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身慈善,心系老人
——记武陟县心连心养老中心董事长翟甲银
文/禅悦

翟甲银,在我的印象里,性格耿直,为人忠厚,多年经商,精明能干,是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性和干劲。他的家庭十分和谐幸福,曾多次被上级评为“五好家庭",他传承了淳朴良善的家风,始终不渝地把“忠孝"二字埋在心里。
本次参观采访,是从他的办公室开始的,当我们登上二楼,笑容可掬的他在办公室门口迎接,随后走了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全家福相框和墙上挂的书法作品——百善孝为先,其次是养老中心开展活动的珍贵相框。可见“百善孝为先"就是他的座右铭,并深深根植在他的心里。
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成功的喜悦和创业的艰辛。2013年,五十多岁的他毅然放弃了心爱的北阳卫生纸厂,从此与慈善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8月,他牵头,先后与亲戚周小安及西陶村企业家史新平商量兴办养老院之事。当时农村人的养老观念传统陈旧,办养老院谈何容易!障碍有三:一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是怕丢孩子们的脸面。二是多数子女认为把父母亲送养老院是不孝顺,是推卸照顾责任,不近人情。三是投资大,资金回笼慢,风险高。
凭着对慈善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回报社会的强烈愿望,经过多方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筹措了部分资金,在原来的西陶武术学校基础上,于2015 年3月,在新洛路西陶口,投资200 多万元的一期改造工程——住房40余间的一座养老院大楼落成,并开始了试营业。经过五年的扩大建设,目前,武陟县心连心养老中心,已经建成了集吃、住、养、玩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备的公益慈善机构。无论是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还是护理品质、服务水平都可以与县城的养老机构相媲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献身慈善事业。最初,全县300余创办人赴县民政局考察后,绝大部分人心灰意冷,选择放弃,仅三家坚持了下来。他深有感触说:“如果想把慈善事业当作企业做,依靠政府补贴,是不可能干成的。”他深切感受到,办慈善机构就是干公益事业,讲求的是社会效益,唯有不断滚动发展,为入住老人提供更优的条件和更高品位的服务,别无选择!建设不停步,服务无止境!
万事开头难。起初,由于没有招收护工,翟甲银与周小安二人亲自做护理工作,他们把院里的每一位老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亲去悉心照料,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他将心比心,用最大的信心、热忱和爱心为身边的老人贴心服务,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最明白老人们的需求。由于资金不足,开始只收了二、三十人,但他从未想过去外面做广告,而是以“苦练内功,提升服务”为核心,让院内入住的老人去做“活广告”,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告诉前来看望他们的亲人。他坚信:“金杯银杯不如好口碑",于是入院的老人越来越多,从温县和武陟县城慕名而来的老人数量也在持续攀升。
他清晰地回忆起这样一个故事,他是经常在养老院生活,坚持每天晚上值班的。事情发生在2015年12月的一天午夜,冬天已到,说来也巧,来自温县北保封村的一位失忆老人,在照料这位老人的护工上厕所之际,这位老人悄悄地拿来了护工房间的钥匙连开了两道门,走出大门口后,就摔倒在大路边,满脸是血,他得到消息后迅速跑出去将其背回院内处置,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真是惊心动魄啊!从此,他更加小心谨慎,层层加强管理,环环筑牢防线。
对弱势群体的格外关怀,是该养老院的一大亮点。
慕平新,西陶村村民,单身,五保户,因患先天性癫痫病,平时的生活由其母亲料理,后因母亲年迈无法顾及。家里虽有兄弟姊妹十个,但经济条件都很差,后经人介绍,于2016年5月入住至今,经商议,给予其最优惠待遇,破例把月护理费从1500元降至900元,并免除了每年1000元的空调、取暖费及150元的春节伙食改善费。综合计算,一年为其减免了近一万元的支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家人的经济负担,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种事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枚举。
探索精细化运营模式。他根据老人的病情及自理能力,实行分性别、分区域、分类管理,尤其加强对护工的教育与培训,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实现了动态化和精准化管理的高度融合。要求护工必须对老人平等相待,精心照料,提供贴心服务,并特别注重精神慰籍,不断提升服务新境界,使“心连心”服务至上的宗旨渗透到每位护工的内心,并变成实际行动。
疫情即是挑战,安全就是责任。在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更强化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己作为董事长,率先垂范,日夜坚守岗位,并要求护工没有特殊情况坚决不能回家,必须全天候工作生活在院内,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因为老人的免疫力是最差的,也是最危险的,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十分可怕。
武陟县委一位退休的县级老领导,因为身体患过重病,常年在家休养。当听说西陶开了一家民办养老院后,多次给翟甲银打电话,要求入住,于是今年春节过后,在全县的疫情警戒解除后,这位老人毅然来到这里,他亲自为其安排了单间,生活了一个月后,该老人决定回县城家里待几天,谁料想,回家只隔了一天,就返回了咱们的养老院。当得知老人家喜爱吃面条时,就让食堂经常中午给其开个“小灶",满足其要求。目前,这位老领导仍生活在“心连心",这足以说明其对我们的服务是满意的。
他就是这样数年如一日,秉持“投身慈善,心系老人"的坚定信念,严格自律,给自己定了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晚上在养老院坚守,即使大年三十晚上也须坚守到新年正月初一早晨五点。
文化搭台,戏剧登场。目前,该养老院,共完成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了4180平方米,房间100余间,入住120余人,护工数十人,管理人员十几人,每个房间均配有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电视、床等,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及多人间。给入住的老人提供人性化、差别化服务。为了避免老人们因孤独和思念亲人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坚持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每个传统节日在室内大舞台安排唱戏,活跃精神文化生活,给老人带来无尽的乐趣。
采访结束后,他带我们进行了参观活动。从二楼开始参观了老人的住室,之后乘电梯来到了三楼,这里有党建室、会议室(兼演艺室)、活动大厅,墙上随处可见书法作品和诗作,文化气氛浓厚。最后下到一楼,在走廊里,看见了几位老人正在下棋。在值班室,看到了各项制度,在显眼位置清晰看到了值班表及监控屏幕上闪动的实时画面。走出大厅,来到疫情间改建的小游园,令人倍感畅心惬意,时而欣赏到老人雅趣的诗作。室内大舞台,成为了老人们主要娱乐场所。最后,我们来到了大门口正对的假山,泉水流淌,池内金鱼游荡,仿佛置身于仙境。
参观结束,我被今天的现场情景所打动,太震撼了!一个乡村养老院竟然能打造的如此完美、匠心独具,其中既蕴藏了创业者对孝道文化的理性思维,又饱含了其奉献的艰辛,也折射出了其思想的深邃和睿智,这里真是乡村老人幸福的乐园、温馨的港湾!
202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