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地方叫马兰
文‖赵国峰
这几天,《有个地方叫马兰》电视连续剧在中央8套热播,曾经当过兵的我,也成了“追剧族”,随着剧情的发展,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尽管由于时差的原因,每晚七点半开始,我们才刚下班,回到援疆公寓,吃过晚饭,大约晚上8点才开始看,但也坚持每晚必看。 
有个地方叫马兰,马兰离我不遥远。电视剧中的马兰基地,距离和硕县城仅四十公里,现在已经成为马兰红山军博园,有将军楼、夫妻树、蛤蟆山等旅游景点,尤其那两棵并生的夫妻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尽管岁月渐行渐远,但仍然根深叶茂,生死相依,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今的马兰基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红山搬到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驻地,院内有马兰军事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涉及国家秘密,参观者只准看,不允许拍照。马兰蕴育了马兰精神,那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和电视剧所描写的剧情一样,战风沙,斗严寒,建基地,搞科研,在茫茫戈壁建起了一座共和国核试验成功的不朽丰碑,升起了那朵世人瞩目的蘑菇云。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油然而生,向你致敬,为你点赞,英雄的马兰人!
有个地方叫马兰,马兰精神代代传。说起马兰,还有一座马兰烈士陵园,2017年清明节,我曾去那里扫墓。在这里长眠着三百多个英灵,有两弹元勋朱光亚,还有无名无姓的烈士;有将军,还有士兵;有老人,还有孩子;这些人都为祖国的国防建设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马兰精神是一种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马兰精神是一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革命主义精神;马兰精神是一种不怕牺牲、永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马兰精神是一种以苦为乐、拼搏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回顾那段光辉的岁月,我们不能忘记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马兰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精神来源于生活,而精神又是永恒的。回想纪念碑前那一簇簇鲜花,那一个个庄重的少先队队礼,让我看到了马兰精神的延续,点燃了民族复兴的希望火炬。 
时光如梭,漫漫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走马兰精神;岁月如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新思想赋予新使命,沿着前辈的足迹,发扬马兰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像那朵激情绽放的马兰花一样,扎根戈壁,不负芳华,支援边疆,大爱无疆。
作者简介:
赵国峰,河北青龙人,2017年至2019年在新疆和硕县审计局进行援疆工作,作品在中国散文网、《援疆干部与人才》《河北审计》《新疆审计》《巴音郭楞日报》蔚县雪绒花原创文学、尚义县鸳鸯河畔文学平台、作家世界等杂志报纸发表,愿与各位文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