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风匣
风匣也称风箱,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必备,催火做饭的鼓风工具,让灶膛里火苗烧得很旺。风匣结构很简单,一个长方形的风箱,风箱两头底处都挂有一个活动的木舌头板的进风口,箱内结构是用木质的推拉风板,板的四周用水胶把鸡毛沾在上面,拉风板是用两根横圆木或是方木来固定,然后用人来回推拉,当往外拉时,木舌头板张开把风从进风口吸进去,当往里推时,进风口木舌头板就自行关住,而另一个进风口木托板又自行张开,又将风吸进来,吸进风匣里的风从风匣中底处的出风口处吹到灶膛内,将堂内柴火催旺来做饭。
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村人,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起床,母亲忙活锅台上的活,父亲则拿上农具去地里干活。我看到他们起来随后也就起来帮妈妈取柴火,妈妈把柴草放在锅底下点着,长满老茧的手拉着风匣,眼睛盯住锅底下的柴火,在风匣里鼓出来风的作用下,柴火着旺了,妈妈把早已切好的菜下锅开始咕嘟。这个时候,我就去帮妈妈拉风匣,我一只手拉风箱,一手往锅底下添柴,风匣便“呱嗒呱嗒”地响个不停,听起来是有节奏的音乐。根据经验,当锅盖边开始往外冒气,拉风箱节奏便可稍稍放慢一点。
拉风箱最急人的时候,是煮饺子,锅里的水一时半会烧不开,饺子不能下锅。这个时候,必须加大频率拉风匣,锅开了,力气也用差不多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住,否则,一锅饺子就煮成片汤。
记得一次,妈妈刚贴上玉米面大饼子,我一不小心走了神,把风匣的拉杆弄断了。这下子,可坏了,刚贴上去的大饼子,全滑到菜锅里。虽然妈妈已去世多年了,但现在想起来那时妈妈眼眶有些湿润。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做饭的柴火早已换成洁净的天然气,大锅灶台已无影无踪,风匣更是难得一见变成了“古董”,它伴随着那个年代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锁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