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起岁月的风采
——《悠悠心旅》序
华琴之
1989年1月,我从《中国金报》调到省计生委,参与创办《人口观察报》。几年后,我们的报纸里挤进了一位叫作“刘丽达”的作者,活跃在一版的言论栏目“南音”和文艺副刊。一来因其文笔的流畅优美,二来由于她和电影《流浪者》里那个印度靓女同名,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打听,原来是清远市人口计生局的一位副局长。一来二往,我们逐渐熟络了。可以说,丽达同志是一位充满敬业精神的同行,是我们行业报纸忠实的读者和作者,是我的一位真挚的朋友。今天她结集出书了,作为老朋友,我由衷为之而高兴!而祝贺!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一个听“红歌会”而入迷的、为阅兵式而振奋的、读到一本好书而乐于与人分享的,一个活泼的、热爱生活的刘丽达,她醉心于描写武夷山九曲溪那个风趣机灵的“小艄公”,是经常上网“偷菜”的、善于闲时装饰自己QQ空间的现代娘们。丽达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铸成缜密而错落有致的风格,努力在字里行间泛起岁月的风采。

首先,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足迹,去领略旅游的乐趣;从夏威夷到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赌场,从亚利桑那州神奇的大峡谷,到尼亚拉加大瀑布,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然后体验我国丽江的秀丽,秦淮小吃的美味……
在游览建立在沙漠里的声色犬马的拉斯维加斯时,作者感叹道:“这可是天与地、人与自然、静止与流动、原始与现代、单调与丰杂、荒凉与繁华的糅合!……这里集结着太多的偶然、邂逅与悲哀,没有人知道下一分钟将在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因为天堂和地狱间仅一步之遥。”
在游览《人间仙景金鸡岩》时,“诧异的是金鸡岩里居然缠绵着飘飘逸逸的轻纱薄雾,……沉浸在虚幻的‘仙景’里,我感觉到那薄雾不是雾而是一种生灵,它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蓦然间,我仿佛读懂了那轻纱薄雾的‘情怀’……”
作者写海南岛的红树林,令人荡气回肠:“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红树林组成一个个战斗堡垒,将一个个生命凝聚,一次次击败惊涛骇浪的袭击,在汹涌的海浪面前,手挽手,肩并肩……”何其悲壮的场景!于是作者由衷赞美红树林“风流在海与岸之间,潇洒在水与天之间。”如此篇章,堪称精品!
在桃花岛,丽达欣赏着灿然的桃花,却感悟到“人生如花”。她从古到今,纵横捭阖,进而借题发挥:“人生活在浮华俗世,常常会碰到不一样的人生际遇,这就需要有像桃花那样恬淡、平实的品格,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随缘,不刻意追求名利与得失,在滚滚尘世中让自己的心灵有宁静的一隅,这样生命才会五彩斑谰,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旅游文章不容易写好。因为不单要写游览了什么,重要的是从中感悟了什么,升华了什么。“一个作家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沉思的心灵”。(高尔基)在本书的第二辑《屐旅感怀》中,还有不少精彩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然而我更喜欢本书第一辑“真情心迹”。这一辑大多是一些怀旧文章,写得十分真挚而充满了感情,这是为人的两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没有这些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你看,当丽达第一次领到17元学徒工资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外婆买袜子。”因为外婆穿的袜子布满补丁了。(《怀念外婆》)这是一个多么乖巧的有孝心的丫头!自古以来,孝心是很难得的,岂不闻曹雪芹借《红楼梦》说的:“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请听丽达深情地说:“人世间最宝贵、最永恒、最刻骨铭心的乃是父母的那份养育之恩。……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人过不惑》)
尽管丽达感叹“人生如同绵绵春雨,在漫长人生旅途,既有旭日东升,也会碰到要苦苦撑持暗无天日的境遇。”但在我看来,她的人生之路是较畅达的,应该感恩生活了。但从个人情感方面,却有“暗无天日”的时刻,例如《心中永远的痛》、《老房子》、《思念老爸》、《秋日的哀思》等四篇文章都是对逝去的父亲的追思——
“老爸是永远的最亲爱的父亲、最尊敬的老师和最亲密的朋友!只遣憾几十年拳拳养育之恩、眷眷养育之情却难以报答。”
“如果人还有来世的话,我们一定还要与他结缘,做他生生世世的儿女。”
这是丽达自身遭受的心灵苦难,她用准确的文字,把心灵颤动传给读者,引起读者心灵共鸣,从而激发了毅力和智慧,这正是文学的凄美的美学功能。

在这辑文字中,我们还欣喜地读到像《子弟兵,人民心中的丰碑》这样的佳作。把国家的灾难,和解放军抗震救灾的一个个感人的镜头定格在笔下,激发了读者斗志和责任感;我们读到秋天的“一种成熟的风韵,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恬淡的闪亮”;(《喜欢秋天》)我们还读到作者人到中年的感叹:“人生平淡又何尝不是一种际遇呢?何必在意求不来避不开的升迁荣辱。一切随遇而安,那就不管在怎样的际遇里都能获得丰美的人生。”可以看出,丽达曾经也有困惑,但她最终战胜了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获得身心的平衡与愉悦。“拥有阳光的日子是美好的,”(《享受冬阳》)“不如淡薄名利,独享明月清风”!(《知命如秋》)这是何等洒脱!

我颇为欣赏丽达的写作态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是一种纯然的爱好。这应该是文人的一种基本特质。丽达说,“写作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特别是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写完之后,“就会像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去认真审阅,自我陶醉。”“何不换种心境读人生,使人生后半段活得更真诚、更坦荡、更自我、更潇洒、更有价值。”(《人过不惑》)
像丽达这样越活越潇洒是令人羡慕的。例如《聆听春雨》,简直是一篇散文诗。尤其是那份“诗性情怀”,傲然于物欲横流的现实里,是何等的可贵!丽达是官场中人,更难得有那份悠闲和洒脱呵。
仿佛,那“纤纤柔柔”的春雨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也许就是我品读《悠悠心旅》的感觉?“小楼昨夜听春雨”,真的有点醉了。
话说回来,《悠悠心旅》中不尽是精品,尚有一些篇章略嫌扁平,题材开掘也不够广阔。但瑕不掩瑜,这是作者数十年岁月风采和美丽心情的展示,是作者热爱文学写作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总结,是进入文学殿堂的一块漂亮的“敲门砖”。
2010年新春于广州

作者简介:
华琴之,本名张文峰,出版专业副编审。诗人、音乐家、书法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长等。已出版新诗、散文、小說专著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