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洛河从龙头山的南侧冲出两岸石头山关隘,像一头出笼的雄狮,一头撞向南岸岙崃山的石崖上,形成回流旋涡,聚起一个巨大的水滩,水面开阔,深不见底,黑乎乎的令人生畏。筏客船手不敢入内。相传很久以前,瑶池西王母娘娘的蓄龙池里的一条乌龙在一个仙雾弥漫的早晨,趁王母娘娘外出拜访大仙解闷,看管蓄龙池的宫女贪玩离开之际,作法隐身,偷偷逃出南大门,降临人间。首先来到岙崃山下这个水面宽阔,碧波荡漾,旋涡急流的深潭里,时而上蹿下跳,时而冲破云雾,快乐的如疯如癫。久而久之,人们把这个大水潭叫黑龙潭。
黑龙潭南面石崖上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小路,连接着从卢氏到洛宁“九岭十八坡”的山间要道,路旁有一个坐北面南的寺庙,叫滴油寺。
滴油寺距离岙崃山石壁上的“宋岳武穆行军到此”有一箭之地,距离龙头山顶的禹王庙只一水相连,与龙山的紫云寺仅隔海河相望。
想当初,滴油寺曾经目睹过岳家军横扫伪齐政权斩杀孙洪和尚的壮观,感受过龙头山禹王庙前香客如云、烟雾弥天的喧闹,聆听过紫云寺夜深人静清脆钟鸣的悠扬……

滴油寺有着神奇的传说。说是上古时,洪水泛滥,淹没大地,舜帝派大禹治水,大禹得神龟所献“洛书”,按照“洛书”指点开挖禹门,疏通水路,引流入海,根治水患。又依照“洛书”划天下为“九州”,作 “九章大法”,即“洪范九畴”。为感谢天赐宝书,大禹在龙头山顶设坛祭天。人们为纪念此事,在龙头山顶建立了禹王庙。
另传说伏羲氏女儿宓妃嫁与洛伯,遭河伯嫉妒,两神连年征战,才引起大水漫世,祸及苍生。为平息河洛二神征战,拯救百姓,宓妃跳洛河而亡,化为洛神。为纪念宓妃,人们在龙头山北面的西长水村修建了一座洛神庙。此外,龙头山还建有五岳庙、土地庙、老君庙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到二十七日,请大戏三台,连唱三天三夜,来庆贺神龟献书造化人类的功绩,颂扬大禹治水有功,赞誉他感恩天赐洛书设坛祭天的虔诚,同时纪念伏羲之女宓妃为民除患跳河身亡的刚烈。于是才有了龙头山一年一度的大会。
在那个煤油还未问世,爱迪生还没有诞生的年代,大会的夜戏照明是个难题。戏台上是用铁锅盛上食用香油,棉花捻放在油上点燃照明的。台子上趁着灯影唱,台子下趁着灯影看,由专人负责管灯,不时沏油拨捻。灯苗细微,弱不禁风。
相传有一年庙会,夜戏唱得正热闹,突然狂风骤起,三台戏的油灯俱灭,戏场一片漆黑。灯手们屡点不着,急得满头大汗,台下观众一片混乱。这时候,从龙头山东南黑龙潭处疾步走来一位白须花发的老者,两手拖着两盏铁锅油灯,放在戏台上,扭头飘然而去。顿时戏场恢复光明。人们发现铁锅里的油与香油不同,灯光也比香油灯光要明亮许多,而且不容易被风吹灭。次日,龙头山东南约一里许远的黑龙潭上面的石崖上,有盘子大一片的地方,吧嗒,吧嗒,正滴着乌黑的油液,晚上唱夜戏,人们就又用这里的油点灯。人们都说这是黑龙潭里的黑龙显灵了,支持龙头山庙会。顿时,石崖上滴油的消息爆炸性地传开了。在那个科学蒙昧的年代,地下出油能点灯照明,太神乎其神。很快信男信女们顶礼膜拜中心作了转移,黑龙潭上滴油的石崖下,烟雾缭绕,纸灰飞扬,香客如云,求神祈福者一群群,一行行,你来我往,络绎不绝。

随后,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坐北面南的庙宇,叫滴油寺(具体修建时间未见史书记载)。从此,每年的龙头山庙会开始,滴油寺就开始滴油,庙会结束后滴油就停止。所滴出的油不多不少,刚好够庙会唱夜戏点灯照明所用。一年一会,年复一年,年年如此,香男信女在龙头山和滴油寺两处来回求拜。滴油寺成为庙会的贡献者、组成者,是龙头山庙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沧桑,人间万变,可惜龙头山古迹庙宇毁于战乱,成为一片瓦砾。龙头山庙会也随之时断时续。滴油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了滴油。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天,我从兴华回家,途径此地,特地瞻仰了滴油寺,看看地下出油的痕迹,寻味一下当年滴油寺多年的盛况,感受曾经滴油的奇妙。谁知滴油寺的那座神庙已经被岁月的铁手剥离成残垣断壁,上盖坍塌,瓦砾遍地。仔细观察才发现残余的山墙上还留着斑驳模糊,巴掌大的几片深蓝色壁画,似乎在泣诉着心酸与经历。我抬头寻找石壁上的滴油处,只见那有菜盘大的油迹黑黑,干巴巴的滴油痕迹,好像一位因公受伤的残者暴露出断肢的伤疤,让游人去体会它的过去和现在吧。
我走向路边,俯首寻找山下的黑龙潭。洛河已经改道,洛水乖乖地流进由洛宁县老县长曲书成亲笔题写的“洛南大渠进水闸”中。黑龙潭成了乱石滩。我不由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便悻悻离去。回校后抄在日记本上,经教五年级的苗永龙老师修改后:“大渠开进黑龙潭,千古深渊水流干。乌龙赶往何处去,龙水送到谷圭塬”。

到1995年,重修禹王庙屹立于龙头山顶,庙前立下禹王古碑数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古会活动开始恢复,大戏三台,热闹非凡。特别是晚上,灯光璀璨,星罗棋布,如同白昼,再不用滴油寺的油来点灯照明,人们再不用担心铁灯点油,灯苗微弱,风吹灯灭了。滴油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消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人问津。滴油寺前面的那条沟通“九里十八坡”的凿崖小路,也被洛河南岸的快速通道所代替。滴油寺石崖上的滴油处已被岁月的风雨洗刷得痕迹不清。滴油寺下面那水面宽阔的黑龙潭变成了乱石滩,已经被人们盖成社区。唯独滴油寺的遗址尚存。他像一位年迈退休的老者,只有名字还微微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历史光泽。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