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创新之路在何方
文/卓尔
孙晓云是当代书法名家,30年前参加国展的作品被众口获赞,30年后却被喷。为什么?那时候她学米芾和王铎,颇有神韵。当自己想“出帖”写自己的味道时,原来抄来的大师风采荡然无存,沦落到无他也无我的境地,四不像!创新有多难!可见一斑。范曾的画三十年也毫无一点进步,道理相通。

写作有多难?一个主题,大几百字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不能照搬抄袭,并不是那么简单。顺便说一下,我们初一初二同学抄袭甚至整段抄袭都有,再精彩也不是你的。倒是我严格训练的初三同学作文,几乎都是原创。一篇文章,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表达,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句,绝非轻而易举。我用“百川归海,千峰聚秀”写凝聚力,用“惠风和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文化浸润的人文环境,用“君子弘毅,任重而道远”写民族精神的继承,都是名句的化用、借用。我写文章一气呵成,也很少打“腹稿”,所谓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不过是平时读书、思考、咀嚼、吸收的结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时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文化素养的积累是提升的基础,人生经验的积累是艺术创新的基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每一天,每一刻积累,都是进步的台阶。

孔子到晚年整理六经依然思如潮涌,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也是苍苍暮年,鲁迅最后几年杂文堪称炉火纯青,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不仅把自己创作推向一个新高峰,也在海顿和莫扎特基础上把古典交响乐这种音乐形式推向顶峰,也是暮年之作,发表在1824年,1827年逝世。这些大师们江海滔滔般的创造力让我惊叹,催我沉思。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鲁迅那么大学问,对新书的追求无一日稍减,他一生买了9800多本书,花去收入的1/10,而且古今中外内容无所不包,文化信息之新鲜,快捷,丰富,让他写作“天光云影共徘徊”,所以,坚持不断的读书,积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探索不止的“学者式”深究,勇攀高峰的艺术理想,才能免得江郎才尽,流星闪烁,明日黄花。

极度功利主义让当代艺术家失去了静气,网红模式的成名让新生代失去沉淀,而一夜成名后的过度消费也可以让一个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一夜凋零。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显得急躁,浮躁,暴躁。原创佳作越来越少。
我突然怀念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艺术创作,每月期待的《诗刊》《小说月报》《十月》《美术界》总有惊艳作品。式微式微,胡不归?
卓尔 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