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不能脱离民族性
——读李发模组诗《似痕无迹》
文/捍士

1
一晃,晃入睡中
横如遗址
梦又钻木取火
已知,向
未知……
诗人的题目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似痕无迹》似有蕴含深意的哲理,让我凝视、好奇,像“痕迹”的拆写——过往“似痕无迹”很干脆利落。隐约看到些暗藏的无可奈何及静思自若的神情与挥之不去的深情。那先看一下诗吧,才能知道题目真正的含义。
第一句“一晃,晃入睡中/横如遗址”。多么“无力”和“有力”的对比!“晃”是无力,“睡”也是无力,很形象、且把一天或一生仅用一句话只6个字就概括了,可见诗人对所写诗歌的把控之力非同凡响;“横如遗址”把睡觉比喻或想到了去世后的场景及样子,力量在于这4个字所发出的掷地有声的语音——情感与那一“横”等。想到一两首之前看到过的写“中年”的诗歌,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他们就已经感到自己看到黄昏和一只脚已经离另一个世界很近了…这首则是“遗址”,值得注意“看似平常下不平常的句子”。诗人藏棣曾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对于诗,一个细节就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那什么是遗址?我想不必多做解释的,就是古代历史上遗留下来而被今人所发现的城、物、墓、人等,可以统称遗址。这里意象丰富及合理,我说一点,以解读者可能会感到的不解“‘死’是从古至今就已经有了的,所以今人发现…但等今人死去,若干年后又还是会有今人死去,成为之后时代来说的‘遗址’”,这就是其诗富含思想、甚至感情及意象丰富的原因,代领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其它古老而相同的人和事物(我就会本能的想到半坡遗址、兵马俑、马王堆、海昏侯等),作者则把生死看成了两个世界大致一样的“都什么不缺”。前后两句连起来读也还能读出其它含义:比如“睡”也可能是“醒”,“横”也是和“竖”着的遗址区别、对比…还有幽默风趣与严肃认真(理智)的对比;快和慢的对比等等。
此两句前后贴合,而且首句一两行就很出彩或成为能让人铭记于心的佳句——很不好写和难以得到,更何况还达到如此多的诗歌或人生经验的自然效果…所以诗人藏棣的那后半句如是说“每个细节都可能是一副的刑具”。尤其后一句四个字点睛“看穿来世今生”!诗人李发模老师(的简介)出生于1948年的遵义,网上也能看到1949年出生的版本,年龄差距一点固然不是太重要,但是为求严谨我特地问了一下诗人,诗人说:“1948年古历4月28日申时”(以后如有学者研究李发模可以以此处时间为准)。那就是比新中国还大一岁,今年已经是72岁了,故韶华不等人,一晃(像不知事的孩子)尽然就老了……读来让人感到怜惜!我也和诗人一样,不喜欢把自然之事的话题说得过于沉重,诗是很厚重的,所以我现在立刻想到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一起继续来读(学习)下面的诗吧。
“梦又钻木取火/已知,向/未知……”接上,但心和血还是热的,梦或理想在用原始的方式点火——不至于过早“油尽灯枯”,还暖,还能积蓄力量——本来的已知向着了未知…这是一种胜利,与死神挣脱、不会投降的不停“钻木”拼搏“取火”精神,老当益壮(这四字后面王勃《滕王阁序》有诗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也很适合诗人诗句末“未知”处和“未知”时的心情。滕王阁我去过,每个朝代都有重建,现在依然巍峨、年轻)!

2
明月青灯亮了
在内心寺院,世俗
似昼夜之犄角,顶梦
独步沉浮
漂上来……
沉下去……
把明月比作青灯,承上启下,意思是在内心的寺院(诗人不是出家人,但是内心的平静又仿佛是的;也是说“明月”在心里看到)。“世俗/似昼夜之犄角,顶梦”这句甚好,仔细看了一下,而且和首句两行一样都是共刚好十个字,“十”不仅是十全十美的要求;“十”是两个方向相对的“一”或“横”,竖着的一也是“一”一样。诗人的这个“一”字可不简单,王阳明在贵州修行出了“知行合一”,“一”也是美术艺术里的“直线”代表男人和力量或刚毅及直率等,它即是“根本”,“一”是指“根源及万物”等)细了解你会得知(也是我会得知)我解读的刚好吻合(诗,她也具有共通性)——
诗人李发模散文诗《嘘,安静点(组章)》第1篇有诗云:“对不起,横‘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忆昔行之竖‘1’,合‘十’或重叠为‘二’,加‘人’之站立为‘天’,却被天意删去‘大’,剩‘一’。剩一留恋人世…”的句子;此散文诗第2篇有:“怀疑(一切),是东方文化的‘太极图’,也是西方文化的‘十字架’”等——多么丰富、深刻、深远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被世人和世界更多人读之,而且李发模诗人享誉过世界。有资料显示1979年2月在《诗刊》第二期上发表长篇叙事诗《呼声》,荣获中国首届诗歌奖(据有人说是鲁迅文学奖前身,但可能是指鲁迅文学奖诞生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诗歌奖)。前苏联著名评论家叶甫图申科赞誉李发模的《呼声》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还有前几年网上无意间看到过诗人西川的文章《诗人生在中国,真是太不幸了》中这样写到一段“一位听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朗诵的《呼声》,激动地捏碎了收音机;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诗歌评选能收到数十万选票;《诗刊》在工体举办朗诵会,其场面比今天周杰伦的演唱会还喧闹”。
因《呼声》而得名“诗魔”之称的诗人李发模的诗句现在还是那么的根植于中华文化,而且读上面的诗非常的炉火纯青,很值得我们佩服与学习!关于对诗的看法和理论,我也比较认同他的《诗该回到民众之中了》题目的精准观点及“我认为中国当代诗歌,诗人们是尽力的,其过程中的是与非,非与是,就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长,多元的各种探究和流派,正在克服非,走向是……”我们也有许多人认为:诗歌应来自民众或民间(也就是起码要多写点从民众及民间角度出发的作品)。
《诗该回到民众之中了》一文就还有与“一”相关的例证:“拜自然为师,人文是师。‘师’,去一横读帅,天下最帅的老师还是尊天亲地;我们都是学生,‘生’去一横读牛,地上特牛的学生,还是遵道行义。我们应懂,‘师’与‘生’上下那一横,是应知天高地厚”(所以,可以看出古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此文建议有缘读者可以在微信或网上去搜索来读。好了,回到本诗,因为诗人最重要的思想无法跳过,故先需要一番看似冗长的引申,望谅解!
“世俗/似昼夜之犄角,顶梦”这句,两种意象鲜明和相反的场景及生活伴随昼夜,就像美景与烦心事同时伴随;“顶梦”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也是客观存在上的实与虚、境与梦愈合——这种“愈合”没有伤到诗人,反而更刺激到诗人整个的理想状态爆发(诗句轻松表达了这么复杂的画面和情感),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奋斗或激情或活力或遐想…“诗人”总是喜欢挑战的,如同不断挑战自己的诗歌文字一样,这也是做为一名“合格”诗人必备的基本品质与想法。
“独步沉浮/漂上来……沉下去……”则是一种延伸到具体一点去说明(好比前面的想象或脚步不能悬在空中),言外之意有两指:一指“世俗”,二指晚上正睡觉的“自己”(此时此刻心声)。从这句可以看到诗人的坦诚、真实和赤裸的诗心与读者见面…非常好!

3
高拔山峰
深入空阔
听传说救活的几粒故事
几粒禁忌
几脉精血,几思神奇
于灰烬纷飞中
万象逶迤……
这段还是2的回响与“琴”和“牛”的对弹……也非常深入,和前面1~2的诗一样,也会精读和深究不完,诗人把回响进行再创造,语言隽永。
著名诗评家陈超说过:“在当代诗坛,说自己‘原创’不需要勇气和想象力;但要说自己在创造性加入传统,则需要巨大勇气和想象力”。所以李发模的这组诗歌,我解读为、总括为——诗的精髓、诗的原创及榜样所在!

4
叩访寂静
心空云影飘逸
回声何其悠远……
伤口处,灿然
一闪妩媚
这里提到或想到不想去想的过往,但是现在和曾经想到时的情形不太一样。现在“伤口处,灿然/一闪妩媚”——比较“享受”的释怀了,还不由自主笑了出来(好心情一闪)。也跟着替诗人感到开心。

5
沧浪之河啊
荣耀之山啊
经一路眼神与算计
发现另一个自己
躺在祭祀与鲜花之中
鸽子飞翔
以功过之最后一口气
吹灭生命
这段也很不简单。 “沧浪”容易想起严羽《沧浪诗话》,很好的一本诗歌理论。但这里应该是指屈原再次被流放的楚国旧地,汉水的别称也是“沧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从两个人的生卒时间上看屈原、孟子是同时期人,孟子在世时间比较久,属于长寿,屈原年龄上小于孟子三十二年左右,他们也都是中华文化史上两个非常重要且伟大的人。诗人敬重屈原,当然也肯定屈原和自己!此段有用典——屈原是被靳尚等小人算计和国君的不查而被流放,甚至造成后面楚国的亡国,至此屈原痛不欲生“吹灭生命”的历史,但也是诗人写自己的人生。端午佳节将至,为此我也有诗表示对屈原这样一个“精神贵族”、伟大的爱国诗人表达我的敬重。同时在这里表达对诗人李发模老师的敬重!其实我有看到当今诗坛重要诗人对您的言论不多、或说重视不明…我认为有不公之处,所以当今诗坛浑浑噩噩,和历史一样,真正清醒着的人、大公无私的人只有少数。
“鸽子飞翔”则是诗人的灵魂飞翔,这个“诗人”是屈原和李发模自己,也可以是其他的诗人及某些方面有贡献的中国精神读者(读过或被屈原式的精神深深影响过的读者)。

6
回忆,以一种燎原之势
摧枯拉朽而来
燃心灰意冷,旺淡然之思
刀剖自己
借转世之剑
刺破,听任
从暗喜的口中,吐出
虚伪的惋惜
经典语义“思想或精神之剑,从历史燎原,摧毁腐朽,给了世人希望…”前三行有接上外,立马成为又是一首独立的新诗,不可否认中国工农红军的“燎原之势”,诗歌不能脱离民族性,或家国情怀,这也正是我的看法,和是部分人的共同看法。诗人出生地遵义(遵义会议)对新中国诞生的重要转折意义和作用等不言而喻,中国人从此才能先由内再而外,后进一步、更进一步的全方面在世界之林站起来,或要直到重回汉唐最强之时,中国才能与世界淡然处之,因此国民或诗人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淡然之思”等,“旺”特别有力量和思想感情。这里涉及历史和哲学与国家和民族等,说起来会很长,所以诗人选择“以小说大”,用自己的“回忆”之小和“内心”个体之小来比喻及象征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一段发展历史,也是诗人从出生到现在的每一段个人成长经历……
这一小首诗有超现实主义手法。笔者今年之前学习和写过三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特点就是精炼、奇特、深刻、大胆、震撼、想象力丰富、抽象、更为现实和具体…读者也更难以读懂,多数人不知所云。以下段几行为例“刀剖自己/借转世之剑/刺破,听任/从暗喜的口中,吐出/虚伪的惋惜”是不是相比上段或前面的诗,更难以理解或完全读不懂了?(所以有的读者他们自己读不懂就判定为不好的诗,那是特别主观和片面与不负责任的说法,不懂现代诗歌装出自己很懂的人,我是不想与之过多谈论的)前些年写超现实主义的著名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还以他苦心打磨一生的诗歌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有学习中国传统诗歌的写法。所以不要只崇拜已成事实和公认了的诗人或诗歌,难道自己国家诗人写的就不好了?现代诗歌就是学习外国的?
先不讲文学本身就是相互学习和吸收,谁学谁已很难说,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和出新的不一样的东西出来;还有就是《诗经》《楚辞》甚至唐诗宋词等在他们那个年代也是很现代的,所以那类口语似的诗歌今人也能读得明白,诗歌的现代性因此我不承认外国诗歌先创造的说法。现代科学是外国先创造的我承认,但是西方如果没有我国汉朝就开始的古丝绸之路,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会有现代科学,甚至再过3万年也只能在“黑暗的中世纪”里深陷,欧洲人他们要感谢奥斯曼帝国垄断了古丝绸之路,这才不得不自谋出路。这不是我的理论和说法,是年轻的评论家周小平的说法。他还说“所以能拯救你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当然,中国人自己的好的“洗脑”还是建议要听一些的……文学是什么?我觉得什么都是文学。所以国外作家如雨果等当时就对中国的遭遇向西方表示过谴责。
“刀剖自己”的“刀”可以是各种主观及客观力量的总和或比喻。“自己”除了是自己这个人,也可以是象征前面说的国家等——这句的张力和留白力量很大,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感受及经验去契合自己的内心或故事或学到的知识等。
“借转世之剑/刺破,听任/从暗喜的口中,吐出/虚伪的惋惜”诗句确实“烧脑”,但是诗歌本身就是烧脑和燃烧自我灵魂的产物,所以我也时而比较喜欢读烧脑的作品。这里的“剑”有多层含义和深意,可以是前面的刀具体化的表现,也是可以比作拿“转世之剑”与冲向我来的“刀”对战等;所以“刺破,听任”,“我”不是懦夫或别的什么羔羊等;你(旁人)“从暗喜的口中,吐出/虚伪的惋惜”,总有一些人会巴不得“你”早死,比如屈原——靳尚之流的小人、伪面人便是如此的巴不得屈原早死,而“我的剑”却在替你们这些巴不得“我”早死的人挡住前面刺向我身后一大片人的刀……(所以超现实主义或深意的诗歌“你”若能大致读懂,或读出不太一般的境界,就是受到了诗的青睐和“自己”精神灵魂也如诗如画的存在…与诗通了灵气!)

7
该扎根哪一片星云呢
生乃天赐
死乃必须
一口百年,百年一唇
哪口可排忧解闷
哪唇升魂魄转世
这节前三行我想都明白的(虽然诗有言外之意,但如果这么明白还不明白),我也只能善良的说声“可以不用来读诗的,肯定其它方面才是你有可能大有作为的地方”,因为有人说过三种人不适合读书,其中书呆子不适合、特别有天赋的人也不适合、还有就是读书学知识去做坏事的人也不适合;而“你”的天赋可能在其它地方…后三行诗人有自己把话意在诗中言说清楚!所以我一直认为“读诗,是‘我’在找诗意(而不是诗意要‘你’懂才有诗意,你懂不懂‘诗意’都客观存在,只是你不找或没有发现而已)”。
所以我也进而得出与前人不同的判断“诗是在找寻他自己(和找知音是有区别的,假知音也是知音?假作品也是作品?找寻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提升修养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提炼成诗或其它种类优秀作品,诗的好坏也决定知音的好坏)”。所以“哪口可排忧解闷/哪唇升魂魄转世”是种发问,也是一种期待!

8
争什么你的我的,阎王说
你们的命都是我的
活着,用心做事,平心做人
老天知道,大地明白
别怕隔墙有耳——
乐了累了,你就喊一声
我的天
我的妈
直到心事晴朗
心思飘闲云
有道该在岸上死
不在水中亡
既然生是偶然
死是必须
活着,就别怕矮檐
死了,也要拉直
至于沟死沟埋,路死路埋
野狼吃了得口活棺材
若不嫌弃老骨老肉难嚼
包成饺子,或做肉沫
给狗吃
又咋的
岁月,好大一块惊堂木
问你,是历史
过堂,是现实
实实在在活过
活着,就活好自己
最后面这首接近大白话的诗如同大水漫过堤,飞流直下。诗人把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倾囊相授,希望大家一样明白——1.用心做事,平心做人;2.别心事重重,真实为人;3.不管生或死,都要行得正、直腰、直脊梁;4.看淡生死,看轻得失,才能做到以上三点。正如有个诗人记录李发模的话那样“人是什么?站起来就是!诗是什么?站起来就是!”这就是精神的无穷力量,它可以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发模的诗是少见的,对中国现代文学或诗歌的贡献及重要性是很大的,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仅这一首诗歌就足够我学习和受用一生,而且他著作等身。
还记得这首组诗前面2首吗?我说他“老当益壮”或“知行合一”等!这组诗是诗人的重要感慨——浓缩了诗人情感与思想和精神的精华,还有诗歌创作经验的精华等等。他老了吗?思维逻辑上胜过年轻人;他不老吗?已经白发横生,满脸皱纹;那他老了吗?网上看到他今年作的一首新诗,很有意思,与君共勉!
今年我才27,是自己的新历
72岁老皇历,真不愿翻,还童小孩子
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再把27减7,22岁结婚
过两年,该是"新婚之喜”
别让"追求”馊了
抹去"倚老卖老”,自个儿年少
别人看不惯,又咋滴
我已和多灾的年代结为知己
——选自李发模《不准自己老》

他老了吗?今年才正当青春“20岁”的年纪,不管是72岁的70后,还是20岁的20后(刚好今年也是2020年,今年出生也会被称20后,他这段诗的言论就是今年“出生”),也都还“年轻”,所以,他依然在创作。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而且作品俱佳,也值得你我细读学习。
我今年快29岁了,和他的“20岁”来讲,我也不敢说我比他大,因为他成熟、智慧、有趣…过两年“结婚”很有追求,我们倒是很多方面相似,那就统称为时代“志同道合”的青年吧!约翰·梅西(JohnAlbertMacy)的《文学的故事》一书中,第三章有这样的题目和描述:《东方,神秘的文化》居住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的东方,在有着美妙的陶瓷和丝绸的同时,也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学。但对于西方人来说,神奇的东方文学仍是一本只打开了几页的书。尽管如此,中国,日本、印度的文化仍然渗进了西方文学中;他这章书里还有说:“当我们的祖先还在森林里用石斧互相砍砸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能够阅读他们祖先的知识了。”所以中国文化的魅力不用多说什么,外国文人们都有各种程度的羡慕。
李发模的诗,特别是“拆字一说”就有体现汉文学的不可模似和魅力与神奇之处,西方人无法准确学习和读懂,甚至翻译都无法准确翻译,这就是“根本”。李发模的诗也如同中国艺术文化里的“书法”——刚柔并济,形神俱佳。所以外国人士一直对东方觉得神秘也是自然,我们的文化和底蕴浓厚、气象万千。李发模也常把自己当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这很好(前面已经说过几次了)。但外国的东西也大多不差的,比如——
梭罗《瓦尔登湖》里说“一个人如何评价自己,预示了他的未来,决定了他的命运”。阿多尼斯几年前来中国也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诗歌;但是过于物质化的社会缺少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中国没有诗歌,没有精神层面,就不会有未来,因为——诗歌是超过物质的精神层面代名词”。所以,李发模用他的诗歌和言行与人生告诉了你我“给自己定好位”的重要性,不要随意改变方向,做好人(才能),作好诗!很多人不要把诗和人一分为二(诗将会与你绝交的)。所以大多数人将(或才)写不出类似《似痕无迹》这样的作品。这里我需要再次推崇一下李发模的文章《诗该回到民众之中了》里面他还有说:“二是吸纳中西文化发掘自己,强化对封藏的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找回命脉,追踪灵魂的探寻,让灵性回家,让未来知道何为‘一脉相承’”。杨志学有句评贵州诗人的话比较适合这里,所以也引用一下“全国的诗人很多,但有些人附庸风雅或一心为功名利禄。而在贵州,这里的诗人和他们的土地一样,更为单纯,更为纯粹。”
李发模的《似痕无迹》其实有痕(横、恒)有迹(继、技)等。但是用诗人的低调或谦逊点说就是“似痕无迹”——如同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有“痕迹”表明来过,但是没有看到“遗迹”(虽然诗歌作品及其它就是,但还要看“你”怎么看待。我的看法就非常喜欢,已经表明),或再次看到“人的痕迹”(这个他就无法一直做到了)。因为,生命有限,所以——似痕无迹,所以——也请你珍惜!
(2020.6.22)
此文视频由“李发模诗歌研究会”成员——
土土老师制作及提供,特向他表示感谢!


🗣①如果您喜欢本期作品的诗/文,欢迎转发(手留余香)、赞赏、留言等,也都谢谢!
🗣②如果您有佳作/好评想推荐,请组好优秀稿件(不限首发),留下您的微信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