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 万龙生 编辑 淼之龙
东方神韵 现代诗风
——《东方诗风》诗刊述略
万龙生
2011年6月,重庆市诗歌界人士一行9人去台湾参加了由“中国诗歌艺术学会”发起的“两岸三地华文文学论坛”。我做了题为《蓬勃发展的“东方诗风”论坛》的发言,后来刊登在《紫丁香诗刊》第6期(2012年8月出版)。此文对2005年由“古典新诗苑”变身而成的“东方诗风”论坛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指出这是全国第一家以“创造新诗格律并建立格律体新诗”为宗旨的诗歌论坛,也是其成员从网络空间走向现实土地的诗歌论坛。其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格律体新诗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格律规范、分类谱系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并且以其指导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说:“该论坛于2008年出版诗歌刊物《东方诗风》,吕进为该刊题词:’东方神韵,现代诗风。’这是国内独具特色的以宣导格律体新诗为其宗旨的诗歌刊物。还提出了‘真情·民族·和谐’作为诗刊的六字真言。”
从那时到如今,8年过去了。由于受到后起的微信新方式的冲击,这个论坛的盛况期已经过去,但是纸质的《东方诗风》半年刊却始终坚持其既定方针,坚持出版,至今已经出版22期。本文拟对该刊做一番介绍。
一 出刊缘起及概况
在《东方诗风》创刊之前,论坛成立之初,诗友们就已经意识到纸质出版物的重要性,因为网络虽然便捷,同时又是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不便存留。所以在2005年7月首次合肥年会就提出了编选诗集的任务,并且在年底就推出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中国文化出版社)。
此书问世后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反响,使同仁们大受鼓舞,于是2006年的柳州年会又提出了编选第二本诗集的计划,次年3月经由名家出版社推出了《2006格律体新诗选》。此书的意义在于,入选作品是按整齐、参差、复合三种体式分类编排的,与前书一样,创作与理论并重。
2007年的重庆年会结束后,论坛又编印了一本《行吟是巴山蜀水间》,记录、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成果。
以上3次纸质书籍的印制,使大家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于是,在2008年的邯郸年会上,论坛就决定出版《东方诗风》半年刊。直至2019年9月已经出版了22期。因为疫情,耽误了23期的出版,现在23-24合刊已经编好,近期就能推出。其间还编印了第3期的增刊,刊登了2009年4月论坛负责人与成都的“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交流、两站诗友7月在四川大英聚会,以及10月参加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活动的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摞在一起高可盈尺、印制精美的20多本《东方诗风》所需资金累计当达十余万元,都是论坛诗友出自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诗歌格律建设的信念,募捐凑集;发表作品自然没有分文稿费,所有编辑人员也全是诗歌义工,倾力奉献。
没有精确统计,在《东方诗风》发表诗文的作者数以百计,其作品大多是从论坛选用,数量该数以千计吧。如果说,从中精选诗集和论文集各一本,当能展现这十来年格律体新诗发展的概貌,显示其成就,并非夸张之言。
二 创刊号一览
《东方诗风》创刊号是2008年9月问世的。这应该是第一本明确以创建格律体新诗为目标的诗刊吧,可能今后在中国新诗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呢。
现在就让我对这个创刊号做一个介绍吧。因为她决定了今后的办刊方向,是今后刊物的一个缩影。
先看封面:“东方诗风”刊名是著名诗人梁上泉先生亲笔题写的,签章齐全;“真情·民族·和谐”的六字箴言放在上方居中的显要位置;标明的办刊单位是“东方诗风”论坛和世界汉诗协会格律体新诗委员会(我当时是该会副会长兼格律体新诗委员会主任)。封二、封三分别是“东方诗风”2008年邯郸之行和2007年重庆之行的照片。封底左上方是封面缩影,正中排印戴望舒奇妙的回文的八行诗《烦忧》。扉页是著名诗歌理论家、新诗“二次革命”发起人吕进先生的亲笔题词:“东方神韵 现代诗风”,亲笔签名,下面注明时间:二00八年夏天。上方以黑体字注明:学术支持\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列出的名誉社长为吕进、周拥军(世界汉诗学会会长,对我们支持很大);列出的顾问4位:梁上泉、陈本益、蒋登科、梁笑梅(后3位均为新诗所重要研究员)。
扉页背面是《诗评人》编辑部贺信。《诗评人》但是是全国唯一民间诗歌理论刊物,后来一度停刊,如今又复刊了。贺信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创刊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东方诗风》平稳、持久地发展下去”。
3-4页是由我撰写的《<东方诗风>宣言——代发刊词》,简要地概述了格律体新诗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们的办刊宗旨。结尾表示决心,显得有些悲壮:“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艰难的道路,就将行行重行行,不会停下脚步,一如迅翁笔下的‘过客’。我们不计成败利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启明星是幸福的,哪怕注定淹没在旭日的光辉之中。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就做个与风车搏斗的唐·吉诃德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6页为《出版缘起》,在叙述了“东方诗风”论坛的历史(含其前身“古典新诗苑”)之后,说到创刊决策:2008年5月,由秋水涟滟主持,在古城邯郸正式作出了创办《东方诗风》诗刊的决定。深信此举“意义重大,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而6月2日,“经论坛管委会认真研究,落实了办刊宗旨、策略及操作细则”。再经过3个月的努力落实,创刊号终于闪亮登场。
第7页为《主编如是说》,明确了办刊宗旨,重申了坚定的决心,并对栏目的具体安排做了说明:《理论之库》专门发表理论研究、作品评论的文章;作品则分为《整齐之章》《整齐之什》《复合之篇》:以上是主体部分。对设立诗词、与自由诗栏目也做了说明:这是因为诗词是格律体新诗的盟军,而自由诗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最初的格局,往后在此基础上还有新的发展。
管委会还对各项职务确定了负责人:社长万龙生,副社长孙逐民、齐云;主编王端诚,副主编王世忠、宋煜姝、刘年。编委除上述人员外,加上了龙光复、余小曲、徐泽兰、程文、葛勇。而各个栏目都确定了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撰写《主持人语》也成为一种惯例。
三 发展态势
在保持创刊号总体框架的前提下,从《东方诗风》第2期开始就开辟了新的栏目,注入了新的内容:《东方之星》重点推出了宋煜姝,这位至今活跃的女诗人;《东方之宾》介绍了俄诗翻译家、诗人丁鲁和英诗翻译家黄杲炘;《知音之言》则摘载了部分专家、读者阅读创刊号之后的反馈意见,大都对我们的办刊宗旨以及刊物本身给予佳评,使我们深受鼓舞。再者,从第2 期起我们开始注意有关格律体新诗信息的报道,留下其发展历史的足迹,这也成为本刊的一个重大特点。
其后,本刊又陆续增添了《顾问之议》《翻译之窗》《东方文苑》等栏目。值得注意的是,从第4期开始,响应重庆市诗词学会的倡议,将传统的诗词曲统称“国诗”,原来的诗词部分遂改为《国诗之页》。后来《重庆国诗》因故还原为《重庆诗词》,而我们一直沿用“国诗”概念至今,在国内该是一个独特的景观吧。
每年一度的论坛年会是“东方”诗人们的甚大节日,刊物也为每次年会提供了充分记录活动状况、大量发表行吟作品的篇幅。这也是本刊的一大特点。我在为黄亚洲的汉、葡、西三语诗集《我的葡萄牙 我的西班牙》写的序言《中国当代行吟诗的领跑者》中指出,行吟是中国诗人的写作方式,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行吟之作。此语同样适用于“东方”诗人群体,《东方诗风》就是他们行吟诗的载体。这些行吟之作中可圈可点者甚多。
从内容含量来看,刊物均为16开本,1-5期均在5-7个印张之间,自第6期期,就开始猛增,一直保持在10印张之上。第9期论坛成立10周年专刊最厚,内文竟达250页,拿到手里沉沉的。
四 理论、创作成果
这么多内容,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尽述的。你们就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做一些介绍吧。
先说理论吧。迄今格律体新诗的理论的趋于完善,《东方诗风》功不可没。我在创刊号就以《21世纪的中国诗歌版图》一文展望了如今称之为“诗三国”、“三足鼎立”(即格律体新诗、自由体新诗、国诗并存共荣)的理想诗歌生态。沈用大的《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第3期)科学地梳理了格律体新诗的历史,其论述建立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故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关于格律体新诗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三分法”以及由此派生的格律体新诗创作的“无限可操作性”,关于破解音步划分难点的“程式化音步”原则,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从而起到指导创作的作用。同时,对成绩突出的“东方”诗人,也注重评论,得以鼓舞士气,明确方向。
2016年6月8-15日,7位“东方”同人应台湾“中国诗歌艺术学会”之邀,参加“2016海峡两岸文化论坛”,在台期间,广泛宣传格律体新诗理念,介绍格律体新诗在大陆发展状况。《东方诗风》16期特辟了《台岛论诗》发表了所有论文。台湾《紫丁香诗刊》第6期也相应发表了这些文章。
我那篇《闻一多:格律体新诗之父》的论文于2016年提交给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因故未能出席),次年编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论文集。2017年1月,《东方诗风》就在17期先期发表了,算是首次为闻氏添此“格律体新诗之父”的冠冕。
再说创作。数以百计的“东方”诗人,数以千计的格律体新诗作品,无法予以评论。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大家通过实践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予以推动,使其得到发展吧。
从总体上说,“东方”诗友们按照“三分法”原则进行创作,实现了闻一多“量体裁衣”的理念,做到了如歌德所言“在限制中显身手”,从而破解了格律体新诗“呆板”、限制思想的误判。可谓功莫大焉。
再则,遵从中国古代以及国外的诗歌发展规律,建立定行诗不失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经验。因此,《东方诗风》推进几种定行诗体的发展,对于格律体新诗的成功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格律体新诗的定行诗大体上得以成立的有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几种。试简述如下:
四行诗,可以与近体诗的五绝、词中的小令对接。就容量而言,六行诗大致相当于七绝吧,八行诗相当于五律。十四行诗就相当于七律与词中的长调。当然,并非只是规定了行数就是X行诗,还必须遵从格律体新诗的格律规范。这样的定行诗每期《东方诗风》都有,有时还成组推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品。
此外,我们知道,诗人间互相赠答唱和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由此产生了许多传世佳作。这些年我们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格律体新诗能够很好地继承这一传统。我们体会到,这样的创作活动可以促进诗人之间的彼此呼应、良性互动,增进诗谊,提高诗艺,从而活跃气氛,繁荣创作。
唱和之作早在《东方诗风》第2期就开始出现了。当时特辟了《唱和之柬》刊载了几首唱和篇章。几种定行诗最容易引起共鸣,形成唱和的“气场”。十多年来,“东方”诗友间的唱和渐成风气,每每蔚为壮观。有的和诗甚至达到了古人严格“步韵”的要求。
五 新的机遇
2018年末,重庆市诗词学会一贯支持格律体新诗的发展,乐见其成。因为格律体新诗的发展符合中国诗歌的悠久传统与诗歌的文体要求,与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成立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并于次年2月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此举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由于“东方诗风”许多重要成员都居住重庆,甚至担任过诗词学会的领导,所以研究院的主要成员也是“东方诗风”的骨干。而《东方诗风》一直在重庆编发,所以从2019年21期开始,该刊就改由论坛与研究院合办,领导班子也做了相应调整。22期首辟《两栖诗人》专栏,对一贯存在的既写国诗又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的“东方”诗人进行突出推送。我们深信,由于有了诗词学会的重视和研究院的组织依托,未来《东方诗风》一定能越办越好,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创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