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藏高原的第二次崛起(组诗)
刘沄
青藏高原,“广大高深”
因两大板块移动相撞
青藏高原卓然崛起
沿喜玛拉雅山脉
无人问津的冰雪世界
在地球之巅千年不化
冰川雪峰流下的泪滴
化作纵横奔涌的江河之源
江河之水养育万物
上善若水,大爱无言
因生存环境极其严酷
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
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广大高深”,是其贫困特点
贫围人群所居地域广阔
贫困人口基数大
贫困人群所处环境海拔很高
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斯土斯民,普遍贫困
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
被贫困所伤害的血和泪
如雅鲁藏布江一般流淌
贫穷,如珠穆朗玛峰般冷峻
令这片清寒挺拔的高天厚土
横亘时空,四季轮转
可有谁在乎这千百年的伤痛?
破解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关注高原蓝天下的民生之痛
一直牵挂着国家高层的心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百姓
为期四年的脱贫攻坚战
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连续四年在省级党委政府
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
被中央确定为
“综合评价好”的省区之一
西藏扶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堪称青藏高原的第二次崛起!
要想脱贫,必须攻坚
富有的家庭幸福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穷困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富裕自有生财之道
贫穷亦有致贫原因
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因学致贫、因灾致贫
因缺耕地致贫、因缺水致贫
因缺技术致贫、因缺劳力致贫
因缺资金致贫、因交通不便致贫
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
因婚致贫、因没有自信致贫
因自身懒惰而致贫……
摆脱贫困,是西藏各族人民
千百年来难以破解的一道难题
这片高天厚土上的老百姓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
人均寿命只有36岁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一个农奴的身价
只相当于一根草绳
命如草芥,何谈民生
实行民主改革以来
百万农奴当家做主
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与贫穷抗争,坐望温饱梦
仍然困扰着59万个贫困家庭
这片神奇而又圣洁的土地
大自然赋予其瑰丽壮观的风光
但是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
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一言难尽
苦寒的生活之路是逼仄的
要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最好的办法是增强其造血功能
改变以往救济式扶贫办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每一位扶贫干部、驻村干部
恪尽职守的默默付出
由定点扶贫到精准扶贫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带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
“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没有等来的辉煌,
只有拼来的精彩”
我们的领路人率先垂范
一次又一次考察贫困地区
关心贫困户生产生活
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勉励各族人民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穷则思变,藏汉之恋
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人
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生于1980年的次仁曲珍
是达孜县唐嘎乡穷达村人
家中有九个兄弟姐妹
她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
穷得连高压锅都买不起
有一天她借来别人家的高压锅
姐妹们蒸了锅萝卜馅包子
揭锅盖时高压锅却爆炸了
她和四姐六妹小弟都被烫伤
初中毕业的次仁曲珍
走出家门到拉萨打工
从洗碗工做起的藏族姑娘
累得腰酸背痛,却分外开心
当上服务员的她,热情周到
真诚的笑容打动了食客们
一位老板挖她到自己办的公司
她从此到一些药店推销药品
业绩好,收益也就高
她还获得一位帅哥的垂青
如有涟漪几许
让她的少女之心荡漾
藏族姑娘次仁曲珍
与甘肃天水籍的高永乾
分享时代的温暖和春天的芬香
他辞职开了一家诊所
兰州大学毕业的高医生医术高明
走进婚姻殿堂后的夫妇
衣食无忧,事业顺风顺水
却又回到拉萨乡下种粮种菜
先在流转的1000亩地里做试验
为的是解决她娘家老乡
冬天没有蔬菜可吃的问题
后来又组织农民专业会作社
如同古老土地上的两株绿色植物
次仁曲珍与高永乾夫妻
给乡亲们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他俩卖掉拉萨的房子
筹资建成蔬菜大棚
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
投身种植业,带动村民脱贫
春霖熙熙,天地旷旷
为支持这破旧立新的夫妻俩
中国科学院西藏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西藏研究所
派来6名技术员优化种植技术
并对现有土地进行土质改良
心血到处,有令人惊奇的结晶
白莱、西芹、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
各种蔬菜在雪原中
傲然挺立于大棚里
一枝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春色之外的,还有心动与艳羡
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合作社
梦想,有了抽穗拔节的方向
几年前他们又与茅台集团合作
酿造青稞酒,几年奋斗
年创收增长到3000万元
在其种植业的基础之上
又增加观光休闲功能
发展为青稞、饲草、生态旅游等
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55元
增长到如今的13500元
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高山雪莲,藏地胜景
近十年来,先后有17万人次的
西藏驻村帮扶干部深入驻村一线
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
与基层干部同思想同悲喜
面对艰苦环境不怕吃苦
身体缺氧却不缺精神
再艰苦的条件
也阻挡不了他们
脱贫攻坚的步伐
汗水在流淌,心血在浇灌
幸福的格桑花在高原绽放
有多少驻村干部
急贫困群众之所急
想贫困群众之所想
数月难回一次家
几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何止流血流汗又流泪?
据不完全统计,为西藏驻村工作
已有200余名驻村干部
23名扶贫攻坚的干部职工
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他们有的倒在了路上
有的倒在了工地上
有的倒在了办公室
有的因肺水肿、脑溢血而牺牲
有的因车锅坠河而牺牲
有的人牺牲时带走了腹中胎儿
有的顾不上相亲尚未婚嫁
有的牺牲时年仅26岁
他们如同高山上的雪莲
让青春和生命绽放圣洁之花
在蓝天下传承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时空里书写旷古烁今的藏地胜景
面朝苍茫,修桥铺路
作为一个酷爱诗歌的公务员
我的扶贫生涯并无“诗和远方”
早期的扶贫生涯
可概括为八字大字
“面朝苍茫”——
奔走于苍茫的当雄草原
“修桥补路”——
争取到修桥铺路筑河堤项目
2017年4月至2010年4月间
曾经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
在当雄县从事定点扶贫工作
先后落实19个扶贫开发项目
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
单位捐款捐物16万元
改善了宁中乡的基础设施
缓解了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
全区“十一五”定点扶贫工作
“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013年6月至2018年11月
又被抽调到区强基惠民办公室
负素材料组各类文稿工作
曾多次深入驻村一线调研
曾建议将“推进精准扶贫”
纳入驻村工作“七项重点任务”
为高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六年半时间的加班加点
使得自己明显偏胖的体重
整整减肥了十公斤
连续两年被区党委政府
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材料组也被评为“先进集体”
我从2019年6月至今
抽调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
从事督导考核组的工作
这十几年,与扶贫有不解之缘
行走在扶贫事业的广阔天地里
平素喜欢“感情用事”的我
带着感情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充当着埋头苦干的角色
我正与企业家牵桥搭线
将由北京万和公益基金会
向西藏自治区扶贫办
自治区卫健委
捐赠价值五个亿的
彩超、C丅等500套医疗设备
并由西藏洁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向尼泊尔捐赠一百万只口罩现正与有关部门接洽
依照法定程序办理交接
这也是社会捐赠援藏扶贫
到目前,全区74个县(区)
已全部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62.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现已全部脱贫
扶贫工作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
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作为西藏扶贫干部队伍的一员
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我由衷地感到光荣和自豪!
2020年6月16日,于西藏拉萨(修改稿)
【作者简介】刘沄,本名刘建祥,汉族,1965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秦安县,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1983年7月毕业于天水师专中文系,1984年3月作为援藏大学生进藏工作,先后供职于西藏自治区贸易公司、商业厅、贸易厅、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2019年6月以来抽调到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西藏的孔繁森》(作词)曾于1995年7月获西藏首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奖歌曲创作银奖,发表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刊物《歌曲》1995年第七期);2019年,诗歌作品参赛被中国文化管理文化产业促进委员会、龙盟诗社悠哉村文学平台、比投百强榜BITOU100研究会、中国企业资本联盟授予“当代文学杰出精英”金奖;2020年,诗文作品分别获得中国黄金诗文大典、共和国重点文献实力作家遴选榜、李白诗歌荣誉榜冠军,新时代百佳诗人评选榜、屈原诗歌荣誉榜、世界汉语文学特别贡献奖金奖;中国诗词当代国际名人榜金奖; 2020抗击新冠肺炎中国诗人形象大使、茅盾文学诗歌奖百强诗人第六名,授予银笔奖金杯和金牌;中国诗歌梅花奖第二期第二名银奖;《当代国际名人榜·星光榜》全国文学大赛第二名银奖。诗作《人在高原秋月下的遐想》《红墙白雪之恋》入选《诗歌经典2017》等选本(陈长江主编,团结出版社,北京,2018年3月第1版)。诗作《人在高原秋月下的遐想》《红墙白雪之恋》入选《诗歌经典2017》等选本(陈长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组诗新作《庚子新春幽居度假手记》入选《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团结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诗集《放歌雪域边陲》编选近6年来创作的各类作品902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