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远的韶山★
作者:侯万福 主播:玉华

韶山,相传在远古时代,虞舜帝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由此,舜到过的山,就叫韶山,山上流下的水叫韶水,山峦绵亘下的山冲,就叫韶山冲。在舜的几千年以后,因舜来此奏韶乐的韶山冲,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毛泽东。韶山,山青水秀,苍松翠竹,是一个神圣而又美丽的地方。走近韶山冲,远远就可望见峻拔的韶峰耸立在群山之上。银链似的韶河从韶峰的脚下急湍流出,一路转了几个弯,逶逦向东南流去。这里真是:“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山上的青松翠柏,挺拔劲直。山坳间碗口粗的竹子,直插向云天。翠绿的竹叶一束一束,如凤尾轻摆,在林中摇曳。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看,这么粗的竹子,手摸在竹干上,圆圆的,光滑滑的。竹皮翠绿鲜嫩,壮阔老竹的四周,破土钻出了好多新笋,鲜嫩的溢出了极强旺盛的生命力。在竹林里,我驻足了好久,不舍离去。

这次,我是从湘潭乘坐汽车去韶山的。湘潭离韶山还有90华里的路程,车子开的不是很快。沿途田里一块块丰硕的水稻,风吹着翻起了滚滚的浪花,田园庄禾,如画似锦。一路上,从车窗前掠过的都是红土地,从山坡上到山下,由高到低,层层叠叠,远远的泛出一道道的红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红土地,在北方没有见过,北方有的是黄土地,东北平原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后来,我听一位搞地质的老师和我说:“红土地是气候炎热的产物。红土一般是出现在石灰岩地区,石灰岩易风化,它的主要组成成分碳酸钙大量为水溶解带走,剩下的残留物质中变为含铁、含铝较多的粘土,粘土多,铁的含量相应的增高。这些铁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易于氧化形成了三价铁,三价铁的化合物是红的,因而把土也染红了。红土的出现,说明这里相当长一个时期气候是很炎热的,南方的红土地演进的历史,少说也有几十万年了。

我看着车窗外那些红泥土里长着的绿色植物,红绿相间,像一幅色彩艳丽的大泼墨画似的。车上的音响里播放着“红米饭,南瓜汤”的歌曲。红歌,红土地,红色的精神,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思和无限的敬仰。从湘潭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韶山冲,走进了毛主席的家乡。毛主席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第一次到韶山来,心情是很激动的。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毛主席的故居。主席的故居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屋的后面山上,长满了松树和茂密的竹子,屋前有一个池塘,一个荷塘。据说主席少年时代曾在这个池塘里游泳。故居很普通,很简陋,屋内的光线也很暗,白天靠着小窗户和天井射进来的光,晚上点着菜油灯来照明。屋里卧室的墙上挂着毛主席父母的照片,另一间卧室里挂着毛主席和他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与母亲的合影照。从照片上看毛主席的容貌长得酷似母亲,这张照片是他们兄弟三人与母亲唯一的一张合影,是毛母到长沙看病时所照的。

 毛母从长沙回到韶山后,不久就病故了。这时,毛主席正在长沙开展驱赶军阀张敬尧运动。他得到母亲病逝消息后,和小弟毛泽覃一起赶回到了韶山。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俩的名字。听后,他心如刀绞,面对孤灯,彻夜守灵,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情深意切的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来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祭母文380个字,其言深切,至性流露,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敬仰和思念之情。毛主席的母亲,为人宽厚仁慈,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在毛主席的心目中,母亲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第一位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位引路人。毛主席从1911年春天,第一次离开韶山去长沙求学,到他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的65年间,他回故乡仅仅只有8次。
1921年春天,他偕妻子杨开慧回到了韶山,召开家庭会议。他说:“房子可以让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几天后,他们兄弟一起,离开了家乡,去了长沙,投身革命。1927年春天,他又回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这是他自1911年离开故乡后,第6次回韶山。这一去,就是32年。这一去,毛主席一家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失去了6位亲人。1959年6月,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回乡的第二天,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他来到了曾生活过的老屋,看到墙上挂着的父母照片,伫立许久,感慨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他在自己的卧室,看到了与两个弟弟同母亲的合影,看到母亲的遗容,眼中噙满了泪水。在故乡的这些天,他看到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看到了故乡的乡亲们,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一别32年,他百感交集,沉浸在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他欣然提笔写下了: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里蕴含着过去了的沧桑岁月,蕴含着泾渭分明的对比,蕴含着对胜利的喜悦和对英雄们的礼赞。
韶山情,民族情,中华情,在毛主席的心中融在了一起。韶山这个中国湖南的小山冲,走出了一位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韶山,这个小山冲,从此成了人们向往和敬仰的地方。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不远万里从全国各地前来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特别是近些年,每天来韶山的人更是空前。我第二次来韶山时,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重修了毛主席故居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毛主席铜像,广场周围还修建了毛主席纪念馆,诗词碑林,遗物馆等建筑物。我们在毛主席铜像前敬献了花篮,向这位心系人民的伟大领袖深深鞠躬致敬。参观了毛主席遗物馆,更让我看到了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净化。在馆内的留言薄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写了八个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叶剑英元帅在诗中写到:“韶山风物耐人思”。是啊,耐人思。毛主席的功绩、精神、风范、情怀、理想都渗透在了韶山这片红土地,辉映在了永远的韶山。韶山,你是神圣而又美丽的地方,你是人民心中永远的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