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 亲
作者:彦 之

(照片:本文作者父亲)

父亲已是享受天仑之乐髙龄的耄耋老人了,是建国前的老党员,他每天都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亊,关注农村的政策与发展。
九十二岁的父亲精神瞿铄,身体健康,走路轻盈,思路敏捷,语言流畅。昨天的记忆,依然能汇成今天的故亊。
父亲祖籍是山东郓城县人,他出生在旧社会,兵匪灾荒,战亊连年,民不聊生,饥饿频频夺去穷苦百姓的生命,苦难深重席卷苍茫大地,人民处于极度的水深火热之中。时值年青的爷爷被国民党强行抓了壮丁,强迫成为反动派的炮灰,最后被逼迫去了台湾,一去杳无音信。小脚的奶奶带着十几岁的父亲与叔叔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终因生活的重压无力支撑,奶奶重病缠身,成为了失声聋哑人。
十六岁的父亲为了逃生,忍痛割舍了病中的奶奶与小弟,只身一人随同同村闯关东的人群,几经周折抵达了哈尔滨,父亲饿得眼睛冒花,口吐胃水,拎着简单再简单的被子向东、向东,一路讨饭,无目标的行走了七天七夜,来到了通河县富林乡德兴村当时的许家窝棚,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再也走不动了。举目无亲,一路的苦难,瘦弱的父亲或用一颗活下去的诚心唤醒了老天的恩赐与同情,小屯终有一户心地善良的唐氏好心人,接纳与收留了无依无靠的小山东,父亲暂有了栖息之地,条件是干活供吃供住。父亲这才保住了命。唐氏掌柜对父亲很好,父亲也把这里当成了家,几年后唐家主人为父亲提亲操办了婚亊,父亲与母亲的家从此诞生。
父亲是很有思想和报负的人,在关内,幼小时的他曾受到进步人士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嗓子好,学唱了许多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他的歌当时在许家屯是无人不晓,父亲教会了屯里的青年,这些充滿激情的救亡歌曲激发了青年的力量与热忱。正因父亲的思想进步,树立了年青人的威望,屯里人都对小山东都有好感。四八年,经刘河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一名党员。从此,一些党的工作与活动也便多了些父亲的身影。
建国后,父亲在村里担任了共青团书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青年保护村屯站岗放哨,检查路条盘查外来人员,配合农会开展分田分地的革命斗争。解放后,积极参与村里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过度到生产大队的各项活动。德兴村的生产大队是由五个自然屯组成,生产生活不便于管理,六零年按上级指示精神,南片又分成四个生产大队:德兴,兴隆,四站,方向。时任县委书记张枫为方向村起了村名,其意党指明了新的方向,方向村由此而得名,历史永刻铭记。
父亲被上级派到兴隆担任党支部书记,不惧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带领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在书记与大队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心为公一心干好工作。父亲不识字,扫盲工作的开展学会了简单的读写,给工作带来了方便。
回首往事,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父亲,年迈了,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夕阳的余辉燃亮了天边的云霞,依然散发着红光与火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