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华夏大地处处弥漫着温馨,炎黄子孙陶醉在粽叶淡雅的香味中,沉浸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的鼓声;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风里歌里水里。此时,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听着这熟悉的民谣,又想起千古的传说。每逢端午节,留香的艾草、飞渡的龙舟、甜蜜的粽子,总会让人再次感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也让华夏儿女感受到千年习俗,带给我们那份深深的情怀。
端午节这天,家家吃粽子。粽子好吃,要感谢我们勤劳聪明的先辈。据说,当年屈原仰望苍天,他时刻忧虑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传来国都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了江中。老人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喂鱼,后来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
屈原生前,他忍受着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殉职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李白、杜甫、岳飞等……,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江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离开我们,一直在传承。特别是在今年初的疫情中,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灾难降临到人间,瘟疫突袭荆楚大地,并在全国蔓延,幻棕魔影,无声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安全。国人谈疫色变,九州大地惊恐不安,人们的生命正在饱受病痛困扰。
国家号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几万名白衣勇士,在万家团圆的当晚,背起行囊,逆行前往,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在医疗阵地的前沿上。我们的医护人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治魔降险,阻止了疫情的蔓延。用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换取了人们幸福安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这就是屈原精神的最好延续。
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走的更稳、更坚定,无往而不胜。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热爱祖国!
屈原那时处在人生的逆境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亡、情未改的爱国情怀,是国人学习的榜样;那赛龙舟的精神,也是亿万人民同心协力的象征;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永远相连。
历代诗人对粽子情有独钟,在端午这天,饮酒品粽之余,还以粽子为题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诗人殷尧藩:“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表达了背井离乡的游子,重返故里时的激动之情。清代儒学大家谢墉笔下的粽子,另有一种情调,在京城做官时,他念念不忘家乡的粽子:“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记得我们小时候过端午节,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制的。每到端午节时,母亲总是提前采来新鲜的芦苇叶,用煮沸的水将苇叶泡涨留着备用。然后把泡好的糯米用这些叶子熟练地包起来,再放上一颗红枣,最后用线缠上两道,在粽子的一面绑上一个漂亮的结。等到粽子蒸熟了的时候,满屋都弥漫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让人直流口水,我和哥哥常常等不到放凉了再吃,总是烫得嘴都红了也不觉得疼。回想起来,至今还觉得可笑。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及其丰富,超市里粽子种类繁多,甜的有蜜枣、榛子、薏仁……咸的有猪肉、牛肉、火腿……还有水果味道的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母亲亲手包制的粽子最香,还有那满屋都散发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虽然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依然怀念母亲亲手包制的粽子味道。
“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 。历经千年,端午节却依然焕发出迷人的光芒。人们在端午佳节:“吃粽子,撒白糖,插艾叶,配香囊,荡起桨,推开浪,赛舟驰骋处处祥”。此时,大江南北到处呈现出幸福生活美好的景象。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每个节日都蕴含着无限的遐想,也饱含着先辈对后人的无限期待。千百年来,粽子盛行不衰,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成为文化传承的符号,至今在人们的心中仍有无穷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