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插门楣迎端阳,香包满街家家祥
文/杨永春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端五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据说
战国时期,有一个忠臣名叫屈原,很受楚怀王的尊敬,但有许多小人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时间一长,楚怀王听信了谗言,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
不久,秦国攻入了楚国,并叫楚怀王议和,屈原劝楚怀王不要上当,但楚怀王不听,还把屈原赶出都城。楚怀王上了当,几年后就死了,
大诗人屈原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又痛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投殁泪罗江,人民念其忠魂不死,投粽子入江哀悼,并赛龙舟以示纪念,同时,便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粗算下来,民间流传的这一习俗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青海人常说“早端阳,晚中秋”,意思就是端午节的活动热潮在白天,而中秋节的热闹却在晚上。按照惯例,端午节头两天,家家户户开始采购粽叶,糯米、红枣、葡萄、韭菜、羊肉或猪肉等等。并在端午节头一天开始包粽子,包包子。而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韭菜包子、凉面、凉粉、喝雄黄酒,并以枣糕、粽子、包子、凉面、凉粉等馈赠亲友,联络感情。
至于节日气氛的烘托装饰,则更有一番喜心悦目的习俗。如端午节前一天千家万户的大门门楣上和屋檐下,折插白杨树枝,碧青浓密,迎风飘动,取其枝茂叶盛,家业兴旺,禾苗茁壮,风调雨顺之意。 而家里的供桌上献艾叶和奇香郁郁的沙枣嫩枝,再配上几株娇艳欲滴的红白芍药花,清香幽雅,绚丽庄重。据说插艾叶有祛邪驱瘟之效,水缸中泡几块中药苍术有解毒消灾之功。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水缸也已成了过去式,水缸中泡苍术也成了传说。
端午这一天,老人们还要亲自为串亲访友的男女孩子和家中幼儿的脖子、手脚腕系上五彩丝线环,耳、鼻孔擦抹几滴雄黄酒,以为毒虫不伤,百病离身。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亲友间互赠“香包”的活动。

香包亦叫香囊,香袋。其根探于古代的“艾虎”、“艾符”。在古代,有人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把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在头发上或佩带在胸前以祛瘟辟邪,这就是艾虎。传说,善于降妖伏魔的张天师,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四方,所到之处,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为灰尘,妖邪归回地府。由此,我们透过迷信的迷雾,便可看见艾虎的功效和威力。艾叶有杀菌祛虫之功,虎又是传说中的神兽,可以镇一守门户,二者合一制成艾虎,可见人们的心理是想以此获得生命的保障和寻求心灵的安全感。

戴香包与民间“驱五毒”的风俗有关。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在我国华北部分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纸分别剪成五毒形状,贴在门、窗、墙壁、炕头上,为避诸毒,有的用丝线穿住五毒模型的头,并在每个毒卑的头上刺上一根针或钉子,挂在小孩的手臂上,表示把这些毒虫都刺死和吊死‘有的用黄布做成葫芦形的袋子,把用彩纸剪成的五毒装在葫芦袋子里,表示五毒永远不能外出害人,也表示用葫芦这种古代被当作镇邪的宝物把五毒镇住。还有的地方把五毒串成长串,在上端系上艾篙、营蒲之类,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的藕形。营蒲、艾蓄表示刀和剑要把五毒斩除,大蒜代表锁,将它们锁住杀死。

在青海,香包是年轻的姑娘和少妇们 在端午节来临之前,用五光十色的绸、缎、绢等丝制品碎块巧手制成的,绣出各种花卉、动物、禽类、果蔬形象,端午节这天佩挂在儿童胸前,纤巧玲珑,香艳多姿,走亲访友或外出时,人们争相察看欣赏孩子们身上佩挂的香包,称赞做香包之人的心灵手巧。因包内装有野生香草,当儿童们成群嬉戏时,则香气扑鼻,堪称一绝。香包的花色品种很多,用途也各异,如果妙龄的青春少女,赠一个香气適人的“心”型香袋给某位俊小伙,就是产生爱情的最早信息。还有佩带在婴幼儿脊背中心的狮、虎、鹿等大型香包。这些动物都是自古以来被老百姓广泛崇拜的神化了的偶像。特别是狮子为多。狮乃百兽之首,虎为山林之王,鹿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所以这些出类拔萃的香包,在民间被认为是儿童平安康泰的护身符,它们既是节日的装饰品,也是民间手工艺品的杰作。

为此,端午节前一个多月,那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便开始缝制香包,而那些放牛娃、放羊娃也就成了妇女们巴结的对象,求他们在放牧的同时,在大山的悬崖峭壁上,采挖草香,放牧人常爽快的答应,并在每晚放牧回家后,将草香卖给做香包的妇女们,既增加了收入,又可以和妇女们打情骂俏,真可谓互利互惠,其乐融融。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年轻的妇女们常忙着走出家门,挣钱养家,年老的妇女们则挑起了做家务,照看孙子、外孙等的重任,所以,做香包这门手艺也几近失传。这种背景下那些心灵手巧,沿习做香包手艺的妇女们。在端午节期间靠卖香包,就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妇女只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靠卖香包收入就达一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