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端午
文/盛秀丽
卧室的门把手上,挂着两只香囊,粗大的针脚伴着俗艳的红,是某一年过端午时,一家药店做宣传送的,日复一日挂在那里,再也嗅不出一丝香气。
我小时候的香囊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小时候的香囊(家乡话叫香布袋)是娘拈了针线,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俗话说,麦熟一晌,随着芒种节气的来临,地里的麦子一天天焦黄。“芒种忙,三两场”,对于刚刚在地里挥汗如雨,抢着把麦子收割回家的农人来说,这个紧接在芒种之后的端午就显得尤为重要。
放松放松身心,犒劳一下过于疲累的身体,娘把鸡蛋、蒜和洋葱满满地煮了一大锅。天刚亮我就出门了,挎着柳条篮子,我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把艾草、猫猫眼、车前草等中草药采满篮子,经过村西小河的时候,还要记得弯下腰,用清亮的河水把眼晴洗干净。村里的老人说,端午这天,月亮里的嫦娥要向人间撒药,那些采来的野草和河水里,因为沾了仙药,在薰过洗过之后可以一年不受毒虫侵扰,但这一切都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因为药是在月宫采的,太阳一照就失去药效了。
回到家就能享受娘做的美味了,蒜早已经煮面,鸡蛋却舍不得一气吃完,揣两个在兜里,出去和小伙伴比赛磕鸡蛋。人人都显得鬼鬼祟祟,而比赛讲的是眼疾手快,拿自己鸡蛋的尖头对准对方的圆头猛磕下去,激起周周一片笑声,和洋葱同煮过的鸡蛋皮变得特别坚硬,一蛋磕下去,如果对方的鸡蛋恰好没有和洋葱同煮,且圆头里面又是空气,一下就会被磕得稀巴烂,输了的人并不生气,且躲到一边享口福去,赢了的是洋洋得意,忙着找寻下一个目标,我们就这样笑着闹着,顾不得弄脏了身上的香布袋。
离端午还早,娘就开始准备缝香布袋的材料了,布各色各样,是一年的积累,总要挑颜色鲜亮且带花纹的出来,线是五彩线,娘的手艺是村里出了名的,一针一线绣的鸳鸯放到水里仿佛真能游走,把线一根根劈好,娘走向药铺去寻香草。我的任务是跑到菜园子,把留在蒜苗里的蒜薹(总有一些蒜薹一抽就断)剥出来,经过一个麦季,蒜薹已经变得又干又硬,拿回家,剪成一厘米一厘米长的小段。
娘已经开始绣香袋了,花布头挑挑捡捡,依照不同的形状拼接,丝线在手上绕来绕去,香布袋有三角的、四角的、心形的,每一个都精心绣成,香草用棉花包好,把布袋填实,五彩线顺着封口处一路平针连过去,再轻轻一拉,香味就被包裹在里面了。
接下来该是我的干蒜薹上场了,每一个香布袋做好之后,下面都是要缀穗穗的,一节蒜薹一个小圆布片交替着串在一起,下面再系上彩线,大香袋缀三串,小香袋缀一串,这样,一个香布袋才算大功告成。五彩线长长的,挂在脖子上,那种浓郁的药香能陪伴整个夏天。
我曾在长大后学着娘的样子做针线,无奈手笨得像脚,不管怎么摆弄,做出来的小玩艺丑得自己都没法看。后来突发奇想,不会绣我可以叠呀,找来打印纸,裁成长条,再折出四个角,把丝浅一圈圈绕上去,红绿黄白黑,倒也别致醒目,可惜太娇贵,手一碰就变形,娘做的香布袋可是带在身上,睡觉都不怕压的。
当又一个端午佳节到来的时候,望着门把手上悬挂的两只香囊,我忍不住问自己:要不要重新拿起针线,把这一项传统手艺继承下去?
责任编辑:刘艳芹
作者简介:
盛秀丽,女,1971年7月生于河南平顶山,现为郑煤集团职工。故乡的山水给了我聪俊和灵秀,火热的生活促使我一次次运笔成文。曾有多篇作品发表在《郑州矿工报》《当代先锋文学》《都市头条中国文学》上,相信写一个字有写一个字的欢喜。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魏红霞 李磊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