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端午,品味传统
——《当代文艺》端午特刊

一、律诗
七律•端午抒怀
文/寒风
一年又是过端阳,华夏遗风今古长。
艾叶枝枝门斗插,雄黄点点洒厅房。
千人共览龙舟渡,万户同包米粽尝。
犹忆忠臣身殉国,缅怀诗祖惹心伤。
七律•怀屈原
文/长亭飞絮
离骚一曲梦婆娑,涛卷汨罗愤恨多。
自古奸臣兴嫉妒,从来贤士叹蹉跎。
可堪国破三湘泪,无奈冤沉万载哦。
屈子精神铭后世,丹心耿耿耀山河。
七律•端午传说
文/伍德明
抛粽由来传说多,英贤精魄在清波。
胥公掘目料吴灭,屈子怀沙欲楚瘥。
生以忠贞匡社稷,死将气节壮山河。
绳其民俗千秋祭,一曲哀吟当挽歌。
七律•祭屈原
文/清泉流水
薰风一缕咏端阳,竞技龙舟舞棹忙。
天问声声弘国策,九歌句句入华章。
汩罗激浪思君醉,米粽投江酹酒香。
扩土守疆躬屈子,不听阻劝楚怀王。
七律•端午
文/欧阳戈
龙舟竞技浪涛翻,千里粽香祭古贤。
家拥风骚精气足,国持利剑梦魂安。
六朝帆影来心底,三峡江声落砚前。
历史坐标犹可鉴,以人为镜正衣冠。
七律·端午节咏怀
文/丁亚斌
一到年年重五天,万民习俗竟依然。
禳邪艾叶垂檐下,驱疫葫芦挂牖前。
角黍飘香馋美味,卵圆观色晓新鲜。
遥思屈子择悲壮,酹酒三杯祭烈贤。

七律•端午吊屈原
文/故鄉人
裹粽抛江祭屈候,神州端午赛龍舟。
一篇天问千年颂,几首离骚百世优。
湘鄂饥殍荆地泣,山河破碎楚图收。
难酬家國投涛去,汨水英魂万古流。
(楚图:楚國版图)
七律.端午感怀
文/雨溪
感怀节日古悲鸣,屈子投江绝望生;
竞渡龙舟成习俗,同欢端午见真情。
曾经失意楚山暗,依旧忠心秦月明。
忧国忧君忧愤世,千年祭祀念英名。
七律•纪念屈原(新韵)
文/一弛
华夏兴隆志士磨,追思屈子挽词多
英风正气明朝野,文赋离骚颂世歌
谏语规君为社稷,忠言逆耳碎山河
千年列土终归统,酒粽飘香奠汩罗
七律•端午川西习俗(新韵)
文/一弛
五月端阳品粽欢,盘增泡蛋佐佳餐
孩童额面雄黄抹,翁妪屏窗香艾悬
竞水划舟争次第,消灾祛病踏乡间
夫妻送节娘家乐,伞赠新郎蔽日还
七律•端午节怀想
文/秦巴散人
年年五月话端阳,屈子遭谗赋九章。
奸佞千秋留耻辱,辞骚万古耀华光。
良臣殇国空遗恨,庸主亡家枉断肠。
节庆抒怀追往事,神州满目尽繁昌。
七律•端午节祭屈原
文/秦巴散人
岁遇端阳节气隆,龙舟竞吼动云空。
离骚一赋嘲奸小,华夏千秋祭国雄。
惜诵久传荆楚外,忠魂永驻汨罗东。
九章天问惊聋聩,伟烈英风万古崇。
七律•家乡的端午节
文/春苗
端午来临百户忙,缠绳包叶铁锅装。
熊熊碳火炉中引,把把禾柴灶里帮。
拽束青英门别艾,编根彩线女呼娘。
雄黄入酒身涂抹,土炕围桌品粽香。

七律•端午节
文/泰安悠悠
人间五月到端阳,字字珠玑颂楚良。
粽子馨香倾凤愿,诚怀气志寄情肠。
龙舟竞渡飞驰逐,艾草高悬震鬼狂。
汩上湘江涛述旧,悲歌诗杰永流芳。
七律•民俗端午节
文/高南生
艾香端午倡贤风,振楫江河竞渡雄。
楚地龙舟腾浪急,中华玉粽汇情浓。
流芳青史含冤恨,救国丹心聚义忠。
盛祭九歌千古泪,离骚一曲气穿虹。
七律•人间五月天(通韵)
文/夏成华
五月人间风色好,天空云彩地霓裳。
田间麦浪兆丰季,厨下粽情弥久香。
婉转黄鹂颂歌赋,呢喃紫燕品诗章。
江河更看千舟竟,屈子精神万古芳。
七言律诗•屈原
文/马光军
庚寅国栋秭归落,浪漫忠诚半世哀。
美政举贤修法度,抗秦联齐爱国怀。
美人香草离骚赋,萧艾臭阿天问来。
郢破汨罗身纵逝,九州端午祭英才。
七律•端午节随想
文/陈文通
中华历史像迷宫,是是非非耳目懵。
嬴政拓疆功盖世,屈原守土胆尤忠。
年年端午龙舟疾,处处商家货柜丰。
谁管离骚多少字,秦皇正则孰英雄?
七律•吊屈原
文/晓尘居士
郢都去去逐贤臣,辗转沅湘觅旧津。
襟抱未开肝胆裂,生民难恤泪痕新。
家亡国破三嗟叹,意冷心灰一惜身。
千载忠魂谁记取,青蒲玉粽长精神。
七律•端午抒怀
文/钟一鸣
汨罗江畔诉哀愁,端午时分竞赛舟。
艾草昌蒲门上挂,雄黄美酒岸边求。
九章绝语惊川岳,三字豪文壮海洲。
屈子英灵西逝去,滔滔汉水向东流。

七律•端午抒怀
文/孤燕
五月悄然爬上墙,青椒炒肉闹端阳。
叶包粽子屈原祭,家壁艾茎陶令殇。
竞赛龙舟惊醉眼,传情仪酒慰愁肠。
离骚一曲呈豪气,展梦神州拔富强。
七律•端午节
文/追风
江南烟雨笼端阳,角粽青青万户香。
祛病雄黄加酒里,辟邪蒲艾挂门旁。
低吟天问诗明月,高唱离骚赋华章。
竞渡龙舟寻屈子, 汨罗水畔祭忠良。
七律•纪念屈原
文/砚池波
粽子飘香祭屈原,罗江汹涌涤尘烟。
一生正气存千古,永世清风逸万年。
志士豪言安楚制,离骚雅韵慰英贤。
忠魂含泪随波去,伟略悠悠载史篇。
五律•端午祭
文/雪燃
离骚端午诵,忠骨殁江涛。
汨水洪波涌,湘溪橘曲褒。
忧民胸坦荡,为国品清高。
万代千秋祭,神州崛起豪。
五律•端午感怀
文/紫竹君子
盛夏忆儿郎,山间碧水凉。
畅游人爽脱,豪气自飞扬。
不觉青丝白,唯闻楚粽香。
离骚铭屈子,万世永昭彰。
五律•咏屈原
文/玉树临峰
国破贤臣去,怀沙绝笔留。
离骚千古恨,天问万年筹。
汩水埋忠骨,端阳祭谏侯。
举杯贤士敬,酹酒屈原讴。
五律•祭忠魂
文/玉树临峰
汩水悲声泣,忠魂报国殇。
离骚千古恨,天问万年昌。
端午思正则,黎民讨楚王。
举杯亲酹酒,拙笔颂贤良。

二、绝句、古风
吊屈原
文/木易
汨水忠魂未白流,年年江上赛龙舟。
清风过处红旗舞,独有离骚湿眼眸。
端午
文/文斌
端阳到处赛龙舟,艾草菖蒲习俗留。
角粽飘香思屈子,魂沉江底为谁愁。
端午节祭屈原(新韵)
文/荷城秋韵
蒲月红阳似火烧,汨罗江水祭诗涛。
屈公忠义情怀涌,华夏世遗端午骄。
近端午有雨
文/云梦缥缈
端阳渐近望云阴,孰晓天公此刻心。
莫是先人楚魄祭,乾坤遍洒雨霖霖。
端午粽祭
文/郑邦振
须知粽子大文章,屈子九泉恨楚王。
汨水惊涛吞壮士,离骚巨著永流芳。
逢端午慰屈原
文/孤城旧梦
恨骨已成江底泥,拾来旧事作新题。
翻开历史从头看,哪个昏王不自迷。
端午有感
文/我自横刀
飞舟竞渡又端阳,扑面艾香杂粽香。
却听舟前汨罗水,声声载覆说兴亡。
楚泽
文/三楚狂徒
楚泽动九州,榴火照龙舟。
无尽离忧意,一吟一泪流。
五绝•悼屈原(新韵)
文/荷城秋韵
庚子逢端午,九歌悲壮舞。
忧国忠义情,励我心酸楚。

三、词篇
满江红·悼屈原
文/长亭飞絮
战国风云,狂澜卷,诸侯分裂。
思屈子,一生为国,精忠啼血。
变法革新兴社稷,离骚天问辉星月。
九章泪,奸佞惑朝纲,声声咽。
怀沙梦,渔父结,汨罗恸,良臣绝。
叹半生图治,灰飞烟灭。
旷世英魂千古祭,坚贞品誉三生碣。
龙舟竞,米粽裹真情,怀英烈。
南乡子•端午悼屈原
文/寒风
五月又端阳,遥对怀王恨怒长。
回首楚都寻往事,迷茫。义愤填膺欲断肠。
天问在何方,屈子怀沙赴汨江。
美政举贤成一梦,思量。令尔辛酸泪满眶。
南乡子•端午节
文/倾心剑
拂晓踏青忙,葱郁田畴艾草香。
抿嘴石榴红似火,呈祥。丝线轻缠笑语扬。
江渡赛舟忙,斩浪披波奋起航。
屈子靖魂应可慰,隆昌,锦绣中华胜汉唐。
感恩多•赛龙舟
文/清泉流水
荡舟犁汨水。投粽寻贤士。
众人摇棹飞。绚娇姿。
击鼓鸣锣共舞,喊声威。
喊声威。恐后争先,凯旋挥彩旗。
拜星月慢•瑞午
文/雪燃
日近端阳,栀香玉灿,雨润禾新雾漫。
李杏红霞,引蝴飞蜂恋。
奏蝉曲,仲夏、琼枝玉树辉映,粽敬先贤鸿雁。
百姓人家,粽香多姿冠。
赛舟人、竞技湖中羡,欢欣鼓、万众相呼伴。
祭爱国诗贤文,水惊忠魂散。
颂离骚、醒世人间换。重门闭、熏艾蚊虫叹。
斩斜恶、永往直前,屈原光灿灿。
满江红•悼屈原
文/文斌
湘水滔滔,涤不尽,沉江石碣。
思屈子,一生为国,丹心如铁。
忠楚举贤匡社稷,御秦废政倾心血。
战火燃,城破郢都沦,仇难雪。
良臣陨,空悲切。词之祖,人称绝。
赋离骚天问,世人评阅。
四海升平包角粽,九州生气怀英烈。
汨罗恸,万众竞龙舟,何时歇。
卜算子•端午感怀
文/玉树临峰
酹酒祭端阳,沐月研天问。
无道昏庸独楚王,国破忠魂恨。
插艾竟龙舟,汩水谁平愤?
一部离骚万古留,捍卫金瓯训。
如梦令•端午(新韵)
文/夏成华
又是佳节端午,粽子香飘万户。
民众闹清江,浪里飞舟竞渡。
竞渡,竞渡,激起英雄无数。

临江仙•端午感怀
文/风华秦唐
一曲离骚今古颂,追怀屈子心酸。
口含蒲酒泪溅溅,字音穿骨绕,曲曲泛流丹。
世人皆醉谁独醒?情真顷动云天。
不曾随浪晢双全。初心永不变,英韵照疆垣。
江城子.吊屈原
文/伍德明
菖蒲艾草插门框,溢清香,过端阳。
民俗祛邪、沐蕙饮雄黄。
四海龙舟千鼓竞。抛角黍,祭忠良。
贤能被妒远怀王,谪潇湘,念家邦。
求索行吟、天问诉衷肠。
九死孤心犹未悔。魂不灭,永流芳。
满江红•悼屈原
文/ 钓月泛舟
搏水龙舟,江浪滚、哀心痛裂。
缅先圣、行廉洁志,一流诗杰。
且著离骚传世德,便吟哀郢昭天闕。
气轩昂、恨瓦釜雷鸣,心悲切。
天问政,君臣孽;章法贬,谗言亵。
叹鸿猷未竟、昏君诛灭。
绮梦追寻神往地,金瓯破裂鹃啼血。
赋风骚、千古谒忠魂,歌千阕。
汉宫春•端午祭
文/ 钓月泛舟
铁马金戈,卷楚秦风雨,沧海横流。
怀才问政,何忍绳墨蒙羞?
离骚浪漫,奈雄文,壮志难酬。
空沥血,谗而遭贬,昏君难识鸿猷。
天问良才安否?九章悲雨歇,一曲还休。
无端驱殄叹恨,悲失金瓯。
名垂千古,缅英灵泪涌双眸。
云水激,忠魂起舞、笑迎江海龙舟。
注:离骚、天问、九章乃屈原的代表作。
长相思二首•端午将至
文/风鸽(张晓峰)
一
药囊香,肉粽香,包裹深情投汨江,
忠魂早返乡。
迓端阳,迎端阳,各挂菖蒲枝叶长,
五红连上场。
二
离骚拈,楚辞拈,云梦沉身实不凡,
诗香染锦衫。
雅思含,幽思含,逐浪随波心自恬,
漫歌琴韵兼。
浪淘沙•端午
文/郑邦振
端午粽香飘,汨浪掀涛,忠魂远去剩离骚。
伐竹难书千古恨,顿足悲嚎。
盛世看今朝,舜日天尧,歌功颂德奋狼毫。
打黑除魔扬正气,以慰天骄。

江城子•端五节感怀
文/一生无悔
迎来五月过端阳,粽飘香,酒雄黄。
龙舟竞赛,力奋勇先当。
艾草菖蒲门上挂,驱障气,避邪强。
昔年屈子遇奸殃,恨投江,示忠良。
离骚尽诉,意寓后人殇。
汨水楚魂烈骨傲,传万世,举皆扬。
念奴娇•悼屈原
文/钟一鸣
汨罗江畔,悼英烈、千古文坛豪杰。
屈子忠良,明治乱、遭遇谗言贬没。
不朽兰章,离骚楚韵,赋九歌情切。
诗魂西去,伴陪天问羞月。
端午时节相思,赛龙舟祭拜,神州凝噎。
艾草飘香,随米粽、安慰先贤贞节。
福泽华人,而今正复兴,万民催发。
迎风惊浪,巨龙腾跃坚决。
喝火令*悼屈原
文/夏日之风
目览花开影,身游月下香。
岸边春色忆潇湘,
提笔可惊风雨,神鬼泣贤良。
几度朝天问,千秋叹国殇,
众生无语话凄凉。
感慨离骚,感慨楚终亡。
感慨一朝忠烈,取义汨罗江。
行香子•屈原颂
文/吕忠祥
五五端阳,千载承扬。
念屈原、永诉衷肠。
生怜百姓,死亦忧邦。
赤心朝君,斗朝贵,正朝纲。
屡遭诽谤,黜退朝堂。
赋离骚、悲愤填腔。
怎堪国破?自溺于江。
警世忠魂,人忠烈,义忠良。
鼓笛令•雨叹
文/隽陂林
墨云叆叆连天雨,不放晴,太阳无绪。
满架洪流倾海聚,势无挡,眄眸寰宇。
楚屈子吟蒲溆,向前瞻,浩波生惧。
顾盼苍生多忧虑,谨而慎,龙舟驾御。
点绛唇•端午
文/隽陂林
端午天晴,阳光虽烈而风爽。
水流奔放,波涌惊天浪。
擂鼓咚咚,下水龙舟畅。
齐挥桨,披波前往,屈子欣鸣掌。
赤枣子•端午祭屈原
文/追风
汨水涨,雨潇湘。
汨罗江上粽飘香。
屈子饮冤天问久,山河愤怨楚辞长。
百字令•端午
文/孤燕
祝
端午
尽幸福
快乐无数
蜜粽香万户
童叟上苍庇护
小伙迎娶俏媳妇
大姑娘喜做贤妻母
鳏寡者天降神仙眷属
莘莘学子青云平步
官员廉洁不贪腐
江山美如画布
粮食堆满库
世界和睦
中国富
前途
酷
古风•逢佳节怀念双亲书
文/荼蘼花开
又是端午飘粽香,家家户户过节忙。
邻家过节添笑语,我却端粽拜爹娘。
跪倒堂前柔心碎,未曾开言泪先尝。
双双驾鹤不盈月,默默腾云剩凄凉。
儿女寂,与谁商?烦心事,找谁量?
落得撒娇无去处,夜夜孤零数栖惶。
风吹树叶哀寒窗,月隐梢头恨夜长。
问询月儿何来恨?原来月儿也怕伤。
天上神仙皆若此,人间骨肉岂无殇。
袅袅青烟起,三叩谢爹娘。
一叩爹娘唤,抽泣不能张。
二叩爹娘唤,贵体可安康?
三叩爹娘唤,缺衣可少粮?
声声皆是泪,句句透心伤。
祈愿爹娘在,再聚孝中堂!

四、现代诗、散文
那个诗人屈原
文/太平王子
端午节总会想起屈原
他有一顶最耀眼的桂冠
爱国诗人还有浪漫情怀
离骚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
诗的王国多少人步履蹒跚
吟唱九歌一遍遍叩问苍天
都坚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为什么咱们还是追风少年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一路历练
自由诗理应迎来自己的春天
谁知走进迷宫举目多歧路
不新鲜的李杜依旧独霸诗坛
练字造境也曾学步邯郸
西为中用偷来神火欲烧黑暗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探索跋涉
舒婷海子光芒超不过郭小川
同路人寻觅到不同的答案
见仁见智也许出自心田
诗人若与爱国拉开了距离
美没产生却丢了哀民之多艰
在汨罗江上悟道
文/马小薇
待新的艾草
插上端阳的门框
八百年楚风
又开始凝结在龙舟上
鼓点与浆声
敲击着千年的愁绪
深沉的汨罗江水
依然是离骚的源头
龙舟的尽头
只收留殉国的忠骨
米粽挽不回失去的直臣
号子却能震慑奸佞小人
龙舟是待悟的道
屈原名字
是多少生灵血泪刻下的符号
掌舵者,划浆者,击鼓者
都在同一条船上
悟道
岂能都是旁观者和后来者

悼屈原
文/兰云
荆楚大地起炎炉,黄鹤楼前连汉口,水注江涛洞庭湖。
菖蒲黄雄入千家,艾韵熏天透苍穹。蛇岭炊袅,长江泻墨,歌赋诗词尽咆哮,众民角粽投楚水,醇香杜康洒青天,汨罗江畔寻文豪,端午祭奠忠烈,离骚悲哀悼念,大江南北连吊唁。
黍团怀屈原,艾烟驱鹭鸥,汨罗江水滔滔哭,天宇大地凄凄泣,离骚齐唱传,鼓乐诗律寄遙思,逐梦湘江去,魂随汨河流,民念迎万里,千家同敬酒,祝君安祥又康寝。日午龙舟楚水涛,荊楚大地万古冤,斗士永眠躺。碧血照千年,江水驱妖走,忠诚顺江流,飞舟驱百怪,先生酒粽收,樽饮三日醉,寄上端午情。
大江南北遇端阳, 郁闷离骚歌词赋,长江三湘同声诵。重听水滔拍巨浪,夏风碧波阵阵掀。黄鹤楼畔忆楚臣,再阅古朝如烟淼,万民思绪绵绵,惜情浩荡人入愁。几舟撸舞,两岸万人狂。楚风传千里,英魂啼万里。龙人腾碧浪,山河年年绚。粽叶褒诗篇,彩旗迎风掠,锣鼓齐喧天,五月人间,雄文大诗震天下,华夏子民齐声啕,端午楚情悠,随波涟影起,泛海涛依旧,咏诗拜屈原,赋词怀楚臣,忠魂万古芳。

我心中的端午节
文/高秀群
岁月如箭,韶光如电。清明已过,端午在即。过去的记忆虽然逐渐模糊,但儿时的端午节,却还清晰地留在我记忆的心海中。
记得每年端午前一两个月,家里就开始准备:母亲早早到街上买回鸭蛋,放在盐水里;买回雄黄和酒,泡在小瓶子里;买回五彩丝线和香料,准备做香囊。爷爷到木屋后的竹林中,捡回金竹或者斑竹笋壳,精挑细选出最好的,等将到端午时细心剪裁、合折成三轮锥或者六面体。再用薄棉布做成一个小袋,装上香料,放在三轮锥或者六面体里面。再用五彩丝线精心地缠绕起来,缠得不留一丁点空隙。再给它的每个角做上流苏,然后在流苏对面的一角编织一条挂在脖子上的红绳,随即,一个小巧精美、清香扑鼻的香囊就做成了。
记得我还挂过一种香袋,是用做衣服剩的边角余料做成的。只要在装香料的小袋外面精心缝制一个心形或者五边形、六边形的小袋就行了;如有空闲,就在心形尖上或者多边形的每个角上都缝上流苏或者密密地嵌上三角形小角儿,那就十全十美了。
看着她们埋头穿针引线,我们姐弟四人总是缠着她们,瞪着眼睛仰望着,不断地问:这个是给哪个做的?啥时能做好?她就告诉我们:你们姐弟每人一个,要等到端午那天才戴的。我们还不时地挤到她身边,闻闻香气,天天数着指头巴望着端午节的来临。
端午那天,当熹微的晨光透进疏漏的木屋和木格的窗户,我们早已起来忙碌了。我和二妹牵羊出去割猪草,两个弟弟去牧牛,父母亲已经出工,爷爷忙着早餐。
早饭后我们开始准备过节:爷爷给我们四姐弟每人喝上一口雄黄酒,还用手指蘸些给我们抹在额头上和太阳穴上,剩余的洒在屋前屋后,说是可以辟邪避蛇虫。我们到山坡上割回艾草,把它们用绳子拴住挂在中堂的大门两边;就闹嚷着要马上戴香囊,爷爷说要等到吃午饭时才给。
于是有的忙着清洗笋壳或者粽叶,有的忙着摘苋菜,有的忙着熬蒲苇汤。有空就看爷爷配料:在瓷盆里倒入洗净的糯米和适量的红色干花椒,再放入刚熬得香香的菜油(这是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的),放盐巴,搅合几下,面前就出现了白中点红、香气四溢的粽子材料。
我们纷纷仿效爷爷,把笋壳裹成漏斗形,不让漏斗尖上漏丁点米粒,向里面倒进混合好的糯米材料,细心折叠成圆锥体,再缠上粽叶上撕下来的细边线,打成活结,一个粽子就做成了,我高兴地把它放入大锅中。两个弟弟太小,他们做不像,还弄掉了米粒,爷爷心痛,把他们赶到灶下烧锅了。
端午饭做好了,父母出工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方桌旁,面前有大碗装着的红苋菜,切成四牙的咸鸭蛋,桌上放着包着花笋壳的粽子,不断地冒着热气和香味,还有几大碗水煮四季豆或者莲花白。我们欢笑着解开粽子,闻闻它的清香,塞到嘴里大嚼起来,鲜香中带着麻咸味儿,特别好吃;又伸手抓起一牙咸鸭蛋,看着它细腻的蛋白,红黄中带油的粗沙蛋黄,很是来劲——要知道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粽子和咸蛋可是无上的美味呀!难得打次牙祭的我们,尽兴地吃着、笑着,还把苋菜的汤抹到粽子上,剔透晶莹的糯米粘上通透的玫瑰红,吃着、欣赏着,随便看一眼身旁的妹妹和两个弟弟涂着雄黄酒的小花脸,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不大喜欢吃粽子和咸蛋,他们吃得最多的是煮四季豆或者包菜。这时候爷爷和母亲把我们盼望已久的香囊挂在我们脖子上,我们摸摸捏捏,嗅嗅笑笑,看看比比——谁的最香最漂亮!想着吃完午饭后怎样拿出去炫耀一番。爷爷和父母高兴地看着我们,叫我们吃完饭后去洗菖蒲澡,下午依旧去割草捡柴看牛牧羊。
儿时的端午节,现在记起来,恍如昨日。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端午节是祭祀屈原的,却知道它是差不多和过新年一样隆重的节日:因为新女婿也要到丈人家送皮蛋和粽子,丈母娘也要想办法给出嫁不久的女儿做花衣服,还要早早凑钱给新女婿买花雨伞。
到现在,我们邛崃人还保持着包粽子的习惯,也还有人在节前卖雄黄,在端午挂艾叶。可惜近年外出打工者居多,端午节也渐渐失去过去的隆重和温情。但时间的光筛,筛掉了我许多模糊的记忆,却把童年时代的端午节镀上一层金斑,始终灿烂地闪烁在我真情未泯的内心世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