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吕秀彬《芒种,众芳摇落煮新梅》、《五月再见,六月你好》、《六月,火红了青春》三文综评
美文作家吕秀彬,新近又发表了数篇散文。如果按时序的演进,物候的呈现先后,它们应该是《芒种,众芳摇落煮新梅》——《五月再见,六月你好》——《六月,火红了青春》。其中,《芒种,众芳摇落煮新梅》,曾以《芒种,花事渐减青梅香》的篇名发表过,所以,总共只能算三篇。
这三篇妙写纷繁,韵致悠长的美文,主题各别,主旨各异。我打算就各篇文章的主题、主旨逐一剖析,然后再就这三篇美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的共通性,作综合评论。
《芒种,众芳摇落煮新梅》,就芒种这一“最富农事、最凝结着稼穑艰辛的日子”的这一节序,敷写了红楼儿女的郁结衷肠,特别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荷锄葬花,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浓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林黛玉悲戚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众芳摇落的芒种气节,对运乖命蹇的美姝——林妹妹寄托哀思,是可以理解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本该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怎么让不上台盘的青梅喧宾夺主了呢?何况青梅非花,只是龙脑香科乔木的水果?原因在于我国是青梅的发源地,有3000年的栽培史。青梅与历代文人骚客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作家就围绕“玩、嗅、煮”三招,将一个个青梅故事推介了出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诗仙李白《长干行》中的诗句。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的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在远方谋生的丈夫的怀念。她虽“坐愁红颜老”,却希望丈夫“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而这种深挚的爱情,则起始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民间孩童嬉戏。亦即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用竹马折青梅,并把玩折回的青梅花枝。作家以艳羡的口吻说:“这是两小无猜萌萌的纯情”。而这段纯情,却创造了两个可人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苏轼门生李格非和其妻状元王振辰的孙女王氏,所生的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写过《点绛唇.蹴罢秋千》词。写她在蹴罢秋千,薄纱轻衣透时,面对误闯花间的美少年,惶遽、惊诧,以致“袜刬金钗溜”——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坠地,也无法顾及。但是好奇的羞涩,又让她“和羞走,倚门回望,却把青梅嗅”。李清照以白描手法,清丽明快地使一个妩媚、敏感却矜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较之韩偓的《香奁集》“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要庄重、含蓄很多。”“和笑走”,有卖弄风情的轻薄之嫌;“倚中门”,又略嫌旁若无人。作者评价李诗为“门楣间溢满少女的娇羞”。基于这种正确见地,作家才摒弃了韩偓,而选择了李清照。
“结满岁月过往“的第三个青梅故事,反映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四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书中描述,曹刘“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操曰:”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操咄咄逼人,备则佯狂卖傻。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备则谦恭隐忍,蹈光养晦。一时,唇枪舌战,刀光剑影。难怪,元.萨都剌《登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诗曰:”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也难怪,《三国演义》卷首《临江仙》就有“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诗句。对这一惊心动魄的青梅故事,作家评论曰一个是:“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的潇洒”;一个是“依人门下,一味谦恭,装弱卖傻的隐忍”。分别指谁,不言自明。作者紧扣青梅,说:“恰如盘中青梅,涩涩中有更深的耐人咀嚼的况味”。这种评价中肯、得体。
最后,作家紧扣主题,点明主旨,总括为“众芳摇落里,青梅煮酒间,芒种,把时事的风云变幻,人间的喜怒哀乐,正深情地演绎。

《五月再见,六月你好》以流丽明快,热情似火的诗般语言难忘五月,怀想六月。
作家启示我们,“难忘母爱沉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5-10”——“我要您”。这似乎是网络语言,暗示了儿女对拳拳母爱的感恩。
“5-12”——“我要爱”,让我们难忘“国际护士节中最美逆行者的身影”,是他们的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使武汉樱花怒放,神州冰雪消融,疫障拨除,玉宇澄清,华夏儿女笑扬眉!
“经过五月百花的孕育,瓜蔓遍野,桃李满枝,桑葚活若,梅子澄黄......”五月可以再见了。而六月“每一点青绿,都是点缀在田畴的夏天的希望。”希望让人怀想。作者怀想风雨如磐的旧社会的暗夜里“那盏小桔灯浅浅的光芒”,它反映的是作家冰心《小桔灯》的散文,写国民党时期某山区群众水深火热的贫苦生活。怀想“小桔灯浅浅的光芒”,让青年人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怀念那条清清的碧溪山岨,如翠翠一样的澄澈”,揭示的是沈从文《边城》中茶峒军人与老船夫独生女忠贞爱情的结晶——翠翠,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怀念那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出自苏轼《浣溪
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可以不病湿;小符斜挂绿云鬟”,可以辟五兵。而“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表达了苏轼和侍妾朝云之间相互提携与之偕老的愿望。
被贾谊盛赞为“凤漂漂其高远”“袭九渊之神龙”,忧谗畏讥,热爱祖国的伟大诗人屈原,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用亘古不变的虔诚,在粽叶的青青与粽香的袅袅中”永远纪念着的诗人。尽管时光嬗变,屈原,“已经定格为民族文化一枚多元的符号”,并“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用青青粽叶、袅袅粽香来匡定芸芸众生的民族大义,十分贴切。接着,作家用递进式复句:“一个节日关联着一位诗人;一个诗人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历练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这种璇玑图式的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自我认定中,这个节日的民族性、崇高性显露无遗。所以作家无限感慨道:“有哪一个节日,能像六月端午一样,浓郁着民族灵魂的香味”?
作为人生舞台时间载点的六月,还有一个不可忘却的节日,那就是父亲节。父亲节源于美国,是六月份的第三个周日,被世界上52个国家所尊奉。中国大陆官方没有硬性规定父亲节的日期,但据说民国时期,曾有包括梅兰芳在内的一些社会名流,曾建议八月八日为父亲节。
身为儿女,在感恩慈母的含辛菇苦的抚养的同时,也应该感恩负重前行恩重如山的严父。文中,作家用标示形象比喻的排比句彰显父爱的厚重内含。该段末尾,作家还谆谆告诫,为人儿女,切莫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微言大义。
“就让六月的风,携流莺声声,永远啼唱着岁月的静好!”这是又一个流利明快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豹尾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月,火红了青春》开宗明义,直击主题,以春天是小姑娘的明媚;秋天,是大家闺秀的温婉;冬天,是沉稳老人的深思的形象比喻,断言,“六月的夏,便是热烈奔放的青春的火红。”
为了印证这青春的火红,作家以排比句列举了《夸父逐日》故事。《夸父逐日》源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勇于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有火红青春的青少年的学习榜样。第二例,列举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理想蓝图上斑斓的色彩”。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菩萨蛮.大柏地》词,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词句,追忆了伟大领袖重游大柏地,回忆“当年鏖战急”的全胜心情。鼓励今天的年轻人,“手持彩当空舞“,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华夏复兴的美好蓝图,彩绘斑斓底色。
第三例,仍然是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家合并两句的意思为“巡天日行八里行”,认为这是追风少年驰骋宇内,包举八方的雄心壮志,才足见竞逐时光的豪迈。
在列举了一个故事、两句诗词,证实“六月,火红了青春”后,第三段,我们的作家开挂了,妙语喷涌,锦词迭出。 “谢却了春花的姹紫嫣红”,这分明是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改良版。一改“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伤感、颓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鸣,为赞颂春的色彩缤纷,籍以迎接夏的火红;而“一树树碧玉妆成的滴翠的墨绿”,又分明是贺知章“赋物入妙,语意温柔”的《咏柳》诗的化用。
文章结尾又化用了杨万里的诗,以“去拥抱火热的青春的六月吧!”这种煽情的句式作结。照应主题,干净、利落。
本文的副标题是“三文综评”。现在就来综合评论一下这三篇美文。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摛采铺文,托物言志”,“形散神聚”的文体。由于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真挚,故意境深邃;因语言清新,明丽、质朴、流畅,富于音乐感,而造成语言优美的态势。三篇散文皆符合上述要求,是一等一的美文。三篇文章之所以皆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写文章皆要有章法,也叫篇法。明.王世贞说:“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三篇散文各出机杼,《芒》文,写“花摇落,煮新梅”,故对《红楼梦》主人公寄于同情。对有关青梅的故事,一一破解,以实践“众芳摇落里,青梅煮酒间”,把“人间的喜怒哀乐深情演绎”。
《五》文虽同为抒情散文,但是为送走五月,迎来六月,感情的起伏较大,故“形”更散,但“神”却更聚。告别五月,难忘“5-10”“我要您”——母爱拳拳的庇护。“5-12”“我要爱!”——国际护士节中最美逆行者的身影。
怀念六月,则忆及《边城》、《小桔灯》的相关人物和苏轼词中所提及的相扶相依的侍妾,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关切。更具闪光亮点的是,以回还式的复句,赞颂了作为华夏民魂的屈原的永恒。
《六》文,抒情意味更浓。为青年人讲述了夸父逐日的故事,引述了毛主席“谁持彩练当空舞”,“巡天遥着一千河”的诗句的雄浑,以之引领青年们以凌云壮志,追逐时光,赶上时代的步伐,圆富国强军、中华复兴的梦!而三篇美文,都按古文写作“六字法”的要求规定做到了“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简捷、明快,直击主题;正文条分缕析,引人入胜;结尾寥寥数语,戛然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故语句(包括词组和短语)是否精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篇美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多层定语,多层状语和多层补语,造成文脉相成,推波逐浪;文波粼粼,溢彩流光的美文效应。所谓“多层”,即第一层的修饰成份,成为第二层的中心词,第二层中心词,又带了修饰成分。
如:多像一张张低眉羞赧的面庞



谓 宾
定] 中

定] 中
即:“像”是谓语;“面庞”是宾语。而“面庞”是中心词。“一张张低眉羞赧”是修饰“面庞”的,是“面庞”的定语;这一定语,这时又变成了中心词,让“一张张”来修饰了。再如:“夸父逐日,是凌云状志执着的追求”,“夸父逐日”是主谓短语做主语。下面“是......追求”,是谓语,谓语中心词是“追求”。追求的第一层状语是“执着”,“凌云状志”则是“执着”的状语。再如:“总被熏染得泪水涟涟,倾洒绵绵”,“熏染”是动词中心词,“得”后的“泪水涟涟”“倾洒绵绵”是修饰“熏染”的双补语。
这些多层定、状、补语句,俯拾即是。如霞光瑞气,神采飞扬。由于作者暏物生思,妙写纷繁,使文章远瞻细觌,韵致悠长。
三篇美文的另一大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和数量叠词,使文章有朗朗上口的音韵感。
如“濛濛”、“丝丝”、“茫茫苍苍”、“丝丝缕缕”、“款款”、“浓浓”、“涟涟”、“绵绵”、“涩涩”、“款款柔柔”、“拳拳”、“沉甸甸”、“绵绵柔柔”、“浅浅”、“老老少少”、“簌簌”、“一树树”、“一片片”、“华啦啦”、“一曲曲”、“一层层”、“一簇簇”、“一丝丝”、“累累”、“金灿灿”、“嫩嫩”、“一张张”......
三篇美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另一特色,是使用相当数量的连绵字,亦称连绵词。它是只有一个语素,或声母相同,或韵部相同的单纯词。一般不可拆开,也不能颠倒使用。如“葱茏”、“萧萧”、“稼穑”、“淋漓”、“潇洒”、“璀璨”、“栖栖”、“婆娑”、“蹒跚”、“缤纷”、“铿锵”、“烂漫”、“灿烂”、“孜孜”、“飘摇”......使用这些连绵词,使绘景状物具有生动形象性,在音韵上有婉转流畅的效用。清.李重华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这样,文章细密处如淙淙细流,回环抑扬;激越处,则激流勇进,恣肆汪洋。诵读之下,如珠缀玉,满目琳琅;娉娉袅袅,欲飘欲翔。
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hui 绘画义)满眼。”宋.辛弃疾《鹧鸪天》词,对上述话作了诠释;“水底明霞十顷光,天教铺锦衬鸳鸯。”
作者心灵敏睿,哲思隽永,信笔挥洒,自成一家,所以对这三篇文章的综评,我用了《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标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