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地区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苏东坡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可以意料得到,所有邻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

惠州东、西、北三面,计有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送食物。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抃变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其他至交如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
每过几天,太守詹范就派他的厨子带着菜到苏东坡家来做。过几天,苏东坡就到城西湖边朋友家喝几杯。

那片湖位于山麓,旁边有一座大佛塔,两座庙。有时他去钓鱼,一直坐在岸边一块巨大的卵石上。
一天,他钓到一条大鳗鱼,他带着鳗鱼和酒到太守家去,在那里吃饭。
苏东坡常去游白水山,有时他带着儿子,有时和本地太守或新来到城中的朋友一起。

惠州地区市井寥落,每天只能杀一只羊,但苏东坡不敢与为官者争买羊肉,只好叮嘱屠夫,每次将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卖给他,
回家之后将羊脊骨放在锅里用水煮熟,再趁热浸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
这样就可以啃食半天,慢慢地享受着由骨头缝儿里所抉剔出的一星半点的羊肉。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苏东坡不无自嘲地写到:“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书》)
苏东坡自觉“罪大责薄”,遭贬来惠州,使得兄弟被放逐,家人分离,觉得有辱亲朋好友,再加上“衣食渐窘”,心情必然郁结。
但是苏东坡性格中的乐观豁达,让他可以在苦中寻乐、寻趣,觅得羊脊骨的特殊滋味。

到了惠州,苏东坡最大的发现,是此地无酒类的官方专卖,每家各有家酿。
由此时起,他开始品尝桂酒,这时他仿佛在遥远的地方遇到了知己。在给朋友的好多信里,他赞美此酒的异香。
此种酒微微带甜而不上头,能益气补神,使人容颜焕发。
东坡写过一篇《酒颂》。即便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会为之神往的。
(待续)

《寓居合江楼》
苏东坡 [宋]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