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姿势》如蚁人生之从裴矩“变色”说起
裴矩,何许人也?且看下面这段文字:
“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讲裴矩的故事,不在批评裴矩,意在提醒做皇上的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这样大臣们才敢于讲真话,皇上才能够做个明君,也才能长治久安。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就不同。
我们普通人读这个故事,关注的是裴矩本人。他在隋朝供职时就是个奸贼,而到了唐太宗时期就成了敢于直言的忠臣。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变色龙嘛!其实,他的改变不是他的本性改了,而是出于无奈,是两位皇帝的喜好不同而已。如果姓裴的在隋炀帝那儿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人家的不是,那他恐怕就混不到唐朝了,我们今天也就无故事可聊了。我们充其量可以说人家裴矩是个见风使舵之人。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嘛,卖什么关子!这南北橘树非品种不同,水土使然!我们不能谴责这橘树见风使舵吧?
所以,水土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今天一直在强调生态圈的建设问题。这个问题说来太大,不好说,我先扯远了说。
乡间流传俗语“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句话的本意显而易见,就不说了。它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民间遇到坏人坏到如“过街老鼠”,人人都会谴责的。对于这个引申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这个人坏出境界了,如老鼠,在背地里偷吃还则罢了,竟然藐视人类,大摇大摆到阳光下的大街上逍遥,那岂不是挑战人类的底线?落得人人喊打,人人得而诛之!罪有应得!另一层含义是,人们对那些跑到大街上示威的“老鼠”有责任、有义务喊打!经大家群起而攻之,下次那老鼠们绝不敢再放肆的,老鼠也就自然回到它们的生活圈子里去了。经大家这么努力,街道上干净整洁多了!这是从前。

而这第二层意思,就是我要说的教育生态环境。
我们小时候,上学之余,经常提上笼出去割草。小孩子嘛!嘴馋,常常趁机搞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春末偷豆角、夏天偷西瓜,秋天折玉米杆(甜甜杆)。那时候,我们是要避开所有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干这些事情时,不光要避老师,避自己家人,避生产队干部,是要避所有大人的。因此,弯着腰,左顾右盼,四下无人,赶紧进地,稍有响动,趴在地上屏气凝神。胆小的孩子会吓出一身冷汗,吓得尿裤子的。一旦被抓住现行,那就完了。把你拉到你的家长面前,陈述你的“犯罪”事实,你恨不得把头埋进胸腔里。家人觉得脸上挂不住,你一顿饱打吃定了。回头还要感谢对方替自己教育孩子。万一让老师知道了,恐怕连当红小兵的机会都失去了。绝不会像今天,小孩子在大街上抽烟,打架斗殴也没有人敢说,更不要说阻止了。我就犯了一次职业病,管了一次,让人家家长骂了一句“狗拿耗子!”

那时候,虽然为嘴去偷,但是我们很清楚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大了自然就不敢干了。所谓,树大自然直嘛。
那时候,大到整个社会,再到学校,最后是家庭都认识一致:“社会主义大家庭得靠大家维护!”“任何人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角!”“公家的东西不能随便动!”“娃不能学坏!”“娃得管!”虽然看起来有点上纲上线,有点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那时候整个社会,像身体健康的年轻棒小伙子,正气十足,邪气不侵,教育生态良好。以至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基本内容,与现在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为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培植厚土!
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今天的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不至于违心地作像裴矩样的“变色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生态圈!
刚收过麦子的地里,种上了玉米,下了这场透雨,玉米苗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了!肥沃而湿润的土地上绿意盎然!
编辑:高玉虎
作者:如蚁人生,梁峰,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