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一场没有仪式感的盛宴
文 | 小 柯
虽然,我不是吃货,但,一直以来,端午节之于我,总少了那份几分缅怀伟大诗人的仪式感和庄重感,我所期待的端午节,最大的乐趣,不外乎是可以大快朵颐我最爱的红枣白米粽子。
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
印象里,临近端午时,街区会出现很多兜售各种香包的小贩。他们往往将各种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香包挂满支架,任你随意选购。香包之中,有虎虎生威的老虎,有活泼可爱的兔子,有富态可鞠的福宝宝,有香气迷人的荷包,有……在这样一排一排的香包中,不一会儿,人们就挑花了眼,觉得这个也不错,那个似乎也很好。于是,但凡逛过出售香包点的人们,离去之时,手中往往就拎了几个香包,十二生肖香包大概最受青睐。而香包做得极好的,便是庆阳人。

小时候,临到过端午节时,就会和几个好友约好,一起到葫芦河的河滩上去采摘艾草。待艾草晒干后,捻成粉末状,装进祖母绣好的荷包中,再封上彩线,挂在胸前,时不时嗅一嗅,觉得那股艾草的清香味儿,总是别样的好闻。
也会和姐姐找出母亲的针线盒,挑选那些颜色艳丽的花色,一般以五种颜色为主(有时为了好看,会比五色要多些,七色、八色都有),将它们搓成一股花绳,然后,戴在手腕上、脚踝上——常听长辈们说,端午节时,给手腕、脚踝上戴上五色彩绳,一旦遇到蛇,它见了就会害怕,自然就不会伤害到你。对蛇,始终就害怕,始终怀着一种敬畏,故此,每年端午节对配戴五色彩绳的事儿,格外重视。
五色彩绳戴上以后,就开始盼望七夕的到来,因为,一到那天,就可以将身上所有的五色彩绳剪下,虔诚地扔到屋顶上去,并确信喜鹊会将会它们衔去,搭建牛郎织女用来相会的鹊桥——听多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觉得七月七日鹊桥相会,是一件很温馨好浪漫的事儿。

照例的,端午节那天,是一定要早起的 ——赶去河堤采摘柳枝和艾草。将还粘有露珠的柳枝与艾草插在门楣之上,才会觉得端午节的脚步,离我们是那样近,端午就真正开始了。
端午节前一天,母亲还会烙那种带有花边、印有红花、带着香味的花馍。串亲访友时,又可以相互赠送。爱吃甜醅的话,离端午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提前做准备:挑选出上好的麦子,淘洗干净,煮熟,拌好粬子,装进干净的磁盆中,再盖上预先洗好的晾干的核桃叶,放进比较凉快又不怎么住人的房中,让它们慢慢发酵。等待酒酿发酵的日子,漫长而期待,会时时跑进西房,闻一闻那股甜的发腻的甜醅味儿,觉得是极大的满足。有时候,也会偷偷将手指伸进盆中,偷偷挑上一指头,偷偷放进嘴里,独自享受一会儿,再偷偷溜出房去……等甜醅完全发酵好了的时候,母亲指着盆中那些手印,故意发问:“你们都说一说,这到底是谁的手印啊?”
一边,是早已笑成了花的姐妹……

一到端午节,就一定要谈谈粽子。
将从集市买来的粽叶,挑出烂叶后,洗干净,放进锅中煮一煮,就会增加它的柔韧度。耨米是要提前几个小时泡好的,也要将绿豆、红豆、红枣洗干净备用。包粽子时,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儿,自由选择备料。喜欢吃肉的,可以选择包肉粽子;喜欢鸡蛋的,也可以包蛋黄粽子、豆沙馅……身处闹市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会选择在商场中选购粽子。北方的粽子,多以红枣白米粽为主,而南方的粽子,花样繁多了:咸肉的、蛋黄的、紫米香菇的……
在农村,还有一种说法,端午节那天,要小酌一杯雄黄酒,这样,一年之中,妖魔鬼怪就会离自己远远的。白娘子便是在这一日,因为饮了雄黄酒,显出原形,吓死了许仙。她救夫心切,才不顾身怀有孕,前去盗仙草的。

和端午节有关的赛龙舟,因为北方的地域环境所限,早年间是无法实现的。许多年以后,我的家乡天水,却已在天水湖举办过几次全国龙舟大赛了,虽然,它和端午节已经没有多少的关联了。
现在,你看一看,端午节对孩子而言,似乎离不开吃——花馍、甜醅、粽子,还可以佩戴各种香包,他们哪里还有祭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心思!
关于端午节和大吃特吃是紧密连系在一起的理念,大概,也是根植于我的少年时代,乃至即便到了如今,对于端午节,依旧缺少一种应有的仪式感,觉得它更像是一场属于吃货们的盛宴。
而我,宁愿相信,看到举国上下一片安宁、祥和之气,诗人如果在天有灵,他一定是欣慰的,也是快乐的……
我不是十足的吃货,但是,端午节,依然是我所喜欢的一个节日,即使缺少仪式感。
一直,都是,如此。
-作者简介-
小柯,甘肃天水人,现居江苏。个人微信平台:小柯天地(yftd201666)。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