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临朝听政的高太后身染重病,将不久于人世;此时哲宗皇帝十八岁,已到了亲自主持朝政的年纪。
根据宋代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谈》的相关记载,神宗死后,哲宗虽然继立为帝,
但即位以来,一直都是高太后垂帘听政,执政大臣凡事都是奏请太后决议,不以年幼的哲宗为意。

虽然太后也曾问他:“彼大臣奏事,乃胸中且谓何?奈无一语耶?”
意思是说当这些大臣们上书言事时,你对他们上奏之事,心里有什么意见尽管说出来呀,怎么一声不吭啊?
但哲宗总是回答说:“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虽然他嘴上总是说:“娘娘作出决断即可,我又何必多嘴?”

但其实哲宗这个人心胸狭隘,性情暴躁,好色懒惰,他对于祖母的严加管教和包揽朝政都非常不满,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哲宗对祖母的严厉管教内心“甚衔之”。
他内心早已充满怨怼,苦于敢怒而不敢言,便将这积压多年的怨气迁怒于太后身边的大臣,迁怒于元佑旧党人物。

高太后深知她这个孙子的性格与想法,明白他一旦执掌朝政,必定会自行其是,改变朝政格局。
因此在病重期间,她便对大臣们说:“我的病情日益加重,肯定将不久于人世,
你们最好是及早求退,也好让皇上另用新人。”一番话说得大臣们无不人人自危。

苏东坡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切,因此在高太后去世之前,他就曾多次上奏愿出知“重难边郡”。
元佑九年(1094)四月十二日,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朝变法革新的政治方针。
不久,范存仁等旧党执政大臣被罢免,章悖等新党人物被哲宗起用。

这批新党执政大臣并不以王安石新法的革新精神和具体政策为执政目标,
而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打击“元佑党人”上,纵情地发泄这多年来被排挤在政治核心之外的怨愤。
苏东坡刚到安徽当涂时,便接到朝廷发布的第四次诰命:撤销苏东坡左承议郎的身份,

由英州知州降为宁远军(治所在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东)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宋代的“节度副使”本是个虚职,品级要比司马低得多。这个官职对于苏东坡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人生真是一场笑话,一场大梦,经过了人生的奋斗、磨难,苏东坡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
又重新回到了被贬谪黄州时的境况,又一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由当地看管的犯官。
这对苏东坡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天竺寺》)的确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 (待续)

天竺寺
苏东坡 [宋]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璧,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