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赞芳)乙亥末,庚子春,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让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按下了暂停键。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却在“暂停键”下逆风而行,启动了信息化建设的提速键。法院干警在大多数人“不出门,不聚集,不给祖国添麻烦”的统一模式下,不但要主动参与抗疫防控工作,还要保证审判执行工作在疫情下有序进行。当事人不出门,法官和当事人“不聚集”,审判工作如何开展?法院人仿佛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做出了反应:网上立案、微信调解、互联网开庭、电话执行、视频会议……一夜之间,各种隔空办案、网络办公的消息横空问世,成了疫情中一道逆行的风景线,开庭、调解、执行以另一种方式悄然进行,让诸多禁足在家却忽然享受到意外红利的当事人纷纷隔屏点赞。
作为一名在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一级法官,尽管改革的浪潮已经将我变身专职宣传岗的“员外”,我仍旧会每天关注着各地法院的工作消息,关注着社会各界和当事人对法院的众说纷纭,疫情下的隔空庭审,让我不禁想起非典那年,信息化建设还相当落后的法庭岁月。翻出当时的日记,摘选其中几篇,与大家分享。

【女子下法庭】
(2003年4月7日 晴)
今天是我到乡下法庭工作的第一天。我们这个辖70万人口的县级市,在90年代初期,乡下所设的法庭最多时有13个,曾被评为两庭建设河南省先进单位,有好多外地法院来参观学习过。后来随着形势的改变,乡下的法庭逐渐合并,有的法庭因为迁址设到了乡镇政府院内,到目前为止我们院真正设在乡下的法庭只剩下了4个。
为了加强法庭建设的力度,为了增强法庭活力,院党组决定从今年开始安排40岁以下的女同志轮流下乡。我荣幸的成为第一批“援边”人员。早上7点,几经周折坐上了去法庭方向的首趟班车,路边,春天早晨田野的景色被颠簸成一副副晃动的风景画,巴士走走停停,每开一次车门,就有冷风和灰尘随乘客一起涌进车厢。忽然,售票员朝我喊道:“喂!你不是到法庭吗,前面就是。”下了车,一股山风的清冷顿时浸透全身,没料到与城区相差不到30多里的距离,气温相差这么大,我不禁哆嗦了一下,看看表,已经8点10分。
站在法庭门口,一眼望去,法庭正在修建的样子毫无遮拦的映入我的视野,年久失修的法庭早已墙皮脱落,房顶漏雨,当年曾让我院闪耀荣光的法庭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看上去象历尽沧桑的老人,院中间,铲掉的老墙皮和石灰沥青等废料堆的老高。院外门口不知何时来了好几个当事人,刚才还冷冷清清的门口一下子热闹起来.一个村妇摸样的大嫂打量着我问:你是做什么的?我冲她笑了笑,指了指胸前的天平徽,告诉她我来法庭上班。
9点钟,我开庭审理一起伤害赔偿案,地点就在我的办公室里,由于地方很小,书记员只好背对当事人坐在桌子边,原告被告代理人挤在一张长沙发上,门口站着几个旁听的群众。我看了看当事人跟代理人,郑重宣布:现在开庭!
【风尘仆仆的感觉】
(4月15日 星期二 风)
天气突然热了起来,附近的水泥厂每天坚持不懈地向天空排放生产过程中剩余的气体,法庭的上空因而总显得灰蒙蒙的,我也学会了闭上窗户老实的呆在室内。隔着窗户望去,远方的丘陵连绵起伏,近处的田野绿意渐浓。短短一个礼拜的法庭经历,让我最初的新鲜感消失贻尽,所剩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
这一个礼拜,生活较以前有了大的改变:以前八点前赶到机关,可以在机关食堂吃早餐,而现在,早晨六点多起来,洗漱吃饭,七点出发,辗转两次班车,到法庭就快八点了。难熬的是中午,“吃饭没锅,睡觉没窝”,在法庭门口一家小饭店吃饭,然后回去伏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晚上的清洗任务比以前繁重了:只穿一天的白衬衣领口和袖口就会发黑,每天除了路上的灰尘,再就是附近水泥厂不停排放的粉尘,全身衣服都成了灰的——以前看法庭的同志总是感觉风尘仆仆,现在终于知道了答案……嘿嘿,原来如此!
【没有案件的日子】
(4月21日 雨)
雨还在下,仍然没有案件,没有当事人。小刘和小赵各自在自己办公室看书。我放下那本读了将近一晌午的杨立新教授的《侵权行为法》,一阵悲哀忽然涌上心头。我喜欢忙忙碌碌地开庭,风风火火地办案,喜欢静静地耐心地写法律文书,喜欢忙碌时心底涌出的那种对社会有用对人类有益的感觉。这样的空旷和寂静,常常让我感到青春和生命在白白流逝。我想回家照顾尚在上小学中午只能吃泡面的女儿,我想回家上网,(法庭没有电脑)上法治论坛,和同行的网友交流讨办案中种种问题,但我们不可以离岗!因为既然有这个法庭的存在,就保不定当事人什么时候来。我还好,每天都可以回家陪一下孩子,而另外两个法庭的姐妹,距城区较远,要住在法庭,双休才可以回家照顾家庭和孩子,她们又该怎样呢?
回想着晚上和法官网友谈起基层法庭建设,有网友发帖说:其实大多数的法庭是可以撤掉的:因为简陋的环境和粗劣的条件不利于树立法院威严,而交通的便利也使得法庭已经不能真正起到方便当事人诉讼的作用。一些高效率的法官能当天结案,但法庭的设施落后,却不能当天制作送达法律文书,不得不让当事人再来一次或者法官去跑一次……
想想时下,院机关的办公设施已经陈旧,办公环境也很紧张,党组已经着手在城市北区新建办公大楼,我给自己打气:法庭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吃苦精神,增进我们和群众的感情,坚定我们公正司法的信念,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打造我们的精彩人生。以后,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在法庭工作过,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基层法官!
【感受贫穷】
(7月10日 星期四)
这是一批1990年前后的贷款,其中有的是用于村里打机井之类的建设项目,摊派到了各家各户的,每户的资金只有几百元,然而就是这区区的几百元,让农行的收贷员跑了10来年,一部分收回到位,一部分仍然无济于事。农行于是提起了诉讼。以我的打算,这么小的标的发诉状的时候就地调解,能收回的当场收回,岂不两全其美?
1.卧病在床的老妇
9点钟,我和书记员小赵坐着农行带来的富康车出发了。崎岖的山道上,富康车颠簸着蜿蜒而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夏日的骄阳逐渐失缺了酷暑的威力,山风送来阵阵凉意,路旁山沟里野生的刺槐树和灌木丛无拘无束的向着阳光拼命伸展着它的枝叶,仿佛想诉说什么。
10点半,终于到达到了塬上的村庄,我们跟随信贷员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透过松松垮垮的篱笆,我看到一眼破破烂烂的窑洞。篱笆门反扣着,一伸手进去就可以拉开门闩。
“勤学——勤学——”书记员小赵大声朝里面喊当事人的名字。“上地去了。”窑洞里传出有气无力的老妇人的应声。“请开一下门,让我们进去好吗?”“门扣着,你们自己开。”
进了窑洞,一个老妇人病恹恹的躺在炕上,她指了指地上的小板凳给我们让坐,我们讲明了身份和来意后,老妇人告诉我们她躺床上好几年了,没钱看病,他们种的地也就是能填饱肚子,这200多元贷款,不是不还,而是真的没钱。
我环视了一下这口窑洞,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心里泛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得知当事人要12点多才能回来,我们随即离开,去找另一家人。
2.这个人已经死了
出了老妇人的家门,心中怪怪的滋味挥之不去。我不解的问信贷员小丁:“这些人实在困难,你们要账付出的成本也远远大于贷款了,为什么不搞核销?”小丁一脸无奈的告诉我们,核销不了,没有办法。
“到了。”小丁指了指前面。顺着小丁手指的方向,我看到的景象竟还不如第一家——这一家,连篱笆都没有,三棵石榴树象征性的作为院墙圈起他的住所——两眼破旧的窑洞。两扇木门并排用铁环锁着。
“请问,这几天见过铁柱没有?”我们看到窑洞上方的空地上有人,赶忙大声问道。
“这个人已经死了!”那人没好气的朝我们喊了一声转身就走,留给我一个气呼呼的背影。见我一脸愕然,小赵赶忙解释说:别理他,这人不愿意给咱说。
等吧。因为下一个要去的村,离这里还有十多里,这会儿大多去地里干活了,同样不好找人。我找了个有树荫的地方站下来休息,反手捶着发酸的腰背。心想下次再来找人,要赶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到这里。
3.协议达成 我却没了把握
在主妇招呼声中,我们走进窑洞,陈旧的家具,土砌的大炕,活了腿的小木凳……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我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开口。
“我们的确拿不出来,女儿已经不上学了,苹果遭冷子打,我们吃饭都成问题……”蹲在地下帮妈妈拣豆子的小女孩听妈妈提到她,清澈的眸子羞涩的闪了一下,继续低头干活了,主妇的脸上挂着哀求:“要不等到后半年吧,现在是借都借不来呢。以前信贷员来催款我也三块五块的还过……”三块五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带路的信贷员却说:“没错,是还过一点。”
那女人终于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手里捏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我顿觉自己象逼债的黄世仁。
如此跑了一家又一家,大多拿不出钱。只能给他们发诉状,定开庭时间。这一天跑下来,仅仅收回了不到1000元的贷款,还好,要找的人也都已经见到,算是有点收获吧。就地调解的过程,时时让我感到心酸。因为他们绝对不是赖帐,贫穷才是真正的根源。但国家的贷款不能不收……一边是法律的天平,一边是哀求的眼睛,我一边说服他们尽快还钱,一边在内心谴责自己的无情,调解协议达成的时候,我却对他们能否按期清偿没了把握。
【 我们存在的意义】
(8月30日 晴)
看着他们两口子双双离开的身影,我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这对夫妻总算和好了。这是我办离婚案调解次数最多,耗时最长的一起离婚案,立案到结案历时近三个月。妻子来起诉时,哭成泪人,她撩起胳膊给我看被她丈夫打出的伤痕,还带了他们双方写的离婚协议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民政局办离婚呢? 带着疑惑,我仔细询问,判断出她并不是真的想离婚。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感情基础很好,今年他丈夫下了岗,时常心情烦躁,而她却不停的唠叨,嫌他在家碍眼,催他出去找活干,丈夫终于在她的唠叨中挥拳相向。事后丈夫虽心里后悔,却不肯认错。于是,我没有急于结案,而是在多次传唤他们到庭,引导他俩各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进行感情修复。一次次调解,一次次沟通,终于,她看他的眼神变得温柔,语气也流露出娇嗔,我不失时机地笑问:“还不撤诉?”他用胳膊肘子轻轻扛了她一下:“快撤了吧,法官为咱的事没少费劲,你忍心一个劲耽搁人家时间?”她白了他一眼:“没那么便宜,你写份保证压到法庭再说。”“写就写,不过你以后不许唠叨我啊。”“少废话,快写。”临走,两人都是一脸的感激:“这阵子,我们给你添了不少的麻烦,有空一定去家坐坐啊!”
他们走了,我的心情却又一次不能平静,这是一种多好的感觉啊,每当比较成功化解一起矛盾,这种小小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就会倏然袭来。在基层的基层工作,从事着最平凡的民事审判,不管自己的心情好不好,身体累不累,每天,我都必须要和诸多的民事纠纷打交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担他们的焦虑,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纠纷,我有时会调侃自己“活在别人的故事里,快没自我了”。但我并不后悔,只因为我接触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只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物质的贫穷和法律知识的匮乏,只因为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够帮助他们。在一天一天的磨练中,我感受着法官职业的平凡与不平凡。基层法庭的磨砺,让我深深地感到,走近农村,贴近平常百姓,让法律切切实实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为老百姓做实事,正是基层法官存在的意义。
当我明白了这个意义,明知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悄悄流逝,明知我如一滴水一样最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蒸发,然而,在法庭工作,做基层法官,我依然无怨无悔。
【后记】
以上是我在法庭工作时写的一部分法官手记。转眼距我在法庭工作的岁月已经相距十七年之遥。十七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法院人由断层到近几年续上薪火,80后,90后的涌入为人力曾经差点枯竭的法院注入了新鲜血液。慢时光已成为历史,如今案件数在飞升,法院人在飞奔,年轻人一方面传承着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一方面为适应时代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下各项高科技,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疫情的到来,又让法院人再次乘着信息化建设的翅膀加速飞驰。突发大事件再一次考验了法院人的智慧,同时见证了法院人的开拓进取,司法为民的精神无处不在。
看着这一切,我坚信,无论沧海桑田,岁月如何变迁,法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想和信念,都不曾改变,无论是我的前辈,还是我们这代人,还是后来的人,都始终不会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