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
作者:周颖
最近因疫情波及了我所在的城市,所以整天蜗居在家里无所事事,便心血来潮的想起来学着做饭、炒菜了,这类生活上的看是平常的事,做起来还真要费一番周折、动一番脑筋。因为是初学,所以我经常是翻着百度上那些家常菜的做法,或是看着抖音试着做一下。当然了,试着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这些不必累述。最让我头疼的是,每一种菜在烹制过程中配料多少的事。
在翻百度和看抖音时,有些量词让我一片茫然。比如什么多少克?作为一般平民百姓家谁还会买一杆刻度称呢?谁还会做什么都要放到称上称一称呢?谁还会预备一个能测量克数的容器呢?
每天我都是盲人摸象一样的估摸着用量,最让我头疼的还远不止这些,不管是百度还是抖音,总会有这样一个词让我费解。什么这个少许,那个适量。少许是多少?适量又是多少?我这真的搞不清楚了。
这个少许是我用手捏一小捏儿,算做少许呢?还是我用半小勺,或是少半勺,叫少许呢?更难搞定的就是适量了,放多少才叫适量?
昨天因为我的一个项目资金短缺,朋友知道后便帮忙给我介绍一家投资公司。先不说这家投资公司到底有没有这个投资能力,也不说是不是其他朋友所说的那种骗子公司,只是说他们有一个环节让我倍感兴趣。
我的这个项目有些像炒菜前准备的一些食材,主料没的说的,可是辅料就拿不准了,拿不准的主要原因是我还没有开始做这些呢!
就是这样一个项目,那家投资公司居然还给立项受理了。项目是受理了,可是他要我们做一份股权和收益论证报告书。这个报告书必须是有他们选定的企划单位,他们才能给与认定。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权衡,觉得先探探路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就是他要骗我也需要个条件,我不按他设定的条件走,就入不了他的套儿。想到这儿,我主动给那家投资公司提供给我的那家企划公司打了电话。电话里我把我的情况如实的说了,我本以为她听到我我说的这种状况会一口拒绝我的,没想到的是,他也满口答应了我。
我说:“我说不准那些你要的数字。”
他说:“不要紧的,我靠大数据能查到。”
大数据能查到?我心里画魂儿,这话说给鬼鬼都不会信的。大数据是前沿科技不假,可是靠他算出我项目没有做的部分那是一个扯。
这时,我突然想起来炒菜的事来,我想问一问他,我炒菜时放多少酱油叫适量?他会不会说,少许呢?
看来少许和适量是中国饮食制作中的经验之谈,这个经验是只能意会不可言转的。
至于未来能不能用大数据解决这类问题,我说不准。说不准的事还是不说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