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一贬再贬的现实,不仅让苏东坡心生感叹,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他不再是一个外放的州官,而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听候地方安置的罪人。

六月五日,朝廷正式下达贬其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的诏令后,苏东坡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
不再像黄州时期那样让妻儿老小一家人都跟随他,而是要独自承担所有的苦难。
他不顾全家人的强烈反对,命苏迨带领家人到阳羡(今江苏宜兴)跟从苏迈居住,

自己只带了小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位女佣继续南下前往惠州(参见《书六赋后》)。
沿途穿过美丽的乡野,经过高山深谷,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苏东坡都充分观赏。
他坐的是一只官船,在九江以南鄱阳湖停泊时,出乎他的意料,第四道命令又来到,又把他贬低官阶。

运输官听到这条命令,派一队兵来要将船收回。兵来到时正是半夜。苏东坡与军官商妥,许他在船上住到次日中午。
这时离通往南昌的湖上码头还有十二里。他若运气好,明天午前能到南昌,就安全无事;若遇逆风,他和全家以及行李就只好被抛下船来。

他到龙王庙去祷告,因为龙王是主管水上安全的。他向龙王陈明他如今身陷困难,他说明天早晨若到不了目的地,便需露宿野外了。
他刚一祷告完毕,一阵强风吹来,船帆张满,船向前行走极快,还不到吃早饭时间,船就到达了。
后来,在他回程时,他写了一篇祭文,向龙王道谢。

在九月,他跨越有名的大庾岭。大庾岭在中国古代为赴广州的旅客必经之地。
这道关隘是一条遥远危险的旅途,通过之后,便到了另一个境界,多少旅客往往是有去无回的。
一条铺石头的路,在关隘两侧各有三四百码长,道旁有浓荫茂密的树,为旅客遮蔽太阳,供旅客歇息。

行人到此,不由得喟然兴叹,多在岩石上题诗寄慨。
立在此处山峰上,头上云天,不过咫尺,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体之躯在何处所了。

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
横过了关隘之后,他游历今日的南雄和南华寺,中国佛教禅宗的圣地。(待续)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苏东坡 [宋]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