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和医通了命脉灵窍的礼赞
——桑恒昌《命脉之赠》读后感
文/王传华

命脉之赠(桑恒昌)
大医精诚
泱泱中华
名老中医
尹常健先生
你三指切脉
寸关尺
病痛从指头
泣诉到心头
我凝神作诗
真善美
句逗从心头
弹跳到指头
内中若有
相似的玄妙
那定是诗和医
通了灵窍
这是一首写实主义+意象主义叠图揉影的感恩诗——一支感恩老中医尹常健先生从危情中拯救生命的——“诗和医/通了灵窍”的神圣礼赞之歌!
借此庆幸时刻,我举心灵为花朵,感恩尹老先生用一颗仁心、一双妙手,趋走了病魔,拯救了上帝派到人间从事写诗的——诗做的人——桑恒昌大诗兄的生命,同时,也拯救了桑氏意象抒情诗歌的恒昌永泰的生命!
《命脉之赠》作为一首现代主义赠友诗,与古典主义赠友诗词相比,在审美意境上,则由外延兴门,跨进了灵命深院;由情深意笃,写进了命象灵犀……
“你三指切脉/寸关尺/病痛从指头/泣诉到心头”
——作为医者,这无疑是手上举着“上帝执照”的人——“母爱——温柔——同情心——还有保护他人的精神。”(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语)可赏,可鉴。
“我凝神作诗/真善美/句逗从心头/弹跳到指头”
——作为病员的诗人,与医者和心共鸣,也是用指头蘸着心血,传递上帝恩赐的“真善美”的特派使者,全权大臣。
内中若有
相似的玄妙
那定是诗和医
通了灵窍
这种诗意的高歌礼赞,俨然是生发自医者把踩到生死线的诗者拯救回来,使其“又获得了一次生命”的感慨不已的“灵窍”里的。
诗人在这里,将医者的救命之恩,升华到了“诗和医/通了灵窍”的天造地设、至高无尚的神圣境界。
这是一般人难以体验和表现出来的心灵独白,它将医者和病者的血情心脉关系,通联胶乳在一体一命了。


断指,意象表现的大美
——桑恒昌《对断指画膜拜》读后感
文/王传华

对断指画膜拜(桑恒昌)
与其说是只残缺的手
莫如说是只完美的拳头
少了皮肉只剩下
中指食指两根指头
一根是黙祷的神龟
一根是出道的灵蛇
一根是波击浪打的长江
一根是狂风撕扯的汉水
一根是走出历史的江汉关
一根是走进诗史的黄鹤楼
都是都是都是
可又都不是
一根是男人曾经大难赴死
一根是女人至今咬着伤口
意象,是诗歌的灵命,是统治诗歌本体的国王,是解读宇宙万物存在价值的精确尺度,是表现人本存在精神大美的标识。而诗歌意象,一旦出自桑恒昌先生的手笔,它就变成了宛如一轮照彻人性世界的——焕发着英雄主义光彩的太阳。
我们在这轮意象太阳——大声说着光芒的诗歌言语意境里看到,一只“残缺的手”,一只因献爱馈美而伤残的手,也竟化作了天地宇宙间的——本色英雄的神话传奇。
与其说是只残缺的手
莫如说是只完美的拳头
“而只剩下/中指食指两根指头”的残缺的手,旋而意象升华为:黙祷的神龟/出道的灵蛇/波击浪打的长江/狂风撕扯的汉水/走出历史的江汉关/走进诗史的黄鹤楼
——这一只仅剩两个手指的“残缺的手”,转瞬之间,就与神话传说、天地自然、历史景观,紧密天如地对接化融为一体一命了。
这不是生搬硬套、再现生活现象的夸张、比附、虚悬,这是诗人大智慧、大才德、大悟性地表现“残缺的手”的功能与本质的最形象、最生动、最典型的铨释与礼赞。
众所皆知,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用智能神奇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也正是在这个创造的经历过程中,有些手伤残了;可它创造出来的可视听、可应用、可娱乐、可享受的社会生活奇迹,不正是对它的伟大功劳的见证、回报和赞美吗。
尤其是诗的豹子尾声:
一根是男人曾经大难赴死
一根是女人至今咬着伤口
在这里,诗人将“美”溯源进了“爱”——一种阴阳相抱生万物的禅心天道之大爱。这层诗境的发掘,无形中将美的诞生,推举到美法痛,痛法爱,爱法义理的——本质的悲剧性的真理层面。
人生历史,社会演义,大多是美与爱的血泪写成的。
透过桑恒昌先生《对断指的膜拜》,我忽然联想到阿里山德罗斯的那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传世惊天之美。
一个在东方,用诗歌雕塑手残缺的美。
一个在西方,用石头雕塑臂残缺的美。
虽然残缺部位不同,地域时间相隔遥远,但其美学意义、艺术造化、人文价值,是相通相同的。
我想,这样的从残缺里发现开掘美的诗歌艺术,不止是完美的,恒定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我想,倘若人人心里都有一首《命脉之赠》的——医者与病者“通了灵窍”的赞歌在传唱,那人世间的现代版本的大小医患和生死矛盾,还会有市场吗?

🗣①如果您喜欢本期作品的诗/文,欢迎转发(手留余香)、赞赏、留言等,也都谢谢!
🗣②如果您有佳作/好评想推荐,请组好优秀稿件(不限首发),留下您的微信号,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