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雯:女、笔名蔓菁、网名念闺轻柔衫、江苏扬州人。
曾参加《企业家报》函授学院学习,作为江苏代表出席过庐山会议。
师出:王连社,张兴泰两位恩师
诗观:诗是语言速度的风格,指挥着灵魂里的千军万马,在心海的辽阔里,闻着咸味,听着涛声……
修养谈片
蔓菁/扬州
(一)悟因
即苦有因,灭因才能灭苦,灭因之道,从无从来,到无处去。
浮华落尽,笑那飞花万盏,不观生灭与无常。
回眸前因,断魂飘摇,一世别殇,对峙荒凉,明明是绝口不提,不提比提了还伤。
心锁重牢,却难面对前因的是非颠倒。
人生的钟摆不停地在两极中震荡,如只停在任何的一极,依旧是跌停的零。
一别天涯的苦寒,竟也成了荼蘼心志的凄凉。
风烟流年,又怎耐得秋后落叶萧瑟的凄凉状况。
从无处来,到无处去,最终是来是空,去是绝。
(二)悟道
道家修身之道,其德乃真,一个德字,诠释人性之淳厚,人道之根基。
凡为夫妇之因,若结缘不合,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即使一切不归自己,又何必忍受绳索束缚,那就不必悬于其中,更莫相憎,何不一别两宽,各自安好,了却前尘仇怨。
所谓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万物欲因各自离道失德的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就好比草木生于士上,土地肥沃利于草木生长,这肥沃的士壤就好比人的德之淳厚,因合德而寿久,因失德而寿夭。
或者因德性品质,各种不同的归宿,所谓修自身,其德乃真,修自家,其德乃余。
我们故且不谈修帮修国,但凡无余德不能修其家者,离道失德的生命必然存在于祸患,凡一家之中斤斤计较,无常无德必将枯竭而彻底覆灭。
不如解怨释结,各还本道,又何必失德为利,结怨而害,结愁而贱,终极煎熬他人生命,所谓怒火功心。
天执无败,淳朴本性之人,不执念拥有,合于自然正常,而绝非自私利已,自恃其强限制压迫他人。
所谓遇事善谋,败身之道;言而善变,败根之道;谈而善胜,败德之道。
人之根本德性都败坏了,就象捕禽之人张狂,不是不舍,而是不甘心,强烈于心造成罪孽。
道家所谓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一念放下,自会自在于心,修心即是修境,修身即是修练,修行即是修德。
爱惜来之不易的身和体,明白性和命双重结构的真谛,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平之物,如同张弓举射,拉开距离,挣脱绳索,从归道德。
所谓开弓哪有回头箭,若要两不相伤,唯有于德之人相交,作为归宿,实乃性命同步,正所谓道化生万物,德长养万物。
人性之根基,归根复命之导航,莫过于长生安康之地,是乃安康之根本,所谓不舍不得,舍无有可生之处,得以安身立命之居处。
万物的生,须在一定的根基之上,但凡万事万物都有各种不同的归宿,讲究的是适合生存的环境,才是必要的归宿。
生命的孤独终老并不可怕,郁郁孤心,无非般般冷凄,真正可怕的是陪着一个人却无依无靠,和这种孤独感一起终老,那才叫生命无常,岁月无情。磨难多因为不放手,放手即是放生,自由重生,各自安稳转危为安。
让各自脱离祸患之人,立于可生之处,长久日安,各不相扰,秉持一颗草木的心,身处迟暮,各修各缘,各行各道。
无忧树上尽是法身,菩堤树下无非功德。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