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戏曲一生情
生旦来又去,净丑映涟漪。
年逾八旬的阿婆已双目失明,台上抚琴曲委婉,台下惟得寥寥数人静默聆听。
或许,阿婆的一生执着换来的便是这一生的寂寞。残阳似血,她孤独而倔强的剪影打在院墙上,依旧是那个巷口,依旧是那栋小楼。鼓声颤,锣声抖,韶华不再,光阴里,只有她口齿不清地唱着许多故事,守着这一生的旧梦。
故乡早已不是曾经的破旧,红瓦白墙的三层小楼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一个杂草横生的戏台,两间破烂不堪的房屋显的格格不入。
阿婆去世后,房子便没人居住了,也无人清理,更显凄清。桌台上,安详地躺着一封泛黄褶皱的信以及一支勾勒眉角的笔,老旧唱机,咿咿呀呀唱着,如同忆不消的陈年旧事,空凭吊不复的往昔。门前枣树下的戏台,它早被人们淡忘了,但此时我见到它,眼光迷离中,我仿若又看到了阿婆隔帐演着生旦净丑,手中鼓乐画轴,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戏台的陈设是怎样的我早已记不起,但曾经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曾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不知道阿婆对戏曲的热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我知道,她从未放弃对戏曲的热爱。曾经,阿婆总爱斜倚戏台对夕阳。我不知道是阿婆倚着戏台,还是戏台倚着阿婆,逐渐暗淡的霞光倾斜,就这样拉长了她的身影......
犹记得当年万人空巷,戏台百家酬的繁华,而如今确是客散无人侯,阿婆说过此路不回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哪怕人去楼空,身形渐瘦,仍可再唱一秋。
老院的墙低矮,不及我的身高,我一仰头,便看到了院内戏台,那便是阿婆的一生至爱。八年前,阿婆就是伴着咿咿呀呀的戏曲离去的,带着一脸安详。此时咿呀声依旧,却再也无人观赏,那些所谓的悲欢离合,回不过去的曾经,不过就是戏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很多往日带给我们欢乐的,一代代传承的技艺渐渐无人问津。就如阿婆,走到了尽头,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唱着。而阿婆的执着便是希望这些传统艺术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后人得以看见这些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