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也有南天门
——河南洛宁景阳镇脚迹山南天门
周流宗 雷志远
“登临南天门,盛景脚迹山。八步两孔桥,一里二宫院。……”
——洛宁县景阳镇民谣

在祖国广袤的山川,名字叫南天门的地方太多了,大多是名胜古迹,如泰山、武当山、华山、五台山、雁荡山、衡山等名山都有南天门。其中以东岳泰山南天门最为著名,它位于十八盘的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为啥它们都叫南天门而不叫别的呢?这是因为在神话传说中,天庭共有东西南北四大天门,而南天门是天庭的正门,是人界到天界的入口处,所以人们向往的就是进入南天门,道教修行的目的也是羽化成仙,登上南天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南天门这么多了。 我们河南省也有南天门,如淇县云梦山南天门,林州市南天门。而我们洛阳市洛宁县也有南天门,这就是景阳镇脚迹山南天门。


脚迹山南天门亦称“南顶”,位于洛宁县南部,距县城41公里,是洛宁和栾川两县的分水岭。它在景阳镇上宫金矿东南方,直线距离并不远,多不过3公里,可是沿着弯曲的山道上去,就要走5公里的路程。好在目前道路已开通,越野车和面包车可以直达南天门道观。

脚迹山南天门道观始建于两汉时期,据传兴盛时佛道合一,共有道观、庙宇54座,古碑4通,时称“全神址”(《洛宁县旅游资源概况》一书也有记载)。“八步两孔桥,一里二宫院“的民谣就是由此而来,“二宫院”就指的是现在的上宫和下宫,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宫殿,而仅仅是两个道观而已,也有种说法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南顶封禅时修的行宫。

当年,在脚迹山上建那么多道观绝非易事。据说建这些道观都是“羚羊驮砖”。后来,在山上专门建了砖瓦窑,地址就在现在道观入口前拐弯的地方,前几年拓宽小路时被毁。随着岁月洗礼,朝代更迭,道观也是历尽沧桑。从现在能够找到的碑刻、砖刻和金铭可以证实,在明朝天顺、隆庆年间和大清康熙、雍正年间曾屡经重修,直到清末逐渐破败。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信众重修王母殿时,在供桌前的地下挖出了一个铁磬,上面铸文:“园恩正普仓磬壹课,重六斤,天顺元年三月廿一日造”。

至今,在玄武殿前檐下还有一通古碑,时间为大清雍正八年(1730年)(碑文附后)。该碑如实记载了脚迹山名字的由来以及曾经在明朝隆庆年间重修祖师殿的经过。

此外,在玉皇殿的山墙上有一块砖,烧制前有人在砖胚上刻有“康熙五十二年”的字样。

从1997年春天开始,景阳镇(当时是西山底乡)各村善男信女及外地香客积极捐资重修道观,共修成9座。近两年又建了显化宫和两间厨房,形成现在的规模。



南天门道观现有玉皇殿、祖师殿、老君殿、王母殿、无极老母殿、观音阁、关帝殿、龙官殿、五虎殿,散落在落差三十米的山坡上,是一个高山建筑群落。尽管都是土房,但背依大山,绿树掩映,气势不凡,别具一格。南天门自然景观有天然石佛、睡卧观音、棋盘石、飞来石等,高山地带气候多变,山岚环绕,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如同仙境。

6月14日,雨后天晴,空气清新。我们和摄影家裴永品、景阳镇道教负责人张宣章等一行五人到南天门实地考察。裴永品还专门带上了航拍无人机,我们打算利用这个好时机,彻底揭开南天门的真面目。

越野车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艰难爬行,11点多才到达南天门道观。稍作休息后,我们一行首先仔细查看了祖师殿、玉皇殿、王母殿的每一块石碑,碑文内容除了介绍脚迹山的由来,还有重建碑文及捐资者功德榜。


这时,守观的道士、下峪对九峪村人杨正理做好了饭,我们吃过之后,就向九女峰(南顶)进发。据测量,此处的海拔是1550米。

我们从最高处的无极老母殿西侧往上攀登,山上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野草繁茂,淹没了小路。垂直高度并不大,但坡陡难行。大约经过半个小时我们终于登上了峰顶,经过测量,海拔为1700米,东边还有更高的峰峦。我们在峰顶往西走,站在巨大的飞来石上环顾四周,只见满山披翠,连绵起伏。林木有白皮松、雪松、椴木等,更多的是不知名的树种。往南看就是栾川县地盘,林木很少,洛栾路清晰可见:往北可看到洛河南的底张、景阳镇、赵村、陈吴等乡镇,洛河像一条银带蜿蜒东去,洛宁县城也隐约可见。



这时裴永品拿出了无人机,在“嗡嗡”声中无人机升上了蓝天,在方圆数公里的范围内飞翔盘旋。我们通过遥控上的屏幕俯视秀丽的山川,真是美不胜收。



站在山顶向东瞭望,在一排犬牙交错的山峰间有一大一小两个崖口。看起来绝非人力所为。据张宣章先生讲,那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南天门。


至于玄天上帝的脚迹在什么地方?现在只是在玉皇殿后边找到了那块石头,但经岁月剥蚀现已面目全非。

直到下午三时许,我们一行才从南顶下来返回到老君殿,接着又乘兴翻越北顶。北顶和南顶隔沟相望,先下坡再上坡,路相对平缓,草木也很茂盛,大约10分钟就到了北顶。这个北顶和华山上的北峰有点相似。地方不大,但三面悬崖,风光秀丽。此崖被称为“舍身崖”。

站在舍身崖上,风呼呼作响。这儿只有一座五虎殿,塑像就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崖边一个松树桩还能看到,大炼钢铁的年代之前,这棵大松树上曾经挂着一个一人多高的铁鈡,可惜被砸掉炼了钢铁,松树也被人放了做寿材,浑底浑帮。

五虎殿亦属翻修而成。从殿两侧的砖腿子上看到至少经过三次翻修。据有关专家断定,最下边的砖应为唐砖,中间部分为清砖。

在北顶往南看,可清晰地看到山腰上一个10米多高的石佛,形态逼真。人们最初发现它时,它被绿树野花所遮挡。几个人冒着危险,攀上去砍掉枝叶,把它头顶上像帽子似的一大丛白花也拽掉了,实在令人惋惜。

下午5点多钟,大家踏上了归程。在这远离人烟的高山之上有这么多的道观,说明脚迹山南天门不是浪得虚名,它至少是昔时受尽苦难的信徒们的精神寄托之所。南天门的庙会历史也由来已久,有正月初九玉皇会、四月初一祖师会、六月六老母会。特别是祖师会和老母会,四方香客络绎不绝,甚至有湖北、山东的香客来此朝拜、烧香许愿,老母殿前的大香炉是陕西香客捐赠的,花费三千多元。去年的祖师会,有两拨香客攀谈竟然分别来自河北邯郸和山西长治。现在,受苦受难的日子一去不返,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好多人来这儿是游玩赏景。但我们仍希望,人们不要过多地打扰脚迹山南天门的安宁,不要破坏她原始的生态环境。
【附】:玉皇殿古碑文
粤稽脚迹山,其来久矣。余尝访之父老德之传闻。其始名曰山楹太顶,厥后玄天上帝留脚迹于此,因名曰脚迹山也。吾永邑名山之最,从未有如脚迹山之美且盛者,草木生之,宝藏兴焉;亦未有如脚迹山之清且秀者,前有青山,后有绿水。是脚迹山何其美盛清秀如此也!玄天上帝择吉于此,故留脚迹,因而善信人等创建玄天上帝庙。余亦不知创建人出之何代,但闻隆庆年间重修。顶有王母殿,下有灵官殿,北有玉皇殿,咸造之于大钟殿后。又有善信人等创建三阳庵,创建净乐宫,又创建关帝庙,创建黑虎殿。降及于后颓老庙损,复有善信人等改造为玄天上帝洞;后又颓,又复有南村善信人等,住居山下,感其圣神之灵,蒙其圣神之佑,各村善信人等遂议功德主、化主,又重为经营,修玄天上帝殿,完成金神粧画。故勒碑刻铭,后世善信君子得以览焉。
大元村生员 张招 撰文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吉旦
石匠刘付志
公元二O一三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整理
南天门道观管理委员会
注:大元:应是现在的陈吴大原。“元”和“原”是通假字。
玄天上帝:即玄武大帝、真武大帝。
(个别图片由周流宗、裴永品、大河网记者提供。)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作者简介:雷志远,男,1968年生,洛宁县景阳镇郭庄村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景阳镇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