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洛宁长水紫盖山伸向洛河的龙头山上,建有禹王庙,祭祀大禹治水成功。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在中华大地上建了很多禹王庙,但叙畴坪只有洛宁龙头山有。在龙头山接近山顶处,南北走向有一块坦荡如砥的山坪,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叙畴坪”遗址。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它的“指挥部”就驻扎在“龙头山”上。当夏禹带领众人在崇山峻岭之中劈开“禹门”,疏导“洛水”朝东流时,在玄沪河与洛河相交的“洛汭”之处,发现了一只神龟,背负丹甲青文赐给了夏禹,这就是洛书。夏禹就是依据龟背上的丹甲青文图案,在龙头山上修坪筹划,研究治水和治国方略的,并按照“九畴”把天下划分为九州。
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大禹“法洛书贡九州”,“先北翼,次东北兖、而次西梁,次次西北雍”。意思是说,大禹根据洛书,把天下划分成了九州。“天下九州豫为中”,豫州就是中州。豫州的北边是冀州(今河北省)、东北是兖州(今山东省)、东边是青州(今山东、安徽之间)、东南是徐州(今安徽省)、南边是扬州(今江苏省)、西南是荆州(今湖北、川东)西边是梁州(今川北、陕南)西北是雍州(今陕甘、山西)。

玄沪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大豫山下。大豫山又名大禹山,在古时候地处亚热带,常有大象在此地生活,大象山上与大象有关的地名有很多,有大象岭、大象沟、大象石、象山泉、大象河、象山崖、望象台、群象山······等很多历史地名。
关于大豫山的传说;在罗岭、长水一带流传很广。远古时洛河水流至大豫山被大山挡住,滔滔洪水飞奔而下,大禹治水遇到了难处,这时洛河神龟向大禹献出了洛书,大禹经过反复思考,按照龟背上的丹甲青文得到启发,劈开石门使洛水顺流而下,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取名禹门河,并在龙头山上盖了禹王庙,进行设坛祭祀。

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在玄沪河谷,不但有龟滩、龟窝、龟潭、龟背石等。在长水西五里许的玄沪河谷陡峭石壁上至今还有明代镌刻的石壁诗《游龟窝至此偶成》,诗曰:“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于游人当管弦”。署名是“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此为“洛书”出在洛宁提供了有力旁证。玄沪河摩崖诗石刻经风剥雨蚀,损毁严重。石壁诗已石缝裂开,字迹受损。在长水西五里许的玄沪河谷,陡峭石壁上至今仍有明代镌刻之石壁诗。此乃明朝弘治年间祖籍西蜀、为官广东的进士刘武臣,到此游龟窝时所留手迹。
“引蔓缘崖步涧泉”记录了当时进玄沪河谷之艰辛,“鸟声正尔弄清妍”描述了在玄沪河谷听到鸟叫声音优美时的激动心情,“潜踪莫遣惊飞去”记下了粤官刘武臣示意随行随从弯腰匿踪、不要把放喉引唱之鸟惊吓飞走的翼翼手势,“留于游人当管弦”显示出诗人此举何为的殷殷情怀。一行人经过千辛万苦,来到玄沪河上,这里有山谷、流水,有陡峭的山崖,并看到山崖上镌刻着三个一米见方的大字,曰;(老龟窩)。大家很惊喜,并在山崖上也镌刻了到此看到的一切,听到悦耳动听的鸟叫,看到了玄沪河中的龟窩,石龟龟裂的纹络灵龟石,龟窩大峡谷中的上涧槽、中涧槽和下涧槽。五百年前,那时从广东到豫西,一路颠沛,何其艰难,没有坚韧的毅力,卓绝的精神,不到西天心不死的气概是来不了的,但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文人刘武臣官事在身,却能永宁探龟窝、亲临玄沪河,并且留下诗文。当时陪他一起到玄沪河“考察”的永宁县县吏、山西夏县人董性,又能及时安排匠工镌刻于石壁之上,此为“洛书”出在洛宁提供了有力证据。

洛出书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出自《易经·系辞上》的名言,道出了“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的定论。由此而言,早年在我永宁(既洛宁县)玄沪与洛水相交的洛汭之处,灵龟负书而出,确为永邑之光!
《后汉书·五行志》云:“大禹治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箕子迷《洪范》,朱熹赞曰:“万世之大范兮存乎其人”。《大戴礼记·盛德》记载:“明堂者,古有之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陈抟绘黑白,邵雍尊之:“希翼心一片不可得而言”。圈点布奥妙、黑白释无穷。丹甲青文,蕴含多少神秘和玄机;古往今来,引动多少学者与文人。
阳虚山下仓颉造字台,距此尺咫,洛书龟窩距此五百余米。西长水村在隋元时期为长渊县,古碑所处位置为古县城中心区。现在仍然保存有三国曹魏时期古碑和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题写的“洛书出处”古碑。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作出定论:洛书出处在河南洛宁西长水。
一九九六年修洛宁县西长水大桥时,曾在龙头山下挖出一幢残碑。上镌刻诗两首,右侧一首为;大禹疏导洛水流,仓圣给书台上头。石冷剑横仙榻迥,松深鹤鸣崤熊口。则之圣人范九畴,河洛图书迹尚留。把酒况逢贤地吟,飞仙渡水蓬莱游。落款为;贵州广德空石胡夢豸题。左侧一首为;尧天舜日禹疏流,熊耳肴山拱龙头。森森松柏翳翠岭,泱泱洛水致阳侯。灵龟负书大禹录,神女古碑字尚留。远望蓬莱即在此,游人酣醉不再求。落款为;朝城静峰张夢麟题。本府吏张子镛立(为河南府吏张子镛立)。一碑两诗,工排细镌,十分珍贵,缺少年代记载。
今天我们细研此碣,发现很多意想不到奥妙,越读越品越耐人寻味;一碑二诗,实属少见。两首诗的末三句:“河洛”对“神女”,“图书”应“古碑”,一“迹”相一“字”,“尚留”同“尚留”,就连两首诗作者,在碑面上也是姓与姓刻齐,“梦”与“梦”持平;一个称“空石”,一个号“静峰”。
遥想当年的贵州文人,号为“广德空石”的胡梦豸和“朝城静峰”的张梦麟,“二梦”结伴,游至西长水,研读“洛书”和“洛神”,并各自作诗为记。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南国文人长途跋涉徜徉至此,足见其时“洛书”“洛神”的声名远播。
而今我们更应该深研洛书,寻找内涵,解千古之谜团。发扬古人研究洛书的勤奋精神,挖掘历史,弘扬洛书文化。传承河洛文化,把建设豫州,建设河洛,建设洛宁的重任担起,把美好的洛宁建设好。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