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说词曲中的“暗韵”》必读
暗韵,就是诗句中除韵脚之外的韵,也就是句中押韵,称之为“句中韵”。
适当地运用暗韵,可以使诗词在阅读之时更加悠扬悦耳。
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叶。”这句话说明了暗韵的重要性,不能把它当作“闲字”而不“叶(押韵)”。
暗韵在词和曲中是常见的,这是谱书中所规定的,比如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沁园春》一调注明: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
所谓“过片处”就是词与曲中的下片中的第一句,一般是第二字为暗韵。
例如宋代·贺铸《沁园春》(正格)下片起句“离群。客宦漳滨。但惊见、来鸿归燕频”。“滨”、“频”为押韵字,“群”实为暗韵字。
又如唐代·陆游《泌园春·孤鹤归飞》中下片起句:“交亲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云”、“身”押韵,“亲”就是暗韵。
清代·李文溪《沁园春》下片起句“平生黄卷青灯,肯珠翠奢华八尺檠。”“灯”、“檠”押韵,“生”字也是暗韵。
也有暗韵不押的,如宋代·苏轼《沁园春》(正格)下片起句“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第二字“时”就不是暗韵。
还有其他的变格体也没有暗韵,如宋代·辛弃疾《沁园春》下片起句“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重”、“峰”是押韵,第二字“先”就不是暗韵。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下片起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娇”、“腰”押韵,第二字“山”应为暗韵,而“山”字并不是暗韵。但是,按照词谱,“山”字处押韵的为多见。
暗韵在元曲中要求比较严格。一般也出现在“过片处(下片起句中的第二字)”。
例如:《黄钟调·昼夜乐》的下片《么篇》的首句“仄平∧仄平∧上去平”(“∧”为暗韵符号)第二、四字为暗韵,且一、二字与三、四字为迭字。
元代·赵显宏《黄钟调·昼夜乐·夏》中下片《么篇》的首句:“小哥,小哥忒恁快活”“哥”、“活”押韵。“哥”是暗韵。
暗韵在元曲中运用是比较多的,并不只限于在“过片处”,甚至还有六字三韵的,王实甫《西厢记》中“忽听一声猛惊”六字中,“听”“声”为暗韵,“惊”押韵。这在元曲中是随手可找到例证的,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引元代·周德清的话:“此类凡元人皆能之,不独西厢为然。如春景时曲云:‘柳绵满天舞旋’、冬景云:‘醉烘玉容微红’、私情时曲云:‘玉娘粉妆生香’,俱六字三韵。”
暗韵在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在律诗中出现了暗韵,称之为“犯韵”、“冒韵”或“挤韵”,应尽量避免。特别是第三字以后出现暗韵,更是不允许的。
如:
例如唐代·卢仝《逢郑三游山》: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中“逢”、“茸”、“峰”、“重”、“松”字,俱属二冬韵,而第一句中“逢”和第二句中“峰”与韵脚同韵,即称为“犯韵”、“冒韵”或“挤韵”,宜尽量避免。至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则不受此限制。
因此,今人在诗词的创作中,写律诗时应避免暗韵(句中韵),避免“犯韵”,特别是第三字以后。而在写词或曲时应根据谱书的要求,该暗韵时必须暗韵,没有暗韵处最好不要暗韵(句中韵)。当然,暗韵用得活不在此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