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修大课堂(一个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的课堂)
杏坛漫话(十四)
文/殷朝芹

【作者寄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关注教育,关注教师,关注子女培养和自我成长,关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我是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教师,愿意不断向您传递关于教育的真诚思考;我是一名尽责的宣讲员,《杏坛漫话》会努力送给您不一样的“微宣讲”。

0096
清晨醒来便起床,先将两篇仿写小古文稿子输入电脑中,又撰写《杏坛随笔》草稿两则,后又完成上级要求赠送抗疫勇士的书法作品两幅,然后吃完早饭去上班。走在上班的路上,我有一种兴冲冲的感觉,仿佛路边的树木和墙壁也知道我早晨完成了哪些工作,似乎都对我生出了羡慕之情。我想人必须是有事情做的,虽然有些忙,但会觉得充实和快乐,更重要的是人如果能够常常拥有成就感,就会不断拥有幸福感。人能够不断地做成一些事情,得到别人的认可,会让自己感觉到一种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会产生更大的前进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

0097
在认真读过一篇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文章后,我步出办公室来到校园里,看到了小花园周边哪些在明媚的阳光下竞长的各种植物,它们欣欣向荣的状态十分引人注目,不禁对叶教授提出的“育生命自觉”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叶澜教授指出,教育对于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培育生命的自觉,有了生命自觉,人就能够觉知自己的生命应有的存在状态,就能清晰自己成长的目标方向,就能够有强烈的成长主动性,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矢志不渝去努力实现自我的生命与社会价值。叶教授的这一观点无疑是非常深刻而且正确的,古往今来,凡是能够做到生命自觉的人,都是人生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反过来说凡是人生事业成就突出的人,无不都是能够做到生命自觉的人。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让他们能够懂得自明、自得,学会自立、自强,做到自持、自勉,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即让他们获得终生自我激励和自我进步的动力。当然,教师必须先能自觉才能觉人,如果教师还做不到生命的自觉,那么离优秀教师的距离就还很远,如果教师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外来的迫使,那么离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也还有相当的距离。

0098
人们常说,人要保障健康就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其实我认为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向前看”。人能够始终向前看,就说明人活着还有方向感,还有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什么毛病,精神上的昂扬向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而且是第一位的指标。而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眼光不能够向远处看去,丧失了精气神儿,人生便是一种得过且过、萎靡不振的状态,而人如果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拥有不懈的追求目标,展现在别人面前的便始终是一种有力的形象。一些天生就有残疾或因故致残的人们,不肯向命运和困难屈服,顽强地微笑着活着,而且努力工作着、追求着,创造着一个个人生的奇迹,他们仍然是健康的存在。

0099
我每天都用笔在书写,或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或用自来水笔在笔记本上书写。我爱听笔在纸上行走的声音,我认为这声音是细雨润泽干渴土地的声音,是春蚕在欢快的啮食桑叶的声音,是犁铧在沙土中慢慢行走的声音,是风从千顷麦浪上面走过的声音。一个教师,你一定要喜欢上书写,一定要迷恋上笔走在纸上的声音,它会帮助你犁开冰封的思想,它会帮助你畅通快乐的河流,它会帮助你点燃丰富的生活,它会帮助你描绘奇异的图景。

0100
一位校长对我深情地说道:“年轻时谈贡献和责任,觉得像是玩笑话,听你那些激情四射的演讲时也常常觉得似乎有些矫情。做了这几年的校长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深深感觉到责任是怎么一回事儿。让那几千名的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责任,让家长们能够放心的责任,让老师们能够感到岗位幸福的责任,常常让我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有时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也常常有着不安的感觉。”我高兴地对他说:“你成熟了。我们的确是这样,年轻时常常觉得许多事情是无所谓的,但岁月老人终会教给我们真正的智慧,如果我们在年轻时就更懂事一些,就会成熟得更早,收获得更多。”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系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聘任沂蒙宣讲员,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

【特别告知】殷朝芹老师近期面向社会教育大课堂推出的宣讲课题有:《过端午,谈爱国》、《建设好家风,培养好儿女》、《坚定理想信念,铸就无悔青春》、《热爱读书吧,朋友》、《传承孝道,敬老爱亲》、《才华多自勤学来》、《追求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夕阳无限好》、《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巨人》、《带着感恩去工作》、《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师人生》、《学圣人,做君子》、《中华传统文化大树长青》、《什么是幸福》等。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传递正能量,一直在行动。

(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