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亲》(原创)
口解培梅(山东省)
长这么大,我好像从来都没有仔细的看过父亲,总觉得父亲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有着健康的身体和稳健的步伐,是我们姐弟三人如山般的依靠。也许是内心深处一直抵触,不愿相信父亲老了这个事实,仿佛我不看,父亲就还是那么年轻健康一般。但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曾经的满头黑发如今基本全白了,皱纹爬满了额头,步履也不再稳健,背微驼腰也弯了,声音不再洪亮………父亲老了,不再是以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精神抖擞的父亲了,生活彻底把他变成了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
小时候,我们全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住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父亲那年高中毕业,因历史原因,无法参加高考,在李台小学做代课教师,但父亲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给学生上课和种地之余,一直不忘读书学习,盼望着有一天能恢复高考,考上大学为国效力,国家能给分配工作,就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上天不负有心人,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成为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了东平县教育局工作,几年后因文字功底过硬,被调入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写材料,以后通过努力才一步步升迁当了局长……,我们姐弟三人的命运因父亲的努力而改写,我们的户口“农转非”后落入县城,最让父亲高兴的是,我们三人都上了当时最好的实验小学读书,这意味着我们以后只要努力学习,就朝着理想的大学更进了一步。在父亲的鼓励和教育下,我们姐弟三个都考上了大学,如愿成为了国家干部,都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父亲放心。
父亲工作一直很努力,记忆中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陪伴我们的时间少之又少,偶尔的陪伴更显的弥足珍贵。也许是因为普经当过老师的原因,他有时会给我们出个问答题,比如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当我们都答不出来时,父亲会大声地告诉我们:是时间!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要惜时!由此我们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小时候家里是养猫的,我们小孩子又没有什么玩具,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逗猫玩。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批评,也没有教育,而是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卫懿公,平生最大的爱好,既不是权术,也不是酒色,更不是治国,而是养鹤。他让鹤乘坐高级豪华的车子,比朝中大臣们坐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卫国每年要耗费大量资财,无形之中给老百姓加重了负担,无不怨声载道,最终被狄部落所灭,自己也命丧沙场,留下千年古训“玩物丧志”。父亲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记得儿时有个月圆之夜,父母和我们三个手拉手出去看月亮,那时觉得月亮真大真圆,父亲用手指着月亮对我们说,看见了吗,这块是月亮里的环形山,那里面有吴刚,在砍桂花树,桂花树下是嫦娥在跳舞,玉兔在捣药。我们小时候都认为这是真实的存在,美若仙境。接着父亲又给我们讲了“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还有毛泽东的著名词句:“…………问讯吴刚何处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我们听得似懂非懂,如痴如醉…………。现在想起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我的母亲是独生女,父亲在外公外婆五十岁时,就把他们从乡下接来和我们一起居住,方便照顾,一直到他们七十多岁养老送终。期间外公患了癌症,前后动了一次大手术和无数次小手术;外婆人生的最后八年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任劳任怨地照顾他们,始终没有一句怨言,没说过一句难听的话,总是好言相劝,哄着他们按时吃药吃饭,经常搀着他们出去走走………父亲兄弟两人,叔叔在省委工作,祖父祖母故土难离,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家里有四位老人、三个孩子,父亲还要上班,母亲干临时工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当时我们少不更事,现在想想,他们那时该有多累!上有老下有小,努力爬坡,一刻不敢停歇!我们姐弟三人成年后陆续有了孩子,照看我们的孩子又成了他们的“神圣职责”。去年有了小孙子,“含饴弄孙”之乐成了他们晚年最大的快乐。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不要把照顾小孩当作一种负担,那样会感觉累,要当作一种乐趣。
父爱无言,深邃伟大,不求回报。我的老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借用阎维文一首歌中一句歌词: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