最大的主宰,有求必应啊!”
我摇摇头:“《西游记》作为小说看也就罢了,故事人物皆为杜撰,而真正讲述玄娤法师西行求法的写实典籍有《大唐西域记》。佛陀,是两千多年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圣人,和我们的古圣老子、孔子一样。佛说’众生平等’,不在于谁’最大最小’,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第一句话就是’如来众生皆具佛性’,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惑的佛陀。”
“而人们的命运为啥不同呢?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传统理论有’感召’二字,所以,命由心生,同气而求,高尚与高尚为伍,卑劣同卑劣相随。什么样的因就感召什么样的果,人类由’贪、嗔、痴、慢、疑’所作的恶业,便造成了世界的各种灾难。六道轮回也由此而成。”
“不信,可以去看看动物。我以前仔细研看过比如狮子老虎等猛兽的特性,后来一直关注过狗狗。比如家养的狗狗,你们去问问养狗人,他们可以说把狗狗一直当成家人对待的,因为狗狗的习性和小孩没多大区别。这些动物,就是六道中畜道的表现。”
“佛教不是印度人的教吗?好像是先传西藏,然后再传到内地的哈,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有朋友提出异议。
“佛陀生活的国度,是在古印度周边,但那时印度也没有国家,是很多个小国,比如世尊的家国叫’净饭’国,他父亲就是国王。但真理,不因所在地而分真假。佛法在汉朝以前,就曾经有佛弟子来华传播,不为人们重视。后来,东汉明帝时,朝廷专派使者去古天竺求法,用白马驮回经书,恭敬地供在馆驿中,就是今天西安的‘白马寺’,加上后来中国的大德们不断地西行求法(玄娤西行只是其中之一),逐渐完善了这套学术体系。从此后,佛法扎根于神州,璀璨于华夏,也成为了我国国教的一种,怎么不是中国的呢?现在印度已经没有佛文化了。这,是我国大众的福祉啊!经历两千多年沧桑风雨的检验而依然灿烂的文化,凭什么说是迷信呢?”
此时,看到朋友们似疑非信的神色,我接着说:“这样说吧,你看佛陀和一些高僧圆寂后,火化出许多舍利子,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这就是最殊胜的证明。你们看世界上还有什么人能有呢?”
“是哈!这倒是哦!”大家叹到......
时间已不早,一行人准备打道回程。我抬头望着前方雄伟的大雄宝殿,甚感历经千年风雨,延存至今实为不易,佛法流传更为难得,吾辈弘续之路诚任重道远。

(四)
噫!世人不明佛法者众,每每提及,不加思索即斥为“迷信”,郭继承教授说“你说佛法是迷信,敢问读过几本佛经?”
其实,佛学就是教育学,是最伟大的哲学,其智慧如启明星一般,在深邃幽寂的黑夜,给人们指明了修为方向。虽人们因为慧钝之差异,暂不理解,但,随着科学瓶颈的不断突破,新的科学领域的开拓(譬如量子纠缠理论的破茧),不断印证了佛理的真实不虚。科学与佛理,如同两个远点并驾而行,渐行渐近,正在走向趋同。迷信与智信之间,那座桥梁叫做——学而时习之......
蓦然,古武氏则天女皇那首偈语,犹自空飘然而至,在我脑海中萦绕: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悉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作者简介:胡铁,笔名原上草,重庆南岸区作协会员,工人写作人。酷爱文学,特别青睐传统文化。作品有《雪花飞舞迎春来》《赞雪》《大江之子》《重庆的桥》等,见诸《中国煤炭报》《重庆晚报》《重庆能源杂志》《中企互动》论坛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