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尖下的淮北 /张云波
今年是淮北建市60周年,因着一个追求幸福的精彩梦想和不懈坚持,淮北文旅,像一个虔诚的孕育者,在一甲子的春华秋实里,已经枝繁叶茂。

走在淮北古香古色的历史画卷中,用眼神去丈量独特遗存和特色建筑的丰厚底蕴,收获的一定是一份放松的愉悦与畅意的满足。有着“淮北文化渊薮”之称的楼顶山岩画,是游弋在峰顶上的神秘绝艺,就像打开淮北古代历史的一扇窗,让你从一条条或深或浅的线条和一个个不太规整的图案中,去观瞻古老农耕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峭石摩碧天,苍苔绿锁窦。”不添一丝凡尘的石山孜,孤峰似珊,最适合展示淮北先人的襟怀;一块块奇特的巨石,把远古的紫陌红尘,玩味成落叶上的滴滴寒露清霜。临涣古城,犹如绵延史海里的一幅长卷,蓄着一方百姓倾尽一生的温柔与诗意。

淮北人民与大运河跨时空的交流是从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柳孜运河遗址开始的,顺着这一人类瑰宝绽放出的绚丽光芒,去想象势如长虹卧波的拱形石桥,舒展着皖北水乡略带粗犷的性格;去想象各种式样的瓷器,含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羞涩,从泥土中缓缓走来;去想象一根勒在船夫背上的纤绳在牵引蓝天下飘动的帆影;去想象在那“春光荡城市,满耳是笙歌”的年代,隋堤之上杨柳纤长的枝叶,如同飞扬的琴弦,挥洒成一缕缕浅笑。隋唐运河古镇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朴厚重中带着匠人掌纹的温度。

在漫长的文化积累中,淮北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淮北人一种精神层面的认知和信仰的图腾,自带歌咏般的神性。朱务平故居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南京雨花台牺牲的烈士,拖着伤痛的身体在与村民彻夜长谈,用尽一生的努力,带领拿者锄头和镰刀的村民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果景仰伟人的风采,可以去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国保单位临涣文昌宫和省保单位韩村小李家。两处旧址里依然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的住室,看到这些旧址遗存,仿佛重新回到淮海战役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中,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经过阻击、包围、歼灭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歼灭了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一件文物,蕴藏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记录一个场景;一张地图,还原一段历史。每一个倒下去的身影,都是一首诗,含着一个时代走向下一个时代的声音。

“半城山色,半城水韵。”淮北“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特色城市风貌日益彰显,湖泊湿地连点成线、串景成廊,使得淮北依山拥湖的空间格局豁然开朗。巍峨挺拔、曲折绵延的相山,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淮北平原上,天清气朗时,视野里的水墨丹青,清晰可见;细雨迷蒙时,镜头里的景物,变换无穷。

龙脊山,为淮北地区最高峰。可以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中,感受皖北地区原始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园林。林木包围的杜集南山,藏着这一地区最具魅力的景色。连绵起伏的山峦,浩浩荡荡地铺展开去,直到目光的尽头,直到地平线与天际交接的远方。沉稳恬静和通体柔软的南湖,层层叠叠的涟漪在水中荡漾,宛如心仪的女子的嫣然一笑,带着闺秀的纯真,真正应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图景。

全国十大湿地公园之一的东湖,远离城市的喧嚣,独享着一片纯净的天地。湖堤和道路两旁,婆娑着垂柳、杨树;湖滨处,荻、蒲、芦苇挺水而立;浅水处,荇菜、莲等浮水植物,摇曳着最美的生命姿态。东湖湿地像一曲温润的民间小调,让美从浮华中生举出来。乾隆湖里,波浪在勃发中涌动,绯红的晚霞映着经年的湖面,带着诗意的幻想和原始的激情,徘徊着脉脉的娇柔。
淮北,是一方亲切而又自然的高天厚土,透着北方佳人的那种落落大方,那种彬彬有礼,馈赠给走进她的人们一个安详美好的世界。站在淮北不同的坐标点,观照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你会发现身处其中是何其幸运。

作者简介:张云波,安徽濉溪人。现为濉溪县作协副主席,淮北市作协理事,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入选人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文学报刊上,曾获安徽省作协首届散文大奖赛“国口杯”淮河散文大奖,2013年、2014年安徽省金穗文学奖,2017年安徽新闻(副刊作品)奖,“ 安徽作家看固镇”征文二等奖,“道家智慧”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征文十佳作品奖。

朗读者简介:宋丽丽,国家公职人员。淮北音乐舞蹈家协会理事,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推广传统国学文化,喜欢音乐、文字、诵读,平凡的日子,丰盈与美好总是不期而遇……

朗读者简介:王彦启 艺名浩然,电台资深主播,淮北市演讲与朗诵协会会员,擅长各种专题片配音、播音主持及朗诵艺术指导,喜爱摄影摄像。用声音传递情感、用镜头记录生活一直在路上。

演唱:杨燕。淮北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声乐艺术委员会会长,1997年7月毕业于淮北市煤炭师范学院音乐系;1997年6月安徽省电视台新人展示赛二等奖并被聘为安徽省电视台特约演员。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