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价值共生集成理论背景下的
乡村文化建设模式新探
孙国柱(中国政法大学)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历史,每一个乡村有每一个乡村的文化。这是乡村文化的基本现状,这也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还乡村以岁月,还岁月以文明,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有关乡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建议是非常之多了。但是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果仅仅从外部大而化之地加以规制引导,可能并不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在当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根据文化资源的内部类型来探寻乡村文化的建设路径,这种思路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研究可知,当前乡村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采取标准化的方式引导,只有“惟齐非齐”,因地制宜。是以本建议提出了多维价值共生集成理论,希望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一条满足现实需要,又有创新引领价值的参考性模式,以解决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理论释义
多维价值共生集成理论的基础在于共生思想本身。在此,共生思想在实践中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其一,从逻辑的可能性空间而言,共生思想的涵盖性更强,对于各种对立形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对于世界多样性有着天然地尊重和认可。共生并不强求和谐,从某种角度来说,和谐是共生关系一个可能形态;相比之下,和谐有时会掩盖矛盾,不能直面冲突。其二,共生思想与一般的和谐论不同,和谐往往落脚于关系;而共生可以引起主体层面的新生,达到逻辑发展的一个顶点。其三,相应的,实现共生的一个方法是同体共生,即由对立关系可以诞生新的主体(或实体)形态,这揭示了世界多样性的秘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证,比如茶与奶可以汇合成独立的品种奶茶,麻辣和清汤两种口味可以组成鸳鸯火锅。
因此,共生思想,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它为乡村文化“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借用习近平同志的说法)提供了较为妥帖的理论杠杆。
有关文化资源的定义
文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文化资源呢?文化资源至少应包括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三部分,有时还可以增加科技文化资源等类型。具体展开来讲:物质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文物、建筑、遗址和景观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往往是民俗文化,包括技艺性文化资源、饮食品种;节庆、风俗;信仰、游戏、故事传说,等等。自然文化资源则包括特定的自然面貌、地质和地理结构等。至于科技文化资源,主要指具有科学技术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样一个关于文化资源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概括乡村文化资源的内容与形式的。
根据本建议的共生理论,这些文化资源实际上还可以进行如下划分:这其中,对于某些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可移动(可迁移)、不可移动(不可迁移)等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某种文化资源是否可移动,完全取决于移动本身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否可以产生积极效果;各种文化类型之间是否可连接,取决于各种文化类型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文化生态。之所以进行以上划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文化资源类型的特性,为了在实践中确定共生集成的程度、方式和效果。
问题分析
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其共生集成的模式是不同的,而这又与乡村文化的基本状态密不可分。那些具有完整建筑群又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则容易就地取材,如北京门头沟的爨底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更多的乡村,虽然具有很多富有保存与发展价值的文化资源,但是更多是随机地,甚至散乱地存在于乡村各种维度之中。如果深入调查即可知,无论是从传统还是现代来讲,纯粹、独立、完整意义上的某种乡村文化几乎是很难存在的,现有的乡村文化往往处于各种文化的碰撞、聚合过程之中。复合态,实际上是乡村文化的真实自然状态。那么这种情况下,这些零星的、零散的,零碎的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极其容易受到冲击。通常来说,从数量上来讲,一个城镇的乡村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之多的。然而从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来讲,每一乡村的文化生态是贫瘠的。时不我待,时不我与。那些具有历史积淀、或时代感的乡村文化,本质上亦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文化生态圈。理论的出现,决定于实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维价值共生集成理论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实践原则
1、在文化建设的权利主体上,基于集体自愿的原则,尊重每个乡村权利集体所有的独立地位、主体地位。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实现不同乡村之间的强强联合优优互补。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共生集成的过程,并不是“合村并居”,而是文化内在价值上的美美共成。
2、对于文化资源本身,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移植、嫁接、搭建符合乡村文化自身成长趋势的文化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树立活态传承的理念,秉持生态思维,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角。
3、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群策群力原则。多方参与,凝聚合力,以乡村为主体,高校、政府应有针对性的介入。每一个乡村的居住者都应该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科优势应突出发扬出来,比如人文学科、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都是重要的智力支持。政府中的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应该打头阵,做好统筹、协调、辅助等相关工作。
4、在乡村文化价值的集成过程中,应秉持共生聚合的原则,将多维价值尽可能承继下来,形成共生集成的聚合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共生是实践过程,更是价值导向。
推行措施
共生集成,从指向的目标来说是“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文化生态(借用荀子的说法),从凝聚的价值来说,则是集众长于一体的的模特儿(借用鲁迅的比喻)。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共生集成可以区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具体类型内部的共生集成程度亦有所差别的。
下面根据文化资源的类型,进行逻辑上的探索,更为精细的模式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实事求是地深化。
针对某些文化资源的可移动程度可以相对地确定共生集成的上限和下限。从不可移动的程度来说可以采取就地取材式的共生集成模式。从可移动的程度来说可以采取另起炉灶的共生集成模式。
在不可移动与可移动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共生集成类型,比如混合式、聚合式、整合式。这其中混合式的内在有机联系较为松散,聚合式的内在有机联系相对而言较强,整合式则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共生集成的最终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网络状的,比如建立乡村文化景点通道,也可以是实体状的,比如建设乡村文化博览园、乡村记忆博物馆等。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学科方法,比如口述史的介入,也需要尽可能地吸纳一些现代技术,比如声像媒介。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可能需要一些代表人物予以特别推广。将文化落实于某些具体人物身上,可以产生更多的传播效应。
文化愿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句话用在乡村建设上也是成立的。共生理论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要实现人与文化和谐共生。这一共生集成的模式,既发挥了传统的内在活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衔接了现代社会的脉动;既尊重了文化发展规律,又符合乡村发展需要。
在总体上,这一模式,乃是基于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优化组合,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活力的人文自然生态圈。在更为宏观的效益上,这一模式有助于让乡村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基地,让乡村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让乡村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健康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