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烟暮照,辽阔平原,小溪静卧。有二三稚子割草牧羊,捕鱼捉虾;银汉迢迢,星月辉映,黄发垂髫,麦场听书。这是诗人的童年记忆,而这份渗透着厚重农耕文明气息的时光碎片,奠定了诗人生命的底色。缘此,我们不难触摸《红尘行吟》情感温度。
人的一生,所历人事一如过眼烟云,来了又走了。但总有一些是要留下来的,比如亲人,身边屈指可数的朋友。锦森就是这样为数不多,足以相处一生的朋友。初识锦森,因工作的缘故,同在一个屋檐下为稻粱谋,及至后来得知他亦是颍州人氏,感情自然就更深了一层。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相同的乡音滋养,所以读锦森的诗作,恰似在故乡老屋与邻家兄长聊天,清风徐来,温暖,有乡野的恬适。
康德曾言,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锦森的诗有一种惆怅的美。虽然其自谦“经史子集无缘研修”,但诗作中无论“观景抒情”还是“睹物言志”,抑或“人杰咏叹”,字里行间饱含着惆怅的美。“环肥燕瘦今不见,无情岁月凋楼台。”“无情风雨洗征程,君赴天涯何日还?”岁月不居,人世艰辛,个中辛酸,读后凄然。锦森深得中国古诗词的真意,于凭古时怅然,在当下赋离歌。伤时,感世,别友,吊古,无不浸透诗人的惆帐情怀,令人慨叹再三。

诸多诗作,尤喜“人杰咏叹”一组,见诗人真性情,有时那情感浓得化不开,需两行热泪。
“去岁腊月间,忽闻恶讯传。挚友突染病,相见亦难言。”一“忽”一“突”,俨然晴天霹雳,诗人听闻老友傅康生病时的愕然、惊悸,如在眼前,感同身受,对友人安危的牵挂之情溢于言表。继之,“四目相看时,泪水遮眼帘。遥想君当年,把酒诗文欢。”情深如此,为之动容。诗人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而深情的心。好友儿子大婚,宽慰欣喜之余,诗人更体会到好友以弱女柔肩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的不易:“风雨二十年,夫去子为伴。苦乐长相守,日月维其艰。幸有天见怜,神灵佑平安。喜得儿大婚,痴心可慰天。”

锦森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社会温度的感知者,时代船头的瞭望者。职业使然,其部分诗作直面现实人生,恤贫怜弱,激浊扬清,“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部分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也为诗集增色许多。武汉车夫、浙江拾荒老人、煤城淮北街头擦鞋的女子等走入诗人的笔下:“风霜雪雨一肩担,慈悲大爱重如山。”“不贪吃与穿,结银济弱寒。”平民情怀,赤子之情,让多少贪渎之人无颜以对。“不惧炎凉苦,笔下日月寒。”这与其说是对擦鞋女子人生境遇、生活态度的写照,不如说是诗人的自况。而作为颍州后人,每年百万兄弟姐妹进城谋生,更牵动诗人心底最为脆弱的情感。“谋生走四方,颍州是故乡。无时不思念,日日梦断肠。常为生计忙,苦苦度时光。身不由己人,异域独悲伤。”来自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诗人的目光看到的是 “爷娘妻子走相送”的无奈和“独自异乡为异客”孤寂。

锦森生活的煤城,因采煤而成大面积塌陷区,如今湖洼连片,已有皖北江南的气象。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者倾注了炽热的情感。春花,秋月,雨荷,丽人,时时触动诗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美好的禀性,在诗中有了充分的反映。“岸边绿柳摇身姿,舞得晚景更郁葱。”这样的诗句,无疑为读者描摹了皖北江南的气韵风姿。而“书画赏析”一组,承继了这一写作追求,名家经典或是新人尺寸,在诗人的笔下,声,色、香,韵,形神俱备,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且看“淡墨凝寒霜,落笔花艳开。自古曲高者,无彩胜有彩。”一“凝”字,读来萧瑟、肃然,让人心神敛固;而随之而来的“艳”字,给人以烂漫春意。足见锦森对中国书画的品鉴深度,诗人用笔吝啬,简朴洗练,恰如中国画的神韵,“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半世沧桑半世缘,一入江湖岁月寒。”人生况味深沉凝重,这是诗人数十年的感悟。然于“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诗人心神找到安放的一隅:“人到中年后,万念皆可收。”是岁月的馈赠,也是诗人阅尽沧桑后空明。这样的心路历程,人生体悟,在“参禅悟道”中淋漓尽致。
日本的佛学大师松原泰道说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窃以为然。江湖阅尽,生命澄澈,观之人事,就有了份宁静的豁然与阔大,诚如清戴熙云:“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薄暮峭帆,使人豁然。”初心不改,方得始终。走进知非之年的锦森,诗集要出版了,在人生开始的节点上,读者值得期待。

“倘能列为参照之文,以启后人之智,便是些许功德,愿景所在了。”诗人将作品结集出版的初衷谦卑道出,名利无涉,值得一赞。功不唐捐,作为锦森的小友,期待更多的作品奉献于社会。
王锦森,祖籍安徽阜阳颖东区。1957年底出生於安徽淮南市。1960年,为支援淮北建设,全家迁居淮北(当时为濉溪市)。1975年高中毕业于淮北市一中,同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插队落户当地任圩公社。1977招工至合肥省电力设计院水文勘察处工作。79年带薪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物理勘探系(大专)学习。1982年调入安徽省文化厅干部学校工作。1985年三月份进《安徽青年报》采编组工作。同年底被派往淮北市任《安徽青年报》驻淮北记者站站长。1994年四月转调《安徽法制报》,仍然担任驻淮记者站站长至今。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