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学随笔
屈原与端午节
文/郑国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
我小时候不懂得谁是屈原,为什么要纪念他?
村里的老人只知道是纪念屈原,但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端午节 要吃粽子 赛龙舟,我们那里吃包子的比较多。
我小时候曾幻想过屈原是个大英雄。
后来听我大哥说:屈原是个诗人,是我们楚国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诗人。
我问大哥: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
大哥说: 屈原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有很多诸侯国。
现在的湖北湖南是属于楚国。
诗人屈原就出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当时是楚国的丹阳,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怀王,史书上记载着楚怀王,生活腐化,不思进取,不顾老百姓的生死。
屈原当时是个司大夫官职,他为了黎民百姓,挺身而出,向怀王提出要整治官吏,要富国强兵,楚怀王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说屈原有乱国谋反之嫌,将他流放到今湖南境内任地方官。
当屈原走到汨罗江的时候,天下大雨,没法过江,这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思前想后,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君,还不如以死要表达自己是忠君爱国的。
于是,他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后来人为了纪念屈原,将五月初五列为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忠君爱国的思想。
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个,纪念屈原是每个朝代都要坚持的。
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屈原能写的诗歌,引起老百姓好感。
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之,屈原是忠心的臣子,王上将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千古难得的大忠臣。
于是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起来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
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
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的老百姓:要爱国,要奉献。
此后几千年,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包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定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历史到了今天,中国强大起来了,国运昌盛,人民过上了自由民主的好生活。
可是,一些不爱国的人,反而迁移出了自己的祖国,这种行为就是出卖了自己的国家。
更有甚者,奴颜婢膝,携带巨款,逃到国外,尤其是逃到美国的最多。
这些人的脑子进水了,自己的国家不热爱,却要去外国当叛国者。
中国强大了,就引起了外国的嫉妒,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反脸不认人,吸干了中国移民的金钱后,大搞反华排华活动,宣言要将华人拒逐出境。
这些不爱祖国的人,最终落得个有国不能归,他国做奴隶的下场。
当今的中国人,应该学习屈原爱国忠君精神,生为自己的祖国生,死为自己的祖国而死,这样就会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郑国需写于火车上
2020年6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